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於真相是建立紀律、解決問題痛苦的第三種工具。表面看來很簡單:真相符合事實,虛假則否。我們把世界是真相看得愈清楚,處理問題就愈得心應手。

 

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有助於我們在人生路途上行進。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愈清楚,地圖愈正確。但很多人並沒有興趣瞭解現實,有些人在青春期以後就放棄了這方面的努力。我們的地圖窄小含糊,對世界的認識也錯誤百出。還有很多人,在中年以後就不再改進自己的地圖,他們自以為地圖已經盡善盡美,自己的世界觀也毫無瑕疵(甚至神聖不可侵犯);他們對新信息再也沒有興趣了。

 

繪製這樣一份地圖最大的困難在於它需要不斷的修訂;世界不斷在變,冰河來了又去,文化盛極而衰,我們用以觀察這世界的立場更是變得快。依賴的小孩長成被人依賴的大人,但生病或衰老時,我們的力量再度消失無蹤。生兒育女使我們是世界改觀,孩子逐漸成長,我們的心情也跟著改變。每天出現的新信息,累計成重大的修訂工程,修訂的工作往往都很痛苦,可是不做就可能成病原。

 

一個人經過長期時間的努力,才完成了一幅具世界觀的地圖,而且似乎是很有用的地圖。所以當新信息暗示過去的觀念不再正確,需要大幅修訂時,我們往往刻意忽視它。我們的忽視行動包括指斥新信息是錯誤的、異端邪說、甚至出於惡意的擺佈。我們企圖操縱周圍的世界,使它配合我們的地圖。為了避免修訂地圖,不惜摧毀新的現實。耗費遠比修訂觀念多出許多倍的精力保衛過時的觀念,真是一件可悲的事。

 

在堅持過時的觀念不放,罔顧現實的過程中,往往產生了心理疾病。每個心理學家對感情轉移(Transfeence)的定義不一,我的定義是:一套童年時代發展成功,而且在童年時代很適用的觀念與反應,被不當地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裡。

 

感情轉移過程可能很微妙,而後果具有破壞性。例如有位三十來歲的商人,治療因轉移而宣告失敗。他是一位極其聰明卻很失意的電腦技術員,因為妻子帶著兩個孩子棄他而去,他向我求助。他並不在乎妻子,但失去鍾愛的孩子令他非常難過。妻子聲明除非他接受治療。他妻子主要不滿他經常沒來由的妒忌,但同時對她卻冷漠無情,不願花心思溝通。他不斷更換工作也令她難以忍受。

 

從青春期開始,他的生活就很不穩定,常與警察發生小磨擦,並曾因醉酒、挑釁、遊蕩、妨礙公務等罪名三度入獄。他大學中途由電機系輟學,理由是:「教授都是偽群子,跟警察一樣都不是好東西。」憑他的聰明與創意,在電腦界找工作輕而易舉,可是他從沒有在一份工作上超過一年半,升級更是無望。他不是被開除,就是因為跟主管爭吵而辭職。

 

他的口頭禪是:「你不能相信任何人。」他自稱童年期很正當父母也過得去,在談話中,他多次提到父母讓他失望的往事。他們曾答應送他一輛自行車做生日禮物,後來卻忘卻此事,送給他別的東西,有次甚至根本忘了他的生日,可是他不覺得有這麼嚴重,因為:「他們太忙了」。他們答應與他共渡週末,也因太忙而取消。好幾次甚至忘了到約定的地方接他,因為「他們有太多心事」

 

這個人的問題在於小時候因父母的不關心,一再遭受失望的打擊,發現父母不可信任。瞭解這一點以後,日子開始比較好過。他不再對父母抱有任何期望,把他們的承諾只是當耳邊風。不信任父母後,失望的次數與痛苦的程度奇蹟性地減少了。

 

但這種調整方式後患無窮。父母是孩子的全部世界,他沒機會看到其他作風不同、表現較佳的父母,他以為自己父母處事方式是唯一的方式。最後他的結論是不僅僅是「父母不可信任」而已,他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可信任」。不信任成為他的人生地圖,帶著他進入青春,進入成年。

 

