有些人可能早已這樣做,如果你是這樣的情況,請直接跳往第三步。對於還沒有做這種轉變的人,或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人請繼續讀。

 

要成為一個帶來光的人,我們必須理解做與是的差異。做(do)是身體的功能,是(be)是靈魂的功能。

正確的生活很少是透過做來達成,透過是的決定,正確的生活就很容易,要通往正確的生活,一個人必須決定他想成為什麼,而不是想做什麼。

 

做必須從是當中迸出來,反之則行不通。為了理解這兩者的不同請仔細看原則2。

原則2:你是人類存有而不是人類行為

確實每一分鐘你都在做某件事情,每一件你有意識去做的事,都是為了達到某種存在的狀態,你知道沒有其他方式可以達成。

 

花一分鐘想一想,你的身體進行吃的動作,你下令它吃東西,你使它去做,因為你想要它被滋養。你尋求的是的狀態稱為健康。你睡眠,因為你想通往同樣的狀態-健康。你坐下,因為你想舒適,你站起來因為你想機動。你聆聽,因為你想同理。

 

這個列表可以一直繼續下去,原理是不會改變的。所有你的行為都指向存在(being)。每一件你有意識下令身體去做的事,都是為了協助你達到一個存在狀態。

 

做以下的練習,寫下你身體最近做過的事情,然而指出你所尋求的存在狀態。我們已經寫好一個範例,好讓你知道如何完成列表。這是一個極佳的練習,幫助你定義澄清你所有行為背後的動機。

 

行為                            希望達成的存在狀態

-------------------------------------------------------------

讀書                                智慧明晰理解

寫信給作者                   分享連結表達

清洗盤子                       (自己填空)

-------------------------------------------------------------

 

當然有些事情你並不是有意識地要身體這麼做身體就自動地去做,身體的自動性反應是反映或宣告已獲致的存在狀態。

 

你跟得上嗎?你清楚這一點嗎?讓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當你笑的時候身體自動反應你內心的狀態:快樂愉悅,或在某些情況下,緊張。

當你哭的時候,身體自動反應出:憂傷難過,或在某些情況下,快樂。

當你心跳急速增加,身體自動反應出興奮的狀態,或在某些情況下,害怕。

當你心跳減慢,心律緩慢且穩定,身體自動反應出平和,寧靜的狀態。

所以我們看到心智使用身體的自動反應來反映一個存在狀態。心智使用有意識的行為機能來獲致一個存在狀態。

  

如果你還不是很清楚自動與有意識兩種模式之間的差別,找任何一個演員談談。對於一個演員來說,被告知要”放聲大笑”或“在某一句台詞開始哭”通常是如惡夢般的恐怖經驗…,除非一個演員學會如何成為那東西以產生導演需求的自動反應。

 

當然也有所謂的’技術型’演員能夠根據指令產生適當的身體動作,但是近年來一些方法派演員,如達斯汀霍夫曼、艾爾帕西諾,梅麗史翠普…獲得人們最大的尊敬。許多人說他們的演出似乎更為真實。那是因為他們不是演得像,他們是成為。在方法派演出中,演員藉由想起一件事或回憶起某個時間來產生某種情緒反應與台詞所需的情境相吻合。藉由這種機制演員的心智欺騙了身體,促使它哭泣,微笑或突然大笑。當心智送給身體一個訊號,身體並不知道心智正在經歷真的東西或只是在回憶。對身體而言都是一樣的。

 

舉例來說,當我們想起一位漂亮的女人或很棒的男人,以及一段激情浪漫時刻,我們的心跳會加速甚至冒汗。然而當下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但是身體並不知道。它從大腦收到的訊號跟第一次親身經歷的時候一樣。

 

恐懼也可以透過記憶被重新創造。不管在任何事件,你總是成為某個東西,你的身體也總是展現你所是的狀態。

 

有些時候這展現很細微有時則不會,但是這展示永不結束。你的身體是靈魂存在狀態的鮮活展示。為什麼我們要求你宣告你’是’什麼而不是你’做’什麼? 因為這樣你的作為會從你所是的地方流出,宣告它而非尋求、創造它,這樣你才能集中注意力成為帶來光的人。

 

世界上大多數人把是與做的模式弄顛倒了人們東奔西跑做事做事做事,希望有一天能達成一種存在狀態(快樂、和平、豐足、開悟…等等)可悲的是,這個大多數人所遵循的模式卻是行不通的。人們不斷地做這個做那個,到最後變成一隻DoDo鳥,當你決定好你的人生目標並且將它轉譯為’是’的敘述之後,繼續前進。

 

摘自:荷光者Bringers of the Light(方智出版)

作者:尼爾‧唐納‧沃許 Neale Donald Walsch

譯者:王季慶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歡迎轉載~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