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空虛"是二十世紀的一種普遍現象。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類要成為真正的"人"時,必須經歷雙重的失落,由此而產生存在的空虛。人類歷史之初,"人"就喪失了一些基本的動物性本能,而這些本能卻深深嵌入其他動物的行為中,而使它們的生命安全穩固。這種安全感就如同伊甸樂園一樣,永遠與人類絕緣,人必須自作抉擇。

 

除此之外,人類在新近的發展階段中,又經歷到另一種失落的痛苦,即一向作為他行為支柱的傳統已迅速地削弱了。本能衝動不告訴他應該作什麼;傳統也不告訴他必須作什麼,很快地他就不知道自己要作什麼了,於是他愈來愈聽從別人要他去作什麼,於是他就愈來愈成為順從主義的犧牲者了。

 

我在維也納綜合醫院神經科的工作同仁對全院病人及護理人員作了一項全面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55%的問卷呈現或多或少的"存在的空虛感"。換言之,一半以上的人感到過生命無意義。

 

"存在的空虛"所表現最主要的現象是無聊厭煩。現在我們可以領悟叔本華所說的,"人類注定永遠在兩極之間游移:不是災難疾病,就是無聊厭煩。"事實上,現時代中所興起的無聊厭煩感,比起災難疾病要給精神科醫師帶來更多的問題。而且這類問題必定會日益增加,因為自動化機器不斷進步,使一般人增多了閒暇的時間,但可憐的是其中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要用這些新獲得的自由時間來作些什麼?

 

舉個例子,讓我們仔細想想"星期天神經官能症"(Sunday Neurosis)這回事。當一周的匆忙結束,而內在的空虛浮現,使人理會到他對自己的生命不滿意時,就會發生此類憂鬱症了。很多自殺的案例都可以追溯到這種存在的空虛上面。現代如此廣泛普遍的酒癮(Alcoholism)及少年犯,除非我們能意識到問題底下的存在空虛,否則就無法理解為何有此種現象了。領養老金者及老年人的危機問題也是如此。

 

此外,還有許多種不同的面具及偽裝隱藏著存在的空虛。有時求意義的意志受到挫折,於是用其他代替者作為樸償,例如求權力的意志(包括最原始型態的權力意志)以及求金錢的意志。也有些時候.這種受挫的求意義意志被求享樂的意志所取代,因此成為性的代償作用(compensation)。在這些案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存在的空虛,性慾遂猖獗氾濫。

 

在神經官能症患者中發生一種類似的情況,就是某種型式的反饋機制與惡性循環作用。這我後面會再提到。我們可以再三再四地觀察到,神經官能症之症狀一旦侵入存在的空虛中,就會繼續興風作浪。但是如果在心理治療中我們不增補意義治療法,那就永遠不能成功地使病人克服他的病況。

 

要預防病人將來再復發,我們必須充填其存在的空虛。因此,意義治療法不只適用於上面所述的心靈性病患,也適用於心因性病人,特別是對"假性神經官能症"病人更為適當。瑪加達曾說過,"每一種治療方法,無論它多麼受到限制,在某方面都可以成為意義治療法。"

 

現在讓我們深思一下,如果有位病人問你:"到底我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此時我們要怎麼辦才好?

 

文章來自網路,內容有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譯者:趙可式、沈錦惠
電子書:http://www.19cr.com/html/5540.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