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都獲得更新的靈性體驗,可以將注意力擴展於每日瑣碎生活的情境和體驗,而不是僅限於正式的打坐。我們可能不必再正規形式的修行(比如打坐)上花費幾個小時那麼長的時間,而是尋找到一種替代的方式—將注意力集中在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的所做作為、所想所感。比如,你在此時此刻做的事情可能是:洗碗、洗衣、打掃房間、園藝、沐浴、賞花,等等,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覺知」這些日常活動。

 

對動作與情緒保持覺知

 

這種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並不需要用特別正式的方式。例如,在洗碗時,我們可以去「覺知」自身的每個動作:依次拿起、擦洗和清洗每一個碗、碟子和杯子,等等。通過「有意識地」洗碗,我們會體驗到「變化」和「流逝」中所蘊含的真實和生動—原本很髒的碗碟逐漸變得乾淨和閃亮。以此類推,可以逐漸將這種帶著意識的「覺知」盡可能擴展到日常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去,以此來獲得對「暫時性」和「變化」的更深體驗和洞見。

 

我們還可以把「意識(mindfulness)」帶入對「頭腦」的覺察之中,觀察自己的念頭、情緒等,如焦慮、不安、恐懼、挫敗、憤怒等。當這些情緒在我們內在升起的時候,我們就單純地注視著它們,而不要捲入其中。如此這般,你會驚訝的發現,這些情緒就是這麼簡單地來、悄悄的去,很快就消逝了。

 

可見,「頭腦」的念頭及其引發的情緒,都屬於虛幻的「心血來潮」似的衝動,來去無常。我們並不需要專門針對它們去處理,而僅僅需要將「意識」帶入到對它們從來到去這一過程的觀察中。臣服於它們的存在,而不必習慣性的去反應。一旦保持距離去觀察這些情緒,我們也就再也不會真正被情緒所擾,因為這是全然接納的方式。

 

不是思考更多,而是注意更多

 

「注意(pay attention)」,而不是「思考(think about)」,去直接「覺知」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獲得洞察力和智慧的路徑,最終通向「接納」和「平靜」。經由這條路徑,我們可以發展出對日常生活進行「覺知」的一整套體系,這會使生活更加豐富和真實。我們可以接納一切發生的本來面目,進入一種和萬事萬物在時空上都高度和諧的狀態。

 

因此,僅憑正規形式的修行是不夠的,「意識(mindfulness)」和「覺知(awareness)」必須被帶入日常生活。正規形式的修行奠定了有關「意識」和「覺知」的理論根基,在此強有力的基礎上,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培養和發展有關「意識」和「覺知」的具體經驗。

 

佛陀在臨終時重申他所參透的宇宙真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後來的弟子又提出了「日日精進」和「平常禪」等觀點,是指通過勤勉的修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修行來獲得對真理的體驗,而且是純粹個人的體驗。如果只是跟隨其它智者或者理論,那將無法獲得真正的體驗,也很難對生活有直接益處。


 
如同順境會消逝,不利的境況同樣會變化

 

事實上,我們經常可以體會到事物的「消逝」(意指不斷的變化和暫時性):樹葉的飄落,建築的坍塌,或者好友的逝世。但因為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往往沒有對我們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們是否想過,其實自己在任何時候都可能離開這個世界?

 

我們可以去觀察,在「頭腦」和「身體」的局限下,自己是多麼容易就迅速附著於固有的思想模式和錯誤的幻覺,而這些念頭和幻覺往往是來去無常的。如果能認識到這點,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麻煩就迎刃而解了。

 

當我們以開放的心靈,通過親身體驗,觀察到這些外在境遇具有這種變化無常的本質和特徵時,就可避免再認同於感官層面的局限,也就避免了相應的煩惱,獲得更多的自由。認識到萬物都在變化這一真理後,在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失望和災難時,我們就不會那麼容易被捲入和擊潰。因為這些不利的境況注定也是會變化的!

 

在挑戰面前,我們的精神功能將更具靈活性,當諸如生氣、失望、怨恨、恐懼和困惑等消極情感來襲時,我們心中明白這些注定要消逝,因此就不會再因為外在境況或內心感覺的出現而陷入混亂,並做出激烈的抗拒反應。

 

伴隨「意識」能力的增強,頭腦會更多浮現出深刻的洞見和澄明的感覺。經由個人的直接體驗,「境遇不是恆常的,而是不斷變化的」這一真理被發現。這會帶來放鬆的感覺,並撼動了以前固有的認知和模式。我們對外在境況和內在情感的附著會逐漸減輕,特別在災難和消極情緒面前,會更好的處理。

 

認識到這一真理,也有助於幫助培養更大的包容心和同理心,更好的理解、移情與和解能力,特別體現在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中,我們開始學習更多的傾聽和理解別人,站在他們的角度解讀他們的故事,等等。對於處理工作、家庭和社區中的關係,這一真理都非常有幫助。我們開始採用一種更為平靜的、解決衝突的生活方式。

 

祈願每個人在生命中都充滿了平靜和喜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6bc7ca0101fw3v.html

 

 

 

友善提醒:多一分的瞭解就少一分對未知的恐慌,對訊息無須批判分析,知悉即可。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困擾、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歡迎轉載~ 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