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位三十歲的財務專家來就診,希望能糾正拖延工作進度的壞習慣。第一個月,我們檢討了她對老闆的觀感、她對上級行使權威,尤其是父母權威有何想法。我們也討論她對工作與成就的看法,這對她的婚姻、性別認同、以及她憂鬱自己與丈夫競爭的心態有何影響。但這整套心理分析過程,似乎不能觸及問題的癥結。

 

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闖入了一個顯而易見,卻一直被忽略的領域。我問她:「你喜歡吃蛋糕嗎?」她答喜歡。我繼續問:「你比較喜歡吃蛋糕,還是蛋糕上的糖霜?」她興高采烈地回答:「哦,當然是糖霜羅!」我又問:「那麼你怎麼吃蛋糕呢?」她說:「那還用問!我照例先吃完糖霜才開始吃蛋糕。」

 

我們就吃蛋糕的方式重新檢討她處理工作的態度。不出所料,她一定在上班第一個小時內就把容易的部分 做完,剩下的時間都用來規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議她,今後要強迫自己第一個小時先處理掉不愉快的工作,剩下的時間就輕鬆了。由於她是學財務管理出身,我解釋給她聽,如果一天工作七個小時,一小時的痛加上六小時的愉快,顯然比一小時的愉快加上六小時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我的看法。也因為她是一個意志堅決的人,從此就克服了拖延的毛病。

 

不逞一時之快就是重新安排生活中的苦與樂的順序。先面對痛苦,把問題解決,事後享受到的快樂會更大。這也是唯一的正確的生活方式。

 

早從五歲起,就可以學習不逞一時之快的安排方式。例如輪流玩的兒童遊戲,小孩子如果讓玩伴先玩,自己等到最後,一定能享受沒有人催促,好整以暇的樂趣。六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學習吃蛋糕時不先把蛋糕吃完,滋味會更好。小學家庭作業是訓練孩子先苦後樂的最佳教材。孩子滿十二歲時,應該已經可以不需父母敦促,就先作完功課再看電視。十五、六歲以後,這樣的表現已經是常態。

 

但是,教育工作者都有經驗,青春期的青少年很多不見得符合所謂的「常態」。不少十五、六歲的大孩子根本沒有「等一下再享受」的觀念,這些人多半成了問題學生。儘管他們的智力不輸人,成績卻因不肯用功而落後一大截。他們做什麼事全憑衝動,心血來潮就翹課,甚至打架、嗑藥、跟警方衝突都是家常便飯。先享受後付款是他們的座右銘。

 

這時求助於心理治療往往為時已晚,即使治療人員能以親切公正的態度贏得他們的友誼,這些孩子也很難積極的參與治療過程。他們逃避成習,種種的努力往往以失敗了結。最後孩子退學,繼續失敗的生活模式:陷入不幸的婚姻、遭到意外的事故、淪落精神病院或監獄。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大部分人都能養成不逞一時之快的克制力,卻也有相當數目的少部分人失敗?答案迄今尚無定論,也缺乏科學依據。基因的影響不明顯,各種變數也不能用科學方法充分加以控制,但絕大多數跡象都指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自律的起點

 

缺乏自律的孩子不見得家教不嚴。事實上,他們很多都經常在家中受到嚴重的體罰,偶有小過就遭父母拳打腳踢、抽耳光、鞭打等。但沒有紀律作後盾的管教,不具任何意義。這主要是因為父母本身也不能自律,作孩子守紀律的榜樣。 

 

這種父母常說:「照我的話做,不要學我的樣。」他們在子女面前酗灑;在子女面前大打出手;完全不講自製、尊嚴、理性;他們偷懶、背信;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卻試圖強迫孩子建立秩序的生活。如果父親三天兩頭痛毆母親,那麼母親在兒子打妹妹時責打他,又有什麼意義呢?要求他控制自己的情緒又有什麼用?

 

小孩子缺乏比較的對象,他們心目中父母就是神,把父母處理事情的手法都視為理所當然。父母有嚴格的自律、自尊,生活得井然有序,孩子就打內心深處相信這是生活的最高準則;父母天天生活漫無目標,做事咨情任性,孩子看在眼中,一樣會視為生活的不二法則。

 

愛心勝過一切

 

不過,愛心比角色模範更重要,即使最亂糟糟的家庭,也可能有真愛存在,並且培養出懂得自律的孩子。反倒是諸如醫生、律師、慈善家等學有專長、業有專精的父母,儘管徒有嚴謹生活的外表,若實質上缺乏愛心,他們教養出來的孩子,說不定比貧窮破碎家庭出身的人,更不把紀律放在眼裡。

 

愛心是最重要的元素。我們愛一件東西,就會肯定它的價值,樂於花時間在它身上。試著觀察一個首度擁有自己摩托車的青年,看他花多少時間洗車、為車打蠟、欣賞它、整理它;或觀察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如何照顧他的花園:澆水、施肥、修剪、除蟲、接枝、移植…常是無微不至,盡心盡力。愛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們會花難以計數的時間欣賞、照顧、陪伴他們。

