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克里希那穆提曾經這麼形容自己:“完全的覺醒發生於1947年到1948年之間。”那幾年之中,有五種不同的溝通方式逐漸展開,組成了完整的教誨:公開演說,對談和討論,個人的訪談,散步和晚餐時輕鬆披露的般若慧觀以及空性。

 

這段時期,克開始為他的伙伴和聽眾解說“自知之明”。那是一個沒有起點的發現自我的旅程,人們必須透過觀照的活動來打破心智的局限,開啟覺知的嶄新領域。他的教誨非常嚴格,雖然不需要棄世或犧牲一切(事實上,這種教誨的基礎絕對需要正確而嚴肅的生活),但是必須放下所有的執著、依賴和外在的宗教形式。

 

在印度,否定上師的權威,就等於否定了宗教的核心,因為經書上披露過,上師便是通往真理的指導者和啟蒙者,因此這可以算是最徹底的“放下”了。尋道者和實相之間不能有任何中介者,在這一點上,克里希那穆提是絕不讓步的,他要求徹底的自力救贖。他告訴那些尋道者:“你不需要尋找,實相就在眼前,真理就在本來面目之中,這就是它的美妙之處。

 

然而對於那些習慣做徒弟的狂熱仰慕者而言,這種教誨令他們非常為難,因為既無目標,也無去處,更沒有可以攀登的巔峰;沒有一個上師在那裡承諾開悟的狂喜或光明,也沒有美麗的幻影或神通來保住尋道者的興趣。所有的超覺現象一出現,立刻要擱置一旁,只有一件事需要關注,那就是如何使覺性一直保持清醒,換句話說,永遠都要清醒地觀察外在發生的每一件事,尤其是和人類及大自然的互動關係,內心每一個升起的意念也都要覺察到

 

這種直接而不被攪擾的覺性,就是自知之明的開始。心裡生起任何念頭,我們立刻要覺察到,它消失時也要尾隨不放,如此就能洞悉意念的本質,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一個人的心智如果懶散而停滯,總是被過去的成見所縛,他就無法擁有足夠的能量或伸縮性,來覺照​​每一個當下發生的事。人類永遠都在鑄造思想的活動,投射未來“我將要怎樣”的行動,於是便阻礙了當下的覺性。克有一次問道:“那個想要鑄造和改變思想的是誰?如果除掉思想,思想者又在哪裡?如果思想者就是他的思想,那麼他就無法改變思想或採取任何行動,在完全靜止的狀態下,思想就停止了。”

 

有人問他:“一個人要如何才能認識自己?要認識些什麼?為什麼要尋道?應該從何開始?”他回答:“問題愈複雜,煩惱和困惑愈大,方法就必須愈簡單。人類一直都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方法,因此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先停止奮鬥和掙扎,以現有的能量和工具來觀察自己的束縛。只有那些單純的、心中充滿著悲心而又一心向道的人,才是人類的希望。有些單純的人,因為從不覺得自己重要,因此在復雜的人群中時常飽受摧殘,最後連信心都喪失了。

 

有許多人前來找克治病,因為他們知道他有靈療的能力。他對他們說:“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治過肉體的病,後來我發現治療人的心病更重要。治療肉體的病,也許會使一個人頗孚眾望,引來成千上萬的仰慕者,但是他仍然無法使人們得到快樂。”

 

在《生活評論》第一集中,他如此寫道:“我們已經是非常老的族類了,多少世紀以來,我們總是忽略眼前的事,而去追尋一些遙不可及的東西。我們總認為真善美都在彼岸,而不在自己家中。我們寧願長途跋涉到世界的另一端去尋找上師,卻不願關心眼前為我們服務的僕人;我們連日常生活的掙扎與歡樂都還不了解,就自不量力地想捕捉那不可思議的境界。”

 

19481月,克在孟買舉行了一次公開演講,地點是在丘尼拉爾.梅塔爵士家的花園,這幢寬敞的宅第坐落於瑞奇路上。克穿著鑲紅邊的多蒂和純白的庫爾塔,披了一條棉織的圍巾。他脫掉涼鞋,挺直而安靜地盤坐在講台上。他轉頭向四處看了一下在座的五百多位來賓,其中有出家人、通神學會的會員、大學教授和少數的伊斯蘭教徒。在座的年輕人並不多,然而孟買富商的公子們差不多都到齊了。

 

那些年裡,克曾經嚴厲批評過有錢人。他說:“上帝和拜金主義是不能放在一塊兒的。那些把手放在鄰居的口袋、剝削別人使自己致富的人,永遠也不可能見到實相。”克的凝視,使得在場的人不由自主地全神貫注起來,他的眼神能直接和每一個人溝通,他的話好像是對每一個人單獨說的。