他有很多修訂心靈地圖的機會,但都不曾好好掌握。首先,他要學會世界上有些人值得信任這件事之前,必須先冒險信任他們,這麼來,就偏離了他原來的地圖。其次,這樣的認識會改變他對父母的看法。他必須承認,原來父母並不愛他,他的父母根本不算合格,他的童年也不算正當,這無疑是很痛苦的。最後,因為「不信任別人」是根據他的實際經驗所作的調整,這樣的調整減輕了他不少痛苦,效果極為良好,所以把它放棄,重頭來過,也就格外困難。

 

於是他的兩個孩子就變成了他僅有能保持親密關係的人。他可以控制他們,但他們沒有能力控制他;全世界他只能信任這兩個人。

 

感情轉移現象的心理治療,可視為一件修訂地圖的工作。病人來求助,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舊地圖已經不管用,但他們仍然抱著舊有的觀念,抗拒一切的改變,有時他們的反抗過於強烈,治療也毫不見效,我這位病人就是如此。

 

一開始,他要求每週六來就診,來了三次以後,因為他找到一份週末兼差,所以無法進行。我建議他週四晚間來看我,來了兩次,他又因為加班必須中斷。我重新調整自己的日程,請他改在他自己說比較不可能加班的週一晚上來。來了兩次以後,他週一晚上又得開始加班了。

 

我問他,是否真的是情況使然,以致他無法繼續接受治療。他承認,其實公司並沒有要求非加班不可,但是他堅持自己需要額外的收入,而且工作比治療更重要。他說如果週一晚間有空來看我,會在週一下午四點鐘左右打電話通知我。我告訴他,我不可能把每個週一晚上騰出來,機動性的配合他,我也有自己的計劃。他認為我太苛刻,不夠關心他,因為我把自己的時間看得比他重要,所以我是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我們的治療關係就到此結束,我成為他舊地圖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感情轉移的問題不僅存在於心理醫生和病人之間。父母與子女、夫妻、勞資雙方、朋友、各種團體及國寬大有之間,都會發生這種問題。感情轉移問題在國際關係中扮演著非常重要有趣的角色。一

 

國的元首同樣是人。他們的童年經驗塑了一部分人格。希特勒擁有一份什麼樣的心靈地圖?越戰從開始到結束,歷經三任美國總統,他們各自有什麼樣的心靈地圖?美國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對上一代的心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成長的一代,他們的心靈又呈現什麼情況?七十年代的美國反戰風潮跟這些心靈地圖是否有密切的關係?心靈地圖若作適當的調整,是否能消彌很多衝突?我們能如何更迅速的修訂自己的心靈地圖?

 

逃避現實引起的痛苦是人的本能,我們唯有靠自律克服這樣的痛苦。我們必須忠於真相,把它看得比舒適更重要,甚至在尋求真理時,欣然迎向所有的橫逆。心理健康就是一種永不中止、不計一切代價、為真理奉獻的過程。

 

什麼是為真理奉獻?首先,它要求不斷嚴格的自省。我們透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為了真正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不但要觀察世界,也檢討自我。心理學家所受的教誨告訴他們,如果不先認清自己內心的衝突與感情轉移,就不可能瞭解病人的衝突與感情轉移,所以在受訓過程中,他們自己最好也能接受心理治療或心理分析。

 

可惜並非所有的心理學家都做得到這一點。很多人都有縝密觀察外在的世界,卻忘了用同樣的眼光觀察自我。從世俗的標準來看,他們可能相當能幹,但他們並不睿智,這一類人當中不乏心理學家的蹤跡。

 

睿智的人生是思考與行動的綜合。我親耳聽過父母告訴青春期的子女說:「你想得太多了。」這句話實在很荒謬,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我們的腦前葉使我們有思考與反省的能力。觀察外在世界絕不會引起像反省內在世界那麼大的痛苦,這當然就是大多數人逃避的原因。但是一個人為真理奉獻的過程當中,痛苦會顯得比較重要,而且在自省的歷程上變得愈來微不足道。

 

全然為真理奉獻的人生也代表著樂於接受挑戰。唯一確定自己的心靈地圖是否符合真相的辦法,就是接受其它製圖者的批評與逃戰。但是由於修訂會帶來痛苦,我們很容易選擇轉移話題,避開正面交鋒。我從頭會對孩子說:「不許頂嘴,我才是一家之主。」對配偶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再說下去我就鬧得天翻地覆,教你悔不當初。」老年人說:「我年紀大了,再嫌我的話,不如死了算了,你把我的晚年搞得這麼不愉快做什麼呢?」老闆對僱員說:「如果你有膽子向我挑戰,最好做得圓滑一點,否則你就另謀高就吧。」