 

良好的紀律需要時間培養。如果不給孩子時間,就不可能仔細觀察,也無法體會他們用極其微妙的方式表達的求助訊號。甚至在他們顯然需要加強紀律訓練的時候,我們還是基於放縱他們比較省事的立場,無視孩子的真實需要。到了不得不採取行動控制情況的當兒,我們常常是一肚子怨氣,根本不願意深入瞭解問題,一味用嚴酷的責罰出氣。

 

換了肯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問題發生之前,他們就能對症下藥,用稱讚、鼓勵和責備,巧妙糾正孩子發展的方向,使問題消失於無形。他們會注意孩子吃蛋糕、做功課、撒謊、或規避問題的方式,他們會仔細地傾聽孩子,這兒收緊一點,那兒放鬆一點,用小小的申誡、小小的教訓、親吻和擁抱、或不經心地拍一下肩膀,把一切的差錯在擴大之前及時糾正過來。

 

可以斷言,充滿愛的家庭在教育品質方面,絕對高於缺乏愛的家庭。富於愛心的家長在花時間觀察孩子、衡量孩子需求的同時,常面臨痛苦的抉擇,而且實實在在地陪同孩子一塊受苦。孩子對這種不可能一無所覺。他們非常清楚地知道,父母正心甘情願的陪他們吃苦,雖然他們不見得會立刻流露心中的感激之情,但他們會因此學會受苦的真諦。他們會告訴自己:「如果父母願意陪我們受苦,受苦一定不是壞事,我也該承擔起自己的痛苦才對。」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父母在孩子身上投注時間的多寡與品質,足以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父母重視的程度。有些根本不愛子女的父母,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敗,會一再機械地告訴孩子自己多麼愛他們,多麼重視他們,但卻吝於在孩子身上投注心力。孩子不會長期被蒙蔽。表面上他們或許會假裝相信父母的謊言,牢牢抓住不放,希望自己是被愛的,但潛意識裡,他們完全瞭解父母言行不符代表的是什麼。

 

另一方面,真正擁有父母親情的孩子,即使偶爾賭氣抱怨受忽視,潛意識卻明白事實並非如此。自覺有人珍惜的孩子,自然就會珍惜自己,這種認知可貴甚於黃金。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這種自知之明是健全心理的要素,也是自律的基礎。它直接源於父母的愛。這樣的自信必須自幼培訓,成年後再想建設就事倍而功半了。從小沐浴在愛心當中的孩子,即使成年後遭遇種種波折,也因著堅強的自信而不致於滅頂。

 

珍惜自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當一個人肯定自我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而照顧自己也就是自律的真正意義。

 

以前面談到的不逞一時之快為例,如果我們珍惜自己,也就會珍惜時間,充分利用時間。那位拖延工作進度的財務分析家,她的問題就出在不珍惜時間,否則她不會容許自己把大半天光陰都虛擲在即不快樂又沒有生產力的逃避行為當中。童年時,雖然親生父母並非沒有能力照顧她,但每逢學期假期,父母都花錢送她去「養父母」家寄養。這件事顯然造成了後遺症,父母不重視她,不願意照顧她,使她覺得不值得養成自律的習慣。儘管她聰明能幹,自我評價卻很低;她不在乎自己的時間,所以必須從最基本的自律學起。

 

一個人一旦瞭解自己時間的價值,就會從新整頓時間表,作最好的運用。幸運的孩子在童年期能享有父母言行一致的愛與照顧,成年後不但建立起堅強的自我價值感,也極具安全感。所有小孩都有充分的理由害怕被遺棄。大約從六月開始,孩子開始察知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與父母的分離的。這種認知立刻使孩子發現,自己相當無助,必須依賴父母才能生存;被父母拋棄無異宣告死亡。

 

再怎麼粗心的父母,對孩子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心理都有敏銳的直覺。他們會隨時向孩子提出保證:「爸媽永遠不會丟下你」、「爸媽永遠不會忘記你。」如果這些口頭保證有行動配合,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恐懼就會隨時間消失,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是個安全的地方,隨時能得到保護。內心充滿安全感的孩子,不會覺得有逞一時之快的必要,因為他知道需求隨時有機會得到滿足,大可以等到最適當的時機。

 

但很多人未必有這種運氣。有人自幼就接觸到死亡、遺棄、忽視。有些孩子即使未必遭遇這種不幸,也可能得不到父母適時給予愛的保證。某些父母為了管教上的方便,不惜運用恐嚇的手段。他們殘忍的告訴孩子:「不照我的意思做,我就不會愛你了。你自己想想,你會落的什麼下場。」父母用控制和專制取代了愛心,使孩子對未來懷有超出事實的惶恐,危機感會持續到他們成年以後。他們寧可透支眼前的快樂。在他們眼裡,將來太渺茫,太不可靠,將來的承諾即使比現在美好很多倍,也未必會實現。