 

克扮演的是朋友的角色,他和那些悲傷的人攜手同行,一起探索內心深處的思想及情感。他具有無窮的耐心,一步一步地為人們揭開問題的根由,然而他絕不允許人們逃避自己的真相。他告訴在場的人,要像一面鏡子一樣地觀照自己的悲傷、憤怒、恐懼和孤獨。他教導他們如何隨觀每一個意念,如何駐留在兩個意念之間;一旦能隨觀到念頭的根源,妄念就會自然消失。

 

在演講的時候,克不但能察覺每一個來賓的反應,連周遭的鳥啼、落葉和遠方的笛聲,他也一併覺察到了。他能同時接收所有的信息,他的聽覺和視覺都是無所不在的。他從不排除任何的干擾因素,只是如實地面對所有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許多人都是第一次聽他演說,他的詞彙已經完全改變,即使像桑吉瓦.羅(這位跟隨他多年的老友),都覺得很難完全理解他的話。他的話表面聽起來很簡單:“我現在要和大家談一談本來面目。我將隨觀每一個本來面目的活動。”接著他對聽眾說:“不要只聽我說的話,你們同時也要隨觀自己心中的意念活動。”他又說:“能夠認識生命的本來面目,衝突和矛盾就能止息。能如實觀照本來面目,就能從本來面目之中解脫。

 

聽講的人有許多根本沒有觀察過自己意念的複雜活動,也從未體會過妄念的止息,他們深深陷在文字、概念和時間之中,因此感覺非常吃力。克問道:“我這個過去的產物,有可能從時間中跳出來嗎?如果你覺得這是生死攸關的事,你就有可能跳出來,在心理上進入超越時間的狀態。”

 

那些年裡,克里希那吉很少設定一個直接向自我挑戰的立場。他從不問“我是誰”,他先剝除自我的添加物,然後逐步揭發自我的真相。自我這個東西,總是透過思想製造的意志力使自己得以永存,因此否定它所有的特質,才能使它熄滅。透過覺性與否定,就能停止思想、時間及自我感。

 

看清了人類心智的本質、結構以及意識裡的業力活動之後,智慧就產生了:心智和思想就是束縛我們、使我們產生痛苦的原因。對克里希那穆提而言,所有企圖從本來面目的反面下手的修正,都只能帶來一半的解答,它不可能完全解除人心深處那些非同小可的業力。

 

我們不該只透過概念的投射,緩慢地將痛苦轉為快樂,將貪婪轉為慈愛,我們必須向痛苦的根部直接下手,使它的本質徹底轉化。這種轉化和程度及質地無關,純粹是本性、結構及次元上的突變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誨把人類的問題立即轉到了另一個次元。他要徹頭徹尾地改變人類的意識,使人發現空性與妄念的關係,如此一來,早已習慣在時空及因果的次元作線性思考的心智,就能掉轉回頭看著自己,純然的覺性此刻便完全覺醒了。這種同時覺察一切的覺性,不但能去除自我中心的活動,還能喚醒大疑之心,激發巨大​​的潛能,破除所有的局限。

 

克說:“只有真相才能徹底破除所有的局限”,“要想覺知真相,就必須全神貫注。這並不意味你必須排除其他的干擾因素,因為所謂的干擾也只是我們主觀的認定。生命就是純粹的能量活動,我們必須了解它的整個過程才行。”

 

克演說的對象,都是受英語教育,經過西方民主思想的洗禮,強調全球參政權和社會平等的知識分子。當時印度立憲的綱領正被廣泛地討論著,那些沒有特權的人也都逐漸察覺自己擁有的權利。社會結構因而快速地轉變、茁壯,造成了幾年之後的巨大壓力。

 

多少世紀以來,印度人一直固守著傳統中的神話、象徵和宗教理想,後來又受到19世紀和20世紀社會哲人不同的熏染;他們開始強烈地反叛各種晦暗的迷信思想,西方那些仍然在局限中的想法,被他們藉來粉飾古舊的傳統,因此傳統中的智慧和力量全都被埋沒了。擁有自由之後,人們反而無法承受過於急遽的變化,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已破滅,他們只好指望政治與宗教的領袖,為他們排難解惑。

 

