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買了一個「達斯維德」(Darth Vader)的塑膠玩具,作為孫子瑞斯的生日禮物,那是他一直吵著要的。當時他剛滿三歲,對星際大戰(Star Wars)一無所知,卻很想要這個玩具。只要在達斯維德身上投一枚硬幣,就會播放星際大戰的音樂,隨後達斯維德帶著沉重的呼吸聲說:「很精釆!但你還不是絕地武士。」同時還高舉寶劍,頗有強調的意味。瑞斯每次聽完之後都會搖頭說:「奶奶,我不是絕地武士。」我跟他說:「親愛的,你是奶奶的小絕地武士呀。」他回答:「我不是。」繼續搖搖他的頭。

 

大約一周後,我打電話問他:「親愛的,你是絕地武士嗎?你是奶奶的小絕地武士嗎?」他語調略微悲傷地說:「我不是。」他根本不知道也從未問過什麼是絕地武士,只是一心一意想當個絕地武士。於是,這小傢伙聽從了塑膠玩具給的指令,失落地邁入他早熟的三歲。

 

有一次,瑞斯來時,正巧我的朋友邀請我搭他的私人飛機橫越沙漠,我跟他聊起絕地武士的事,並問他是否可以邀瑞斯同行,他爽快地答應了。瑞斯聽到這個消息非常興奮,因為他愛極了儀表板和小機件玩具。我朋友跟地勤人員約好,當飛機一著陸時,機長透過擴音器向我們廣播:「瑞斯,你是絕地武士!你現在是絕地武士了!」瑞斯聽了之後,難以置信地轉動他的小眼珠子。我問他是不是絕地武士,他沒回答。然而,我們一回到家,他立即跑向達斯維德,投入一枚硬幣,音樂聲響起,隨著沉重的呼吸聲和高舉的劍,一個低沈的聲音說:「很精釆!但你還不是絕地武士。」它只會講這句話而已。我再度詢問瑞斯,他搖著頭回答:「奶奶,我不是。」大部分的三歲小孩都還不懂如何「反躬自問」。

 

很多人毫不留情地自我批評,就像那個塑膠玩具播放錄音帶一樣,不斷重複地告訴自己「我是什麼,我不是什麼」。一旦經過審查,那些自我批判便會自動化解。我未曾見過「反躬自問」無法揭示出自己和別人的純潔無罪。如果你按部就班地練習到現在,透過「轉念作業」向外指責,就會發現你對別人的批評總會轉回自己身上。有時候,那些反轉的批評可能讓你感到不舒服,那就表示它擊中了你一向對自己所持的信念,那些未經詳細審查的信念。例如「他應該愛我」,反轉成「我應該愛我自己」。只要那個想法讓你焦慮不安,你就有仔細審視的必要。「我應該愛自己」這類的反躬自問隱藏了許多東西,當你開始探求:「如果我持有『我應該愛自己』的想法,卻不知『該如何愛自己』時,我會有什麼反應呢?」以及「沒有『我應該愛自己』的想法時,我會是怎樣的人呢?」這類關鍵性反問,我希望你多花些時間,耐心深入,便會從中找到你對自己無盡的愛。

 

四句問話和反向思考用得愈是流暢,你的心境會愈趨穩定,而且你將親眼看到,即使批評的對象是你自己,「轉念作業」仍具有同等的威力。你還會發現,你所批評的「你」其實並不比別人更具有個人性,因為「轉念作業」處理的是「觀念」,而不是「人」。

 

在練習自我批判時,「四句問話」的使用方式完全一樣。以「我是失敗者」這句話為例,首先,請進入內心,反問自己第一句和第二句問話:「那是真的嗎?我能百分之百確定『我是失敗者』嗎?我丈夫或太太或許會這麼說,我父母也這麼說,而我也常這麼說自己,但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是否有可能我也努力在過我應該過的日子,做我應該做的事情?」然後跳到第三句問話,請一一列出,當你相信「我是失敗者」時,你會如何反應呢?你的身體感覺如何?你如何對待自己和別人呢?你會特別做什麼事或說什麼話嗎?你的肩膀會無力地下垂嗎?你會突然暴怒嗎?會不由自主地走向冰箱嗎?請盡可能列出完整清單,然後再進入內心,問第四句話:「如果不再有這個想法,你會過什麼樣的生活?」請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沒有「我是失敗者」的想法時,你是什麼模樣?在這樣的「注視」之時,請保持平靜,問問自己「看」到了什麼?

 

自我批判的「反向思考」結果,可能令你大為震驚。當你用一百八十度截然相反的方式思考時,「我是失敗者」反轉成「我不是失敗者」或「我是成功者」,然後,把這話帶入內心,讓它向你透露,它可能跟你原先的說法同樣真實或更真實一些些。請一一列出你成功的例子,從黑暗處找出那些真相來。剛開始時,有些人覺得萬般困難,絞盡腦汁也找不出一個例子。慢慢來,不必急。如果你真想知道真相,給真相一點時間,讓它自行浮現。每天不妨找出三個成功的例子。第一個很可能是「我刷牙了」,第二個則是「我洗了碗盤」,第三個是「我在呼吸」。無論你是否意識到,能夠成功地活出真實的自己,原本就是十分美妙的事。

 

有時候,把「我」這個主詞轉換成「我的想法」,會帶來一些新的領悟。「我是失敗者」轉變成「我的想法是失敗者,尤其是跟我自己有關的那些想法」這個作法,在你回答第四句問話時,就會更清楚了:當你沒有「我是失敗者」的想法時,你不是過得很好嗎?你的痛苦是來自想法,而不是你的生活。

 

反向思考並沒有所謂對或錯的方式,所以無須把自己卡在反向思考裡。當你與自我批判共處時,讓反向思考自動找上你。如果某個反向思考對你不適用,表示目前應該如此,不必勉強接受,儘管放心地繼續做下一個答覆。請記住,「轉念作業」不只是一個方法,它是一種「自我發現」的途徑。

 

 

需要詳細內容請參考書籍或與thework相關網站聯絡,謝謝!

 

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
作者:拜倫.凱蒂Byron Katie、史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
譯者:周玲瑩
Byron Katie的網站:http://www.thework.com
線上閱讀:http://hi.baidu.com/theartoflove/blog/item/3eb83df1fbb1dcc47831aae3.html
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9a711b01018xk6.html

 

 

 


友善提醒:多一分的了解就少一分對未知的恐慌,對訊息無須批判分析,知悉即可。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困擾、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 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