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精神疾病指南已經將害羞的小孩個人特質指稱為一種需要精神藥物治療的精神疾病。過去製藥業者將課堂上坐立不安或難以專注在課業的兒童評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以刺激性藥物治療;而現在,連太過文靜或內向的兒童也將以罹患社交焦慮症或憂鬱症的名義施予藥物治療。


這些新的準則增加了比較安靜或心情低落的兒童被診斷為憂鬱症的可能性,經常頂撞父母或發脾氣的兒童也可能被診斷罹患一種稱作對抗性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的疾病。不論是哪一種,都可能得接受強力精神藥物的治療。


將各式正常的人類情緒歸類為某種精神症狀不僅荒謬,也威脅到兒童長期的身心健康。儘管這些藥物可能造成嚴重的副作用,當前正在服用行為矯正藥物的兒童卻仍然多達數百萬人;副作用包括自殺傾向、食慾不振、噁心、失眠、鎮靜、痙攣、胰島素阻抗、粉刺、震顫及肌肉僵硬等。


一些心理學家也指出,遭受生理、心理或性虐待的兒童經常會表現害羞、沮喪或孤僻的行為,單純使用藥物控制兒童的行為可能會使非常嚴重的潛在問題遭到掩飾。專家警告,試圖以快速的方式解決兒童的負面情緒否定了他們真正的需求:長期的關心及指引。


擴大精神疾病症狀的診斷對誰有利?答案很明顯是負責製造治療藥物的業者。然而一旦以比較文靜或經常發脾氣為基準,將兒童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我們就危害了未來世代。
 

 

http://cht.naturalnews.com/chtbuzz_buzz001003.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世界正在往好的方向轉變~感謝一切~歡迎轉載~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