印度的社會變遷,促使人們開始關懷某一部分人的需求,同時也考慮財富的重新分配。然而,在民主體制的結構裡,那些沒有特權的人仍然不能享受到更多,這種制度只能使人類各種不同的情況全部達到自己的飽和狀態。多年來受到傳統責任感約束的慾力,此時再也抑制不住了。除此之外,快速增加的人口也帶來不少壓力,技術的改進更造成了金屬製品的大量增產。印度的社會風氣和人際關係因而變得愈來愈華而不實。地主和實業家成了社會的新貴,以前被視為落後的人現在也初露頭角,更有一個反社會、反權貴的組織正在迅速擴張。

 

戰後的西方世界也正處於騷亂之中,戰爭助長了廣大資源的開發和科學的新知。專門製造毀滅武器的技術專家,此時必須為自己找尋另一條出路,電腦科學不久便成為這些人的新寵。40年代的末期,人們已能預見未來的景象。就物質層面而言,人類似乎已經控制了全世界,所有的問題好像都有了解決的方案。

 

戰後有另外一個明顯的現象,那就是新式武器的製造,大量生產的消費品(也是垃圾的來源),以及用完即廢的人造器具。隨之而來的是急速擴張的娛樂業,遊樂器材充斥著市場,也充斥著男女老少的心。

 

1947年的印度在西方人的眼中仍然是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國土分裂及其餘波動搖了每一個知識分子的基本信念。然而這一切都只不過是更嚴重的暴亂的前奏。克里希那穆提這位具有遠見的先知早已感受到潛藏的不安。他仔細探索著印度所發生的一切,他觀察、詢問每一個人心中的想法,也撫慰每一顆被沖突侵蝕的心。“房子已經著火了!”他熱切地警告著他的聽眾,然而他們都缺少那份強烈的急迫感。

 

他熱情的關懷和博大的認知力,孕育了教誨中最重要的般若慧觀。

 

他認為人類的自我感和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創造了社會和宇宙,因此“你就是這個宇宙”。社會運動和政治改革永遠無法徹底轉變這個世界,除非每一個人都快速產生突變。克說:“制度永遠不能改變人類,制度永遠是被人類改變的。”有人問他個人微薄的力量如何能改變龐大的社會和宇宙,克回答說:“滔滔的恒河之水是由無數的小水滴匯聚而成的。所有改變人類的重大運動都是從某個人開始的。”

 

個人的轉變不是漸進的,而是當下立即的突變,只要你能透過關係的鏡子認清自己,包括和其他人類、大自然及自己的關係。說到關係,克引用了最親密的夫妻的例子,他指明這種關係其實是最虛偽的。許多人聽了心裡很不舒服,但是後來也都領悟了話中的真諦。他說,只有當所有特定的思想活動都停止時,才能如實觀照到真相,那一刻,便產生了立即的突變;這種突變就能徹底轉變社會,產生新的人類。任何右派或左派的革命都不能真正轉變人類的社會,真正的轉變產生於和環境無關的知覺上的改變。

 

克認為生命之流,就是“即將變成的”和“已經熄滅的”線性過程。物質的能量在時間的定律之下,必定會逐漸衰敗,最後消耗殆盡。克說:“時間有外在和內在之分。時間其實就是心智的本身,這兩者時常是混淆不清的。心理上的時間感就是'變成'的過程。”“我將變得如何如何”,其實是自我示現的幻覺,目的是要延續由無明而生的自我感。在“變成”的過程中,自我貯存潛能而形成了意識。每一個人都得透過感官的運作才能覺知意識的存在。

 

心理上的時間感創造了一個“我”,再透過思想來示現自己,這個“我”根本沒有能力轉化或使自己解脫。只有通過放下和否定,以及覺照所有的念頭,才能認清自我總是想從本來面目改變成理想的面目。這種直接觀照本來面目的覺性,就能使我們從時間感中解脫。 

 

在純然的覺性中,心智不再利用思想來更生自己。如此一來,既無思想者和思想,也無經驗者和經驗,心智這項時間的產物,就此徹底轉化了自己。否定和放下以後,便能透過純然的觀察和聆聽,捕捉到事物的真相。純然的觀察和聆聽之中,不再存有企圖改變真相的念頭或是意志力,如此才能徹底解脫貪婪、憤怒、恐懼及仇恨。

 

其實恐懼、憤怒等,也不過是一種物質的能量,一經解脫,便能釋放出超越時間的大能。這種昇華的境界和恐懼、憤怒等品質完全無關,也不是它們的反面。我們總想透過抽象的理想來解決問題,這其實只是思想企圖使自我永存的把戲罷了;因為在每一個抽象的理想之中,都存在其反面的成分。只有整體的、非片段的覺性,才能使我們完全達到主客對立消失之後的無我境界。能夠認清本來面目,才能轉化它。

 

思想隔絕了人類的心智和情感,因為心智的根就扎在自我中心的活動之上,因而導致了物化的價值觀,也使得有滋潤作用的情感逐漸乾枯。

 

人類的心智有一種否定愛的傾向。心智必須信賴情感,自我中心的活動必須完全放下,人性才能開花結果。

 

克很自然便擁有了這份揭發真相的智慧。他輕而易舉地為人們開了一扇門,他說:“你看,真相就在裡面,你還猶豫什麼?”