 

逃避挑戰的傾向可視為人性的一大特徵,但這並不代表它對我們有益或不能改變,現代人與原始人有許多不同之處,我們會學會很多不合本性的事,使它們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其實所有的自律行為都可視為第二天性的訓練。超越本性、改變本性、學習做並非出於本性的事,正是人性的另一個重要特徵。

 

接受心理治理可說是一種最違反人類本性(因此也最具人性)的行為。因為我們在這種過程中,不但完全開放自己,接受別人最尖銳的挑戰,而且還為此付出金錢。接受心理治療是非常勇敢的行為,一般人逃避心理治療不是因為缺錢,而是缺乏勇氣。有趣的是,很多心理專家自己都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因此儘管他們自己比多數人更需要接受治療,卻沒有為自己求治的念頭。相對的,心理聞人予人的印象多半意志薄弱,但接受治療的勇氣可證明他們基本上比一般人更堅強。

 

雖然接受心理治療可算是一種迎接挑戰的態度,但去看心理醫生的人,大多開始並未意識到這會是一場挑戰或紀律教育,他們尋求的是「安慰」。當他們發覺挑戰即將來臨時,很多人就落荒而逃,或至少有脫身的念頭。教這些人知道只有經由挑戰與紀律才能得到安慰,是一椿極需技巧而艱苦的工作。內行人都說,心理醫生必須「引誘」病人接受治療,有時跟一個病人接觸了一年多,真正治療還沒有開始。

 

心理治療中常用「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和為鼓勵病人開誠佈公的手段。病人被要求「說出心中最先想到的事,如果同時有兩三件事,就說出你最不願意說出的那件事」。雖然說來容易做來難,但這種方法收效神速。可是也有抗拒心很強的人,假裝自由聯想,喋喋不休談了半天,卻故意遺漏了重要的部分,這種病人彷彿要把心理治療改為記者會,在逃避戰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通常都有自欺的現象。

 

以樂於接受挑戰的個人或組織而言,他們為現實描繪了地圖,要隨時接受公眾檢查。因此之故,全然奉獻給真理的生活,第三個條件是全然誠實的生活。我們必須不斷的反省,確定我們所有的溝通—不單是字眼,也包括說話的方式—都有盡可能反映我們認識的現實。

 

這樣的誠實多少帶著點痛苦。一般人說謊就是為著逃避挑戰的痛苦與其它後果。水門事件中,尼克松總統說謊的動機,就跟一個打破檯燈不願承認的四歲小孩一樣幼稚。在正當的挑戰之前撒謊,就是規避正當的受苦,心理疾病一定會隨之而生。

 

撒謊的對象不限對別人,也包括自己。調整自己的良知與現實觀念也是一種挑戰,跟來自別人的挑戰同樣不可避免,也同樣痛苦,自欺的謊言多不勝數,其中最常見的也最具破壞性的就是「我們好愛孩子」和「父母好愛我們」。這可能是事實,但即使不是,大多數人也不肯承認。我常說,心理治療就是一場「說真話的遊戲」,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使病人面對謊言。

 

心理問題的病根千篇一律,都在於自欺與欺人的謊言交織成一片綿密的網,只有靠絕對誠實的氣氛才能消滅。心理治療專家必須先跟病人建立坦誠開放的關係,如果我們不曾經驗相同的痛苦,憑什麼要求病人承擔起面對現實的痛苦?我們只能用自己的經驗來領導別人。

 

謊話分兩部種:白色謊言(善意謊言)和黑色謊言(蓄意謊言)。所謂黑色謊言是明知故犯的撒謊,白色謊言可能是事實,但我們蓄意保留了大部分真相不說,一則謊言被冠上白色的頭銜,並代表它不算說謊或值得原諒。政府透過檢查制度,使人民無法得知重要的信息,不比一個撒謊的政府更民主。病人絕口不提透支銀行存款的事,這對治療造成的妨礙跟乾脆撒謊一樣嚴重。由於壓抑真相給人的感覺好像情節比較輕微,白色諾言反而是最常見到的撒謊方式,而且因為它比較不易察覺,為害之烈遠超過黑色謊言。

 

