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東西令我惱怒?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會讓我們特別憤怒或傷心,儘管別人反應似乎沒這麼強烈,或者事後我們自己也會明白,這件事本身並不那麼嚴重。

 

一位朋友和老公逛商場,導購員慇勤備至地迎上來,熱情地推銷一款又一款商品。朋友不喜歡這種推銷方式,幾次對老公說:「我們走吧!」可他就像沒聽見,依然跟著導購轉來轉去。朋友氣壞了,扔下老公,一個人跑到老遠去逛。她是學過心理學的,每次發脾氣之前都會讓自己停頓3秒鐘。她一邊逛,一邊就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生氣?是因為我覺得被忽視。在生活中,老公是一個重視太太意見的人。那這麼一件小事,我為什麼會如此在意?

 

她又主動回去找到老公接著逛,但心裡依然在琢磨。她知道,這種反應和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在被父母管束的青少年時代,父母對她要求嚴格,必須聽話,她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那時起,她最痛恨的就是親人不尊重自己,也會很輕率地給親人下這麼一個結論。

 

的確,像這位朋友一樣,莫名其妙的情緒會滲透到生活的每分每秒。當碰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時,我們往往會抱怨客觀環境出了問題、對方太過分或自己當下太愚蠢。可是,也許這並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我們過去的感受、形成的價值觀在這件事上進行投射。

 
強大外表的背後是個小小的自我

 

人的整體心理狀態完全是過去經歷的延續。就是這麼奇怪,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很多事已經過去了、忘記了,我已經很優秀、很完善了,但每個人過去形成的感受,還是會反映到現實生活中。

 

這種影響必然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家庭中的排行、學校生活、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圍,它幾乎造就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常常是不自覺、不自知的。也許不是打罵,卻留下比打罵更深的印記。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不管他長大以後掙了多少錢,地位有多高,他都可能不喜歡自己。很多品貌俱佳的女孩,哪怕身邊有再多的追求者,她都無法獲得自信。

 

這種傷害,年齡越小心靈印記越深。就像俄羅斯玩具「套娃」,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強大的外表,但他內心深處的自我,卻還是小小的一個。

 

很多年輕的父母生下孩子之後就把孩子扔到奶奶家,因為自己要忙工作、忙事業,顧不上啊。但幼小的心靈本能地要依賴他人,因此奶奶就變成了「媽媽」。當孩子長大以後,父母往往又把孩子接到身邊,而這時,媽媽意味著什麼呢?多半只是一個符號而已。

 

最要緊的是扔來扔去本身,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長大以後,心理會產生微妙的變化,給自己設置一道牆,不允許別人靠得太近,不讓自己再心痛。

 

將來在他處理與愛人的關係上可能會表現出兩種傾向:要麼對分離產生焦慮,牢牢地把愛人綁在身邊,在對方身上找到心理需要。要麼害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對與人分離表現得出奇地冷漠和決然。

 


提高自我覺察能力

 

既然成長的遭遇是這麼「被動」,那麼面對不斷產生的負面情緒,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遇到不愉快,我們常常這麼勸別人:就把它忘了吧!但怎麼可能呢?心靈負載的痛苦很難忘記。那些經常纏繞的噩夢,某種似曾相識的場景,都是一種隱約的提醒。

 

一位朋友40歲才學游泳-我清晰地記得他第一次下水的情形:臉色蒼白,渾身發抖,那是真正的恐懼,他小時候曾差點被淹死。可是他終於學會了游泳!戰勝了自我。這大概就是常說的「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需要超人的勇氣和力量。但在現實生活中,「超人」是很少的。

 

最可行的是提高自我覺察能力。自我覺察,並不是反省和自責,而是從客觀的角度認識自我。比如可以問問自己:我在什麼情況下會不高興?究竟是什麼東西令我惱怒?你會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多半和過去經歷留下的創傷心靈印記有關。當你能夠在這個層面上理解自己,就會減少一點內疚和自責。

 

當然,遇到相似的情形,你可能還會發脾氣,但你明白了原因,道歉時也會更誠懇一點。

 

一位心理治療師講過她的親身體會。文革時期她的家庭遭受極大衝擊,也從此培養了她堅強不屈的性格,曾把一個愛欺負人的小男孩打翻在地-她自己決不受氣,也保護身邊的人不受欺負。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她自己也漸漸長大、結婚、生子。一次,她帶兒子在樓下玩,忽然發現那幾個小朋友明顯在欺負兒子,她頓時火冒三丈。但轉瞬又發現,兒子竟然渾然不覺,既不憤怒,也不委屈,若無其事地繼續跟他們玩。是啊,孩子從小受到家人的呵護,內心安全,並不感到受傷,因此能安然地面對這一切。

 

事後她說:如果我沒有學過心理治療,可能會衝上去幫他打一架,也可能會指責兒子:「你怎麼這麼笨!」我的感受和判斷就會影響孩子,留下印記,他長大以後再這樣教育子女,心靈印記就會一代又一代傳下去。

 

不管願意不願意,「印記」人人都會有,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還算滿意,就可以這麼順理成章地過下去,可如果你總是不快樂,或總是在某些方面不快樂,就需要反思了,假如需要,還可以找個心理醫生幫你觀照一下自己。

 

歸根結底,放鬆一點兒,別過於自責,是理解自己的基礎。實在情緒難以控制,索性先順其自然。不是嗎?也正是由於那麼多與眾不同的成長經歷才造就出每個人獨特的個性,也造就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人格的形成也就是這麼整合出來的。想想看,要是大家都精通心理學,為人處世都按照心理健康的統一標準,那個性不就都一樣了嗎?這個世界該多麼單調啊!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c12ab3fb0101gvxl.html

 

 

 

 

 

友善提醒:閱讀文章時請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或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個活在永久和平、自由、繁榮與實現真善美之新世界的可能。感謝所有光愛存有們的付出,感謝一切美好的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