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愛和哀傷總是關係密切,有的時候一個佔優勢,有的時候又換作另一個。我們所謂的愛很快就過去,然後我們又陷入嫉妒、虛榮、恐懼、悲慘的情緒之中。在愛和哀傷之間總有爭戰。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談談哀傷的終結,因為恐懼、悲傷,和我們所謂的愛總是一體的。除非我們瞭解恐懼,否則就不會瞭解哀傷,也不會瞭解沒有矛盾、沒有摩擦的愛。


要完全消除哀傷是最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哀傷總是以不同形式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所以我想要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但是我的想法意義不大,除非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都來檢視這個問題,既不必同意也不必否認,只是單純地觀察事實。如果我們能實際上而不只是理論上的這麼做,那麼也許我們就能夠瞭解哀傷的重要,而因此了結它。


幾個世紀以來,愛和哀傷總是關係密切,有的時候一個佔優勢,有的時候又換作另一個。我們所謂的愛很快就過去,然後我們又陷入嫉妒、虛榮、恐懼、悲慘的情緒之中。在愛和哀傷之間總有爭戰。在我們開始討論如何結束哀傷的問題之前,我認為我們必須先瞭解熱情(passion)是什麼。


熱情是少數的人才能真正感覺得到的。我們可以感覺到的是狂熱(enthusiasm),是對某種事物著迷的一種情緒。我們常是「為了」某些事而有熱情:為了音樂、為了繪畫、為了國家,為了女人、為了男人,它總是一種原因的結果。當你愛上某個人,你是處在一種情緒起伏很大的狀態,你受到特定原因的影響,而我在這裡所談到的熱情是沒有什麼原因的。是對所有事情的熱情,而不只是某些事,然而我們大部分的人只對特定的人或事才會付出熱情。我認為我們應該看清楚這其中的區別。


在沒有原因的熱情下,可以免除所有的依賴;但是一旦熱情有原因的時候,就有依賴,而依賴是哀傷的開始。我們大部分的人是會依賴的;我們依賴著某一個人、一個國家、一種信仰、一套信念,而且當我們依賴的對象消失或失去它的重要性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空虛與不足。於是我們經由轉化依賴的對象以滿足空虛,他會再一次成為我們付出熱情的對象。


請檢視你自己的心靈和思想。我只是你照的鏡子。如果你不想看,也沒有關係,但是如果你想看,就清清楚楚地看著你自己,不帶任何感情地看著你自己—不要希求解除你的悲慘、焦慮和罪惡感,而是要瞭解這種熱情總會帶來哀傷的。


當熱情有了原因,它就變成貪慾。當你對某事有了熱情的時候—對人、對信念,或對某種成就—然後從這種熱情之中,就會產生矛盾、衝突、努力。你努力去完成或維持某種狀態,或企圖去挽回已失去的。但是我所說的那種熱情不會引起矛盾和衝突。它和原因完全無關,因此它不是結果。


聽好,不要試著達到這種狀態,這種沒有原因的熱情。如果我們能注意聽,用一種輕鬆的感覺,也就是你的注意力不是經由訓練,而只是由單純的想要瞭解產生時,那麼我想我們就可為自己找到熱情是什麼。


我們大部分人的熱情都很薄弱。我們可能很好色,我們可能渴望得到什麼,我們可能想要逃避什麼,所有的這些都會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但是除非我們覺醒,並且以我們自己的方法進入這種沒有原因的熱情之中,否則我們將無法瞭解我們所謂的悲傷。為了要瞭解一些事,你必須有熱情,也就是完全專注的能力。如果熱情是為了某件事才有的時候—它會產生矛盾、衝突—就不會有純粹熱情的火焰;而要終結哀傷,就必須要有純粹熱情的火焰,完全把它驅除乾淨。


我們知道哀傷是一種結果,它是原因的結果。我愛上某個人,而他不愛我—這是一種哀傷。我想要在某種領域有所成就,但是我還沒有能力達到;或者如果我有能力達成,但是疾病或其他因素阻礙了我去完成目標—那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哀傷。有一種是瑣碎思想的哀傷,它總是和自己起衝突,無止境地努力、調整、摸索、服從。在關係裡有衝突的哀傷和因死亡而失去友人的悲傷。你們都知道哀傷的各種不同的形式,而且它們全部是原因的結果。


現在,我們從不面對哀傷,我們總是試著將它合理化,給它一個解釋,或者我們依附教條、使我們滿足的信仰,它給我們短暫的慰藉。有些人嗑藥,有人酗酒,或祈禱—任何減少緊張、哀傷痛苦的事。哀傷和永無止境地試著逃避,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宿命。我們從沒有想過要完全了結哀傷,從而使心思不會隨時陷入自憐、絕望的陰影之中。


無法終結哀傷的時候,如果我們是基督徒,我們就會在教會中禮拜基督的苦難。不論我們上教會,或崇拜苦難的象徵,或試著將哀傷合理化,或喝酒以忘憂,結果都是一樣的:我們在逃避痛苦的事實。我不是談論身體上的痛苦,那可以很容易地經由現代醫藥得到治療。我談論的是哀傷,這種心理上的痛苦,使我們的心靈無法得到清明、無法享受美、摧毀了愛和憐憫之心。我們有可能終結所有的哀傷嗎?


