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一種發乎真誠意願的行為;不但需要努力,也要有勇氣作後盾。 除了持續投入奉獻外,更需運用智慧。

 

既然肯定紀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工具,本篇接著就要談紀律的原動力—愛。我知道愛極其神秘,討論愛就像是企圖研究一種不可能研究的東西,或嘗試瞭解一種不可能瞭解的東西。愛的博大精深,絕不受語言文字的衡量或囿限。若不是確信這麼做有它的價值,我就不會寫這篇文章,而開始動筆時我就知道,不論這份工作有多大的價值,都不可能做得完美。

 

就我所知,到目前為止不曾有人給愛下一個真正令人完全滿意的定義,這可說是愛的神秘的最佳佐證。有人把愛分成很多種:心靈之愛、手足之愛、肉慾之愛、完美的和不完美的愛等。我對愛的定義是「為滋養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而擴充自我的意願」。

 

有幾點必須先加以說明。首先,我在定義中使用心靈成長這樣的字眼,可能會予人宗教方面的聯想,科學的擁護者往往對宗教性的定義不以為然。但我並非透過宗教性的思維獲得這個定義;相反的,它是從我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包括自省)是產生的。愛在心理治療中居於重要地位,因為病人經常對愛的本質混淆不清。

 

比方說,有位個性畏縮的青年告訴 我:「我的母親愛我太深,她甚至到高三還不肯讓我搭校車上學,我必須苦苦哀求,她才放我自己去坐車。我相信她是為了怕我在外受傷害才天天開車送我上學。她太辛苦了。她實在太愛我了。」治療他畏縮個性的過程中,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他明白,他母親的動機很可能與愛無關。愛或不愛最大的區別,在於當事人意識與潛意識的目標是否相符。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愛是一種週而復始的過程。擴充自我也是種成長。在幫助別人成長當中,自我也會更趨成熟。我們努力帶給別人進步,進步也會降臨到我們自己身上。

 

我界定的愛包括愛自己和愛別人。我們追求人類的心靈成長時,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前一章指出,不愛自己的人沒法子愛別人,沒有紀律的父母不能教孩子紀律。任何一顆心靈都不會因促進別人的心靈發展而退步;為了照顧別人而奉行的紀律不可能跟我們的自律相牴觸;唯有好好培養自己的力量,才能成為支柱別人的力量。在探討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愛與愛人不但共同滋長,最後兩者之間的界線甚至完全泯滅。

 

再者,擴充自我也就是努力超越自我的極限,向所愛的人證明自己的愛只有靠力的表現。愛不可能坐享其成。愛需要不斷的努力。

 

最後一點,我用「意願」這個字眼,是希望特別強調愛超乎一般慾望之上的地位。慾望不見得能化為行動,意願卻是強烈得足以發展成行動的慾望。兩者的差別就相當於「我想去游泳」和「我要去游泳」之間的差別。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愛人的渴望,但很多人做不到。問題癥結就在於想愛不等於去愛;愛是行動,是一種基於意願的行動,不論我們多麼想要愛人,如果不實際去做,也就無異我們選擇不要愛,原來的良好動機就此一筆勾銷。相對的,我們若實際的為促進自身與他人的成長貢獻力量,也必須出於自動自發的抉擇;那就是愛的抉擇。

 

愛的神秘造成了很多誤會,使很多人對愛的本質大惑不解。雖然本書的目的不在於解答愛的神秘,但我希望能消除一些對愛的誤解,使很多困處不愉快經驗中的人得以從痛苦中解脫。接下來我就從「愛不是什麼」開始,討論愛的本質。

 

與愛有關的錯誤觀念中,最有力也最被接受的就是把「墜入情網」當做愛,或至少是一種愛的表現。墜入情網的人理所當然的認為「我愛她(或他)」,這時立刻出現兩個問題。首先,墜入情網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愛。我們不論怎麼愛自己的子女,都不可能跟他們墜入情網;雖然大部分人都擁有親密的朋友,但不會跟同性的朋友墜入情網,有同性戀傾向的人除外。往往是出於意識或潛意識的性動機墜入情網。

 

第二個問題則在於墜入情網的經驗千篇一律不會持久,不論對像如何,我們早晚都會從情網裡爬出來。這不代表我們不再愛那個跟我們一塊墜入情網的人,但沖昏頭腦的熱情總有一天會消失,就像蜜月總要結束,浪漫的花朵也總會枯萎一般。