 

所以,要培養孩子不逞一時之快的定力,必須提供他們學習自律的榜樣。理想上,這份「財富」最好來自父母前後一致,真心愛護的態度。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天下無難事

 

我到三十七歲才學會修理東西。在這之前,無論修水管、電燈、根據說明書裝配玩具或組閤家具,我都一竅不通。雖然我讀完醫學院,成了家,在心理醫療和行政管理方面都勉強算得上小有成就,但一碰到機械方面的事,我就束手無策。

 

三十七歲那年,一個星期天,我散步時看見一個鄰居在修理剪草機。我無限羨慕的說:「你真行,我從來不會修理任何東西。」他毫不猶豫的答道:「那是你沒有花時間嘗試。」我繼續散步,但心情因他這句看似簡單、卻又頗富深意的話產生很大的震撼。

 

我自問:「他說的是事實嗎?」不久,我就有個機會求證這個疑問。一位朋友 的汽車手剎車卡住了。她知道儀表板下面有個開關,但不知道開關的位置,也不知道是什麼形狀。我先設法讓自己放鬆;然後開始仔細觀察。雖然看不懂眼前一大堆的電線、管子、桿子有什麼作用,但我慢慢找出了與剎車有關的機件是哪些,而且也明白了運作的程序,最後我找到了那個使剎車放不下來的小開關。我又研究了一會兒,發現我只需要用小指頭往上一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一流的機械師也未必能做得比我更好!

 

由於本行與機械無關,我既沒有專業知識、也沒有太多時間處理機械上的問題,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還是寧可求教於修理工人。但我現在知道,這麼做是出於我自己的抉擇,而不是因為我先天少了處理機械的才能。我也相信,除非有智力障礙,任何人只要肯花時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時候往往是因為當事人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才無法消弭知識、社交、心理各方面的問題。如果我在機械方面不是忽有所悟,我一定只把頭伸到座車的儀表板下面,莫名其妙的扯幾下電線,得不到什麼結果後,隨便攤攤手說:「我沒辦法啦!」很多人處理日常生活碰到的問題,不也正是這樣的態度嗎?

 

前面提到的那位財務專家其實是一位充滿愛心,也相當盡力的母親,但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情緒或管教方面出了問題,她很快就有警覺,但通常只有兩種對策:要不就是照心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調整現狀—逼孩子多吃點早餐,或強迫他們提前就寢,也不管這麼做有助於解決問題;要不就滿懷沮喪的來找我,對我說:「我一籌莫展,我該怎麼辦?」

 

這位女士人極聰明,不推三阻四時,處理工作難題的能力很強,但一碰到私人問題,表現就會完全失常。其實問題癥結就在時間上。私人問題總令她覺得狼狽不堪,只想快點脫身,而不願多花時間適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從頭開始分析問題。雖然解決問題會帶來滿足感,可是搪塞逃避卻能縮短她與問題接觸的時間。結果她的解決方法永遠無法針對問題核心,她的家庭也因而陷入長期混亂當中。

 

一碰到問題就希望立刻把它解決,可說是最原始,也最具破壞性的反應。這種態度與希望它會自動消失的一相情願的心態,可說是如出一轍。問題是不會自動消失的。這是個不幸的事實:問題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永遠阻攔心靈的成長。

 

逃避痛苦,無視痛苦的態度,都因於不肯放棄一時之快。我們已知道,面對問題必然是一場痛苦的經驗。趁早面對問題,就代表放棄目前的安逸或至少願意以程度較低的痛苦,換取較大的痛苦。這麼做的報酬是將來享受真正的愉快和滿足。

 

曾經有位帶兵打仗的將軍告訴我:「部隊裡最大的問題在任何組織當中同樣存在,那就是絕大多數的主管只會傻坐在辦公室裡瞪著問題發呆,什麼也不做。好像只要他們瞪的夠久,問題就會消失不見似的。」這位將軍指的可不是意志薄弱的普通人,而是一批能力經過證實,且受過嚴格紀律訓練的軍官。

 

為人父母的職責,往往猶如企業主管指揮一家公司般,身負重任,可是很多父母未必有如此覺得心理準備,他們像前述的軍中主管一樣,坐等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開始嘗試實際去瞭解子女的問題,改善親子之間的關係。

 

有位家長,為一個已經持續五年的問題向兒童心理學家求教。他說:「本來以為他長大一點就自然而燃會好的。」當然,教養小孩是件複雜的事,父母往往難於抉擇,而且有些問題也確實是「長大就會好」,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施與援手,設法進一步瞭解他們的問題,絕對有益無害。長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多;跟其他所有問題一樣,拖越久愈惡化,到時再謀解決就更困難,也更痛苦。

 

 

 


 
文章來自網路,內容有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少有人走的路  The Road Less Traveled
線上閱讀: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0822.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