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最新調查顯示,慷慨並熱心助人者比那些只關注自己利益的人更幸福。


蘇黎世大學經濟學院的菲利普·托布勒(Philippe Tobler)和恩斯特·費爾(Ernst Fehr)以及一批國際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對50個人進行了實驗,讓他們慷慨助人之後描述幸福感程度,EurekAlert(譯者註:美國科學促進會旗下的一家關於科學、醫學和技術的全球新聞網絡) 週二報導。該團隊力圖調查腦區之間如何溝通以產生幸福感。


該研究的參與者每週會得到25瑞士法郎,為期四周。其中25人被要求將錢花在別人身上,另外25人獲知可以把錢花在自己身上。


蘇黎世大學的一篇新聞指出:"為別人做一些好事會讓自己有愉快的感覺,這被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溫情效應。"


參與者持續報告說,給予別人使他們感覺良好。他們大腦的核磁共振(MRI)掃瞄同時進行,顯示大腦的一個區域觸發另一個與快樂相關的區域產生反應。


研究小組在《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解釋說:"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行為和神經證據,證明了慷慨和幸福是相關的。


研究人員研究了三大腦區,"一個與利他主義和社會行為有關,另一個與幸福有關,第三個涉及決策的腦區"。


那些人說,他們會慷慨助人。他們表示,即使還沒有踐行這一承諾,就感到比"為自己花錢的人"更快樂。


當他們的大腦接受掃瞄時,他們會被問及問題,這些問題"引發出參與者自身利益與慷慨實驗受益者利益相對的情境"。


據報導,他們的幸福的程度與承諾給予的數額並不相關。


研究小組還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對公共衛生、教育、經濟和政治等其他文化領域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影響。


他們說:"慷慨和幸福可以改善個人的福祉,並可促進社會的成功。"


他們繼續說道,"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低估了慷慨與幸福之間的聯繫,從而忽視了為他人的付出的好處。"


慷慨背後的腦科學並不會讓一些人驚訝。


美國聖母大學社會學家克裡斯蒂安·史密斯(Christian Smith)和希拉蕊·戴維森(Hilary Davidson)在《慷慨的悖論:給就是得,貪就是捨》(The Paradox of Generosity:Giving WeReceive, Grasping We Lose)這本書中提到,大量的研究顯示慷慨對大腦會產生積極影響。


史密斯引用神經生物學專家的話說:"實驗研究表明,人類神經系統中催產素的量越多,就會大大增加了他們的慷慨、同理心和愛心。"


"但是,這種聯繫可能是雙向的:對他人的同理心越大,慷慨似乎就能讓大腦分泌越多催產素。"


此外,缺乏慷慨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刺激消極的神經化學過程。史密斯引用了一項研究,表明吝嗇人已被證明會在大腦中分泌更多的皮質醇,這是一種會"磨損"身體的應激激素。

 

 

 


© BYBRANDON SHOWALTER
翻譯:Amanda
編輯:Priscill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e9a7b0102x1li.html

 

 

 

 

 

 

 

 
友善提醒:閱讀文章時請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或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個活在永久和平、自由、繁榮與實現真善美之新世界的可能。感謝所有光愛存有們的付出,感謝一切美好的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