 

要瞭解墜入情網和它無可避免的結局是怎麼回事,必須先對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疆界」略作說明。一般認為,嬰兒出生幾個月內,還不懂得分辨自我與外在世界。他挪動自己的手腳,以為全世界都跟著在動;他感覺飢餓,以為世界跟著他一起在挨餓;他看見母親動,以為自己也一起在動;母親唱搖籃曲,他以為那是自己發出的聲音。在新生兒心目中,一切會動的和不會動的、你和人、個體和世界,全都沒有區別。

 

隨著經驗增加,嬰兒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的其它部分不一樣。他餓的時候母親不見得立刻來餵食,他要玩母親卻不見得有興趣,他的意願跟母親的行為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我」的意識開始發展。一般相信,母親與嬰兒的關係,倘若因自幼失母或母親有問題而遭到破壞或干擾,自我意識的發展就會出現障礙。

 

嬰兒出生第一年當中,就學會分辨自我與外在世界了,瞭解自己身材的大小與體能極限,這些限制就是我們的疆界。這樣的認識就是所謂的:「自我疆界」。

 

自我疆界的發展會持續到青春期,甚或成年以後,但愈到後來愈側重心方面。例如兩到三歲之間,孩子開始認清自己的能力有限,在這之前,他雖然明知道無法左右母親照自己的心意行事,但他仍然會把自己的願望與母親的行動混淆,所以兩歲大的孩子是家裡的霸王,凡事稍有拂逆,就大發脾氣。

 

三歲開始,孩子的態度會明顯軟化,因為他已經能接受自己實在沒有什麼權力的事實。不過,一呼百諾,隨心所欲的幻想通常還得好幾年才會在挫敗中消失。在這之前,孩子還是會經常作無所不能的夢,所以無敵超人、太空飛俠這類故事特別受這個年齡層的孩童歡迎。

 

但即使超人的故事,也不能全然滿足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肉體與能力薄弱造成的限制感到愈來愈真切,所有個體必須在一個名叫社會的團體中,靠合作維持生存。每一個體在團體中都毫不突出,同時他們卻又因為個人的認知與局限,被迫與其它個體隔絕。

 

處身自我疆界之內是非常寂寞的。有些人(尤其是心理學上所謂的神經衰弱患者)會因童年不愉快或被傷害的經驗,認為外在世界充滿危險、敵意、混亂和匱乏。這種人認為自我疆界是一種保護,寂寞能給他們安全感。但大部分人都覺得寂寞難耐,渴望逃出自我疆界的牢籠,與外界更緊密地接合在一起。墜入情網的經驗就使我們得以逃避寂寞—只可惜是暫時的。

 

墜入情網使自我疆界的一部分突然崩潰,使一個人的自我跟另一個人的自我合而為一。一個人突然衝出了自我,像決堤洪流般湧向心愛的人,驀然之間,寂寞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無以言喻的歡喜。我們跟心愛的人合二為一!寂寞就不再存在!

 

在某種意義上,墜入情網是一種退化,與心愛的人合而為一跟兒時與母親合而為一的記憶互相呼應,我們似乎又重溫童年時代無所不能的快感。一切都變得可能!與心愛的人共處時,我們就覺得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相信愛的力量能克服一切,前途一片光明,這些感覺與現實脫節的程度,就跟一個兩歲的孩子自命統治全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早晚,現實會粉碎愛情之夢;早晚,日常生活的難題會再次出現。他要做愛,她不要;她要看電影,他不要;他要錢存進銀行,她要買洗碗機;她要談自己的工作,他卻要談他的事業。最後雙方都有痛苦的發出,自己並沒有跟愛侶合為一體,對方將繼續擁有全然不同的慾望、品味、偏見乃至對時間的掌握,而且永遠如此。自我疆界重新合攏,他們又是兩個不同的個體。這時他們若不謀求分手,就勢必得開始學習在現實中真正相愛。

 

我在此用「真正」二字,因為我認為墜入情網那種相愛的感覺,只是一種幻覺。我相信,情侶要等脫離情網後才能真正相愛,因為真愛的基礎不是一種戀愛的感覺。真愛產生的時候,很可能完全沒有戀愛的感覺,愛的行為也不需要戀愛的感覺做後盾。

 

 

文章來自網路,內容有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少有人走的路  The Road Less Traveled
線上閱讀: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0822.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