我想哀傷的終結與熱情的強度有關。只有當完全放棄自我的時候,才可能有熱情。除非我們的思想完全消失,否則無法流露出熱情。我們所謂的思想,是對各種不同的形式與經驗的記憶,只要這種受限的反應存在,就沒有熱情,就沒有強度。只有當「我」完全消失的時候,熱情才會有強度。


你知道,有一種美感,無關乎美醜。不是山脈不美,或是沒有醜陋的建築物,而是這種美不是醜陋的反面,不是憎恨的反面。而我說的放棄自我是一種沒有原因的美,因此它是有熱情的。有可能超越有原因的結果嗎?


請千萬要注意裡面的意思而不是字面的意思。


你會發現,我們大部分的人總是一直在反應。反應是我們生活所有的模式。我們對哀傷的回應是一種反應,我們解釋哀傷的原因也是一種反應,逃避哀傷又是另一種反應,但是我們的哀傷仍然不會停止。只有在我們面對哀傷的事實,只有在我們瞭解而且超越原因和結果時,哀傷才會了結。想要經由特別的訓練或深思熟慮,或運用各種逃避悲哀的方法,以消解哀傷,並不能喚醒我們心中的美、喚醒它的活力、喚醒包含以及超越哀傷的熱情。


哀傷是什麼?當你聽到這個問題要如何回答?你的思想立刻試著解釋哀傷的原因,而這種尋求解釋的心態喚醒了你悲傷的記憶。所以,你總是口頭上追述過去或未來的情形,努力解釋我們所謂悲傷的原因。但我認為人必須超越所有的這一切。


我們非常清楚是什麼引起哀傷的—貧窮、疾病、挫折、缺乏愛等等。而當我們解釋各種哀傷的原因時,我們沒有終結哀傷,我們也還沒有真正掌握住哀傷的深意和重要性,就像我們不瞭解我們所謂的愛。我認為這兩者是有關聯的—哀傷和愛—而要瞭解愛是什麼,人必須瞭解哀傷的範圍,它是很廣大的。


古人談到哀傷的終結,他們提出了一種生活方式以了結哀傷。有許多人學習過那種生活方式。東、西方的修道士嘗試過,但是他們只有使自己更麻木不仁,他們的思想和心靈已經封閉住了。他們住在自己思想的圍牆之內,隱身在磚石的牆壁之內,但是我真的不相信他們已經超越,並且感受到哀傷的廣大。


要終結哀傷就要面對寂寞、依賴、對名利的追求、對愛的渴求等事實,就是從自我關切和自我憐憫的幼稚中解脫出來。而當人已經超越所有的這一切,也許已經終結個人的哀傷時,還是有極廣大的、屬於所有人的哀傷存在,也就是全世界的哀傷。


人可以經由面對事實和哀傷的原因而終結哀傷—而那必須發生在完全自由的心靈之中。但是當人超越所有這一切的時候,仍然有非常無知的哀傷存在於這個世上—不是缺乏資訊、缺乏書本知識的無知,而是人對自己的無知。這種缺乏對自我的瞭解是無知的根本,導致整個世界依然存在著哀傷。而哀傷實際上究竟是什麼呢?


你會發現,沒有詞句可以解釋哀傷,也沒有詞句可以解釋愛是什麼。愛不是依賴,愛不是憎恨的反面,愛也不是嫉妒。而當人擺脫了嫉妒、羨慕、依賴、所有的衝突、痛苦之後—當所有的都了結之後,卻仍然存在著愛是什麼、哀傷是什麼的問題。


只有當你的思想已拒絕所有的解釋,而且不再想像、不再去找原因、不再沉迷於字句、不再回憶快樂和痛苦的時候,你就會瞭解愛是什麼,哀傷是什麼。你的心靈一定要完全地安靜,沒有文字,沒有符號,沒有觀念。然後你才會發現—或者它會自動出現—我們所謂的愛、所謂的哀傷、所謂的死亡,它們的境界是相同的。在愛、哀傷和死亡之間,不再有任何區分;而沒有區分,就有了美。但是為了要瞭解和身處那種狂喜的狀態之中,一定要有全然放棄自我的熱情。

 
撒寧·一九六二年八月五日


克里希那穆提 著
羅若蘋 譯
http://www.99csw.com/book/592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歡迎轉載~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