 

在孟買停留的幾個月裡,對談變成探索克的教誨最主要的方式,多年之後變得更微細,更具有洞見。早年的小組討論,採取的是問答的形式,它缺少對談時深入探察的精密性。

 

1948年在孟買舉行的小組討論,情況相當散亂。克在回答問題時,通常會在“自知之明”的範圍內向發問者挑戰。克講話的速度很慢,停頓的次數很多,每一次的回答,都是那麼全神貫注。他聆聽自己的答案和聽別人回答時同樣虛懷若谷。

 

面對克的挑戰,在座的人只能引用記憶中某些權威人士說過的話來回應。克的方式很難令人理解,我們無法依賴記憶和思想,來了解超越名相的境界。然而我們擁有的工具只有這麼多,因此大家都不知所措。執著於名相的心智因為缺乏線索,只好在絕望和衝突中掙扎。

 

克重複再三地要求大家觀照本來面目,不要陷在“應當怎麼樣”的幻象之中。他強調個人必須先轉化自己,才能轉變外在的社會,因為每一個人就是社會。他談到人必須從記憶中解脫,因為記憶就是阻礙我們面對當下的自我意識。

 

他也談到了“存在”和“變成”的本質。在討論的時候,克從不立刻回答問題,也絕不採取簡單的解答。對克而言,立即的答覆,通常會中斷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索。他要求大家不要只從表面來看問題,同時也要看到問答之中所有產生的反應。停頓和沈思,就是聆聽和觀照的覺醒,只有如此,才能消除外在及內在的幻象,也只有如此,才能回應他所提出來的問題。

 

討論進行得很慢,克在問答之中不斷地推進,切斷,後退和前進。心智在這種亦步亦趨的觀察之中,念頭的活動便逐漸減緩下來。突然在某個當下的那一刻,參與者的覺性就醒了,他開始能直接覺察到心智的變化。這項探索的起步是觀照,問答中的線索則能使真相大白。

 

和克一起進行討論的人,都能逐漸察覺意識的結構與本能,以及思考過程的彈性和耐力。觀察陷在思想中的心智,同時看清它的不當,是一項刺激的發現,也是一段沒有地圖的旅程。

 

固守窠臼的思想很想突破自己的束縛,經過討論、觀察、挑戰和質疑,思想的窠臼就能被粉碎。

 

透過觀照和聆聽,嶄新的方法就產生了,覺察力變得警醒了,觀察和探索的基礎也因而奠定。克不許我們把能量消耗在記憶中,因此問答之中絕沒有個人的經驗。進行討論時,克的每一個細胞都是清醒的,他那種毫不留情的詢問,打開了我們的心門。等到參與者的心智都被磨煉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反過來向克挑戰,如此便產生了對於人類各種狀況的洞見。

 

克的心就像天線一般,能夠接收到每一個參與者的心念。當問答遭受阻礙,或是變得毫無生機時,克會突然跨一大步,把大家從窠臼中拉出來。他總是以愛、死亡、恐懼和痛苦作為討論的起點,問答進行到某個階段,大家就有能力直接觸摸到問題的核心。

 

1948年的某個早晨,討論忽然有了突​​破。當時羅正在敘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何付之一炬,他的面前是一堵死牆,重新檢查自己的時機已經到了。他轉頭問克什麼叫做“有創意的思考”,一直安靜坐著聽羅說話的克,突然站起來走到羅的身邊,他傾身問羅:“先生,你真的想深入這個問題嗎?你真的想看看自己是否能進入創意思考的狀態嗎?”羅顯得十分窘迫,滿臉困惑地看著克。

 

克接著問道:“一般人通常是怎麼思考的?”羅回答:“問題一產生,面對這個問題的念頭也會跟著產生。”

 

克又問道:“你如何解決問題?”羅回答:“先找出答案。”

 

“你如何找出答案?你又怎麼知道那是正確的答案?很顯然你無法看到問題的完整內容,你又如何會有正確的答案?”