社會通常基於「不想傷別人感情」的立場而認可白色謊言。我們的社會關係往往膚淺得令人惋惜。父母灌輸給兒女白色謊言,卻被子視為愛的表現,即使平常能坦誠相待的夫妻,也常常覺得很難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孩子。他們無法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吸食大麻、夫妻爭吵、憎恨專斷的祖父母、經醫生診斷有身心失調現象、在商場投機,他們甚至不願把銀行存款的數字告訴孩子。

 

通常這種保留真相的行為,被視為保護孩子避免不必要憂慮的措施,但這種保護大多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孩子還是會知道爸媽前一晚針鋒相對的吵架不休、祖父母惹人嫌、媽媽神經質、爸爸做股票賠了錢。真正的結果不是保護,而是剝奪。剝奪孩子有關金錢、疾病、毒品、性、婚姻、父母、祖父母及其它方面的知識。他們沒有機會接觸開放與坦誠的角色模範,只學會支離破碎的誠實、不完整的開放以及有限的勇氣。

 

父母用這種方式保護孩子,有時是真的以愛為出發點,只不過他們的觀念錯誤而已;但大部分的父母卻是用「保護」作煙幕,避免孩子向他們提出挑戰,維護自己對子女的控制能力。父母的行為等於是說:「聽著,孩子,你就當乖小孩,想你該想的事情,大人的事情都讓爸爸媽媽來操心,這樣對我們雙方都有益,我們自覺堅強,你也有安全感。不要追究這些事情,大家都比較好過。」

 

當然求誠實的慾望跟尋求保護的需求發生矛盾時,真正的衝突一不定會爆發。比方說,即使婚姻極為美滿的人,偶爾也會考慮離婚。當然,如果父母的婚姻真的有嚴重危機,即使大人不說,孩子也會感受到潛在的威脅,但如果只是前晚吵了一架,第二天就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昨晚考慮要離婚,不過我們不會真的這麼做。」這就是給孩子不必要的負擔了。

 

還有一個例子:心理醫生在治療初期,最好不要急於發表他們的觀察結論,因為病人可能還沒有心理上的準備。我實習的第一年,有位病人敘述一場夢,夢中很明顯表現出對同性戀的焦慮。我為了表現自己的專業素養並使治療及早見效,就對他說:「你的夢表示你很擔心自己有同性戀傾向。」他立刻出現焦慮的跡象,以後三次約診他都沒有來。我花了很多工夫,加上運氣,總算說服他繼續接受治療。

 

他在潛意識中擔心這個問題,並不表示他已經準備妥當在意識層次上討論空虛問題,我直截的說出自己觀察所得,其實對他有害無益,很可能使他完全失去治療的勇氣。

 

選擇性保留個人意見的作法,對於企圖打入政治或企業核心的人也很重要。一個不分事情輕重都直言不諱的人,很容易被上級認為是桀鰲不馴,也會被管理階層視為對組織的威脅。一個人要對組織有用,必須先或多或少成為一個「組織人」(organization person),發表個人意見時要有節制,而且經常向組織認同。

 

在諸如此類的情況下,個人的意見、感想、觀念甚至知識,都應該略加壓制。但如果要同時忠於真理的話,有什麼規則可循呢?首先,不要說假話。其次,牢記在心,有說出全盤真相基本上就是說謊,每一個保留部分真相的決定,都是個重大的道德抉擇。第三,不可以出於個人的慾望(例如權力慾、爭取別人的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等)而保留部分真相不說。第四,一定是為了對方的需要才選擇保留真相的作法。第五,評估別人的需要是一種極為複雜的責任,只有以愛為出發點,才能作睿智的抉擇。第六,評估別人需要的標準,在於他能否運用我們所提供的真相,獲致心靈的成長。最後一點:使用這項標準時,應該經常檢討是否低估了對方接受真相的能力。

 

看起來,這似乎是一件非常艱巨,永遠不可能做得很完美,也永遠做不完的工作。但是忠於真相的人生,收穫將遠超過付出的代價。態度開放的人不斷修訂他們的心靈地圖,因此會不斷的成長。他們比封閉的人更善於建立和維持親密的關係,他們無須掩飾,過得自由自在,沒有圓謊的煩惱。保持誠實自律所需的精力,比一直躲藏在秘密的陰影裡少得多。敢於面對真理的人,因為有勇氣生活在海闊天空的世界,因此擺脫了恐懼的威脅。

 

 


文章來自網路,內容有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
作者:斯科特.派克
翻譯:張定綺
來源:http://blog.sina.com.cn/chuangyeziliao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