 

“如果我一下子無法找到正確的答案,我會嘗試另外的方式。”羅如此回答。

 

“無論你是用什麼方式找到的答案,仍然是局部的答案,你要如何才能找到完整的答案?”克此時切斷了所有的心智活動,拒絕讓羅把能量消耗在問題之中。

 

“如果不能看到所有的問題,我就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羅回答。

 

“所以你就不再尋找答案了。”

 

“是的。”

 

“你已經把所有尋找答案的路都切斷了。”

 

“是的。”

 

此時克問大家:“當你的心不再尋找任何答案時,是一種什麼狀態?”

 

我的心當時一片空白,但這顯然不是他要捕捉的重點,我們似乎遺漏了某些東西。

 

幾天之後的討論中,克談到記憶就是自我意識,它也是扭曲和阻礙我們了解當下的因素。他把真實的記憶和心理的記憶作了區分,接著他問我們:“我們能不能活在毫無記憶的狀態下?”

 

討論進行得非常緩慢,我已經失去了興趣。我的心在某種慾望中天馬行空地奔馳著,我愈是努力想要專注在討論上,我就愈是心猿意馬。我對於自己的妄想非常厭惡,只好由它去了。不久我突然發現自己的妄念開始安歇下來,那天早上,這是首次有機會聽清楚別人在說些什麼。此時,愛爾芬史東大學的邱布教授突然加入了討論,我一面聆聽,心裡一面想著:我們能拋棄記憶嗎?我並不想完全解脫自我,我如此小心地建立了它,為什麼又要從其中解脫?

 

突然,我發現自己對於是否能擺脫記憶這件事又好奇起來,此時我的心立刻清醒了,我開始認真觀察自己的心智活動。克當時正問道:“先生們,你們應該怎麼辦?你們的面前是一堵死牆,你們不能撒手不管,必須要盡點力。”我突然回答:“把記憶放下。”這時我的心變得非常清澈,克看了我一眼,清澈的程度更加深了。

 

請繼續。”他說,“當你把記憶放下時,你的心是什麼狀態?”在場的五十個人好像突然不見了,只剩下克和我。我的心就安靜了。”我說,我感到自己的心充滿了潛力和伸縮性,它變得非常敏捷而活潑。克面帶微笑,對​​我說:“把它放下,慢慢地,不要踐踏到它。”其他的人都很想知道我到底發現了什麼,但是克卻說:“不要打擾它,它現在還很脆弱,不要踐踏到它。”討論結束,他送我到門口時對我說:“你必須再來找我,我們得好好談談。”我有一種感覺,好像我的心被掃乾淨了。

 

這種問答很明顯地助長了熱情和心智的清明,我們的興趣也因此被激發了。沒有公開演講的日子裡,我們就自動聚在一起和克進行討論。焦點大部分集中在如何重建社會的倫理,後來才逐漸討論到人類的基本問題,包括嫉妒、野心、恐懼、死亡、時間以及無法達到理想的痛苦。

 

克晚年曾經寫道:“耕耘和播種之後,就是等待創生的休耕期。”

 

那些年裡我們嘗試過各種不同的探索。我們只是詢問而不想立刻找到答案;因而發展了對於意念亦步亦趨的觀察。我們有時洞察,有時撤回,如此逐步地深入心底。我們之間時常進行著無言的溝通;我們透過否定的方式來面對意念的肯定活動。如實觀照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如此才能使本來面目產生突變。

 

我們以簡明的問答,來披露二元對立與非二元對立的本質。在這種詢問之中,發問者和經驗者完全消失,突然之間真相便揭發了。那是一種超越意念和二元對立的境界。每次討論結束,我們都覺得自己的心像經過了一次洗禮一般。

 

克後來談起這些討論的用意:“心智就是能量活動的容器。這些活動一旦失去形象、我或任何影像,就會完全靜止下來。心智一旦擺脫記憶,腦細胞自然產生突變,腦細胞過去一向習慣在時間中運作,它們是時間的​​殘渣,而時間也是局限在某種空間內的活動…這些活動一停止,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腦細胞如果完全明白了自己的活動,這些活動就會自動停止。”

 

如實觀照每一個當下的本來面目,就能把心靈的探索提升到完全不同的次元。

 

多年以後我告訴克說:“單獨和你談話,就像在面對一片虛無。除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外,什麼反應都接收不到。你把人們的本來面目完全拋了回來。”

 

克回答說:“赫胥黎也曾經說過同樣的話。”

 

 

 

文章來自網路,內容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傳
作者:普普爾·賈亞卡爾
譯者:胡因夢
出版社: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轉載自:http://lz.book.sohu.com/lz_info.php.bookid=7561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