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我們都順著孩子,很少否決她,這樣不就是支持她? 所以她說要在外面租房子,我也是租了半年,但她也沒住幾天,都跑回家住。
醫師:順著孩子並不等同於支持孩子。
病人:她想做的事我就讓她做,這樣不是支持嗎?
醫師:這樣叫放縱、寵溺,這個並不是支持,支持一個人不是說她要做什麼我就隨她去,不是這樣的。
病人:嗯,好像如你說的,我的確是放縱型的,當然我們也是有底線的,例如:她想要叫我們幫他自殺我們就無法接受。她自殺過兩次,一次從六樓往下掉,兩隻腳受傷,住院住好幾個月,另一次是高中的時候她網路上說要援交,因為那時候我們家只有一台電腦,我叫她和弟輪流用電腦。那時候少年警察局就說我們家電腦有援交的那個廣告,我問她有沒有,她堅決說沒有,她弟弟是常常在上網。警察局就跟我說因為電腦是我的名字,所以就找上我。那時候她好像還是國三,她打死不承認。後來我也沒辦法,我有罵過她,我覺得說妳為什麼做這麼不堪、下賤的事情,我問她說是不是妳做的?她說不是,我不知道是怎樣,因為我比較直,就一直罵她。
醫師:發生這樣的事,我相信你也是很驚嚇和生氣,但如果你帶著既定的想法,甚至是批判的言語或者指責的口氣,那孩子不會對你打開心扉。父母正在大發雷霆,孩子是很難有勇氣承認錯誤的。孩子自己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在被發現的當下,她一定很害怕不安,所以會直接否認。當她沒有辦法承認她所作所為,而且得要說謊時,心口不一的壓力是很大的,然後現在她又被貼上了一個低賤的標籤,她就是沒有價值,就是不堪的人,有這樣想法的孩子是很難有生命動力的。
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先處理自己驚嚇還有生氣的能量,平靜後再去好好跟孩子聊聊,帶著探索和關懷的心去瞭解孩子,問孩子發生了甚麼事?有什麼困難?陪伴孩子經歷這個對她而言應該也是難過的路程。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原因的,想要瞭解原因得要願意不帶著批判去傾聽和陪伴。
病人:我知道,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那件事後來法院有通告,我就叫她弟弟去領,因為她弟弟有殘障手冊。畢竟她也不承認有做這件事,而且我也想說女孩子有一個記號也不好,所以我就叫弟弟去承擔做了這事情。當天法院通知說要去的前一天,她吃藥自殺,早上弟弟跟我說說姊姊肚子痛,她說她吃了四十幾顆的安眠藥。
醫師:這個不管是叫誰認都不對,如果是她做的事,而讓弟弟幫她承擔,她內心也會有內疚跟自責。這並不是在支持孩子,支持孩子不是去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我們想要去瞭解孩子,我們的心要為孩子打開,陪同孩子面對她的問題,孩子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帶領,才知道自己應怎麼走、怎麼做。你所謂的支持其實是無力管教,所以放任她去,只要她不要惹出大問題就睜一眼閉一眼的隨順她,這樣不叫支持孩子喔。
病人:佛教不是說要慈悲嗎? 慈悲不就是對她們好嗎?
醫師:慈悲也要有智慧,不然就是不明是非的爛好人。
病人:不是要關懷之愛嗎?
醫師:真正的關懷就像我講的,孩子做錯了事,不貼標籤、也不指責,而是嘗試去瞭解她,去看看她的問題出在哪?做這些事我相信她也不好過,我想知道她怎麼了?行為是結果,但得要去深入探討因是什麼?她想要或感覺到缺乏的什麼?透過這些行為可以帶給她什麼?要去瞭解、關心、陪伴和愛。瞭解和同理並不代表你得要認同她的行為。
病人:但是她都不講出來。
醫師:因為她知道說了媽媽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孩子說了得到的不是支持,而是責打或輕蔑或否定,那你想她怎麼會願意說呢? 她那麼敏感,可以知道你內在是怎麼想的。
所以要學習去關心和教導孩子,教導並不是指責。教導的出發心是一份愛和關懷,而指責的出發心是論對錯和看不順眼(不喜歡)。而所謂的支持得要先去瞭解孩子,比如說她想自殺,你不是去支持她自殺的行為,而是支持孩子的感受。要支持孩子的感受我們得要先用心去跟孩子連結,用心去觀察和覺察。
——————-
當我們的孩子出現情緒、身體或行為上的問題時,常常會讓父母感到驚慌失措,直覺的反應是戰(打罵、指責)、逃(否認有這些問題的存在或假裝沒這回事)或僵住(不知所措,只能順從孩子)。而這些反應不僅解決不了當下的問題,反而常帶來更多後續的問題。所以遇到孩子的問題時,首先要先穩住自己,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才能看清楚和知道可以如何做。
1.先處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可以專注的呼吸,可以專注的走路等,可以用的方法很多,可以參考我過去寫過的書(尤其是走出傷痛破繭重生,裡面有分享很多的情緒處理方式https://goo.gl/S53zeA ),或我的youtube頻道。
2.冷靜下來後才有能力去看到孩子。
3.表達你在乎孩子,很愛孩子。
4.嘗試去觀察和覺察孩子的感受,然後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可以詢問孩子是否你對她的感受是正確的?例如:媽媽覺得你現在很生氣也很痛苦,這是你感受到的情緒嗎?
5.陪伴孩子處理她的情緒,方法很多如1。
6.當孩子也冷靜下來時,可以問孩子你可以如何做讓她感受到被愛,或被支持呢?或她想要如何做讓自己更有生命力量呢?(這是提供孩子在靜下來後好好思考自己內在的問題)
7.時時刻刻反思自己:「我這樣說或這樣做的出發心是什麼」?「如果我是孩子的話,被這樣說/對待時,他會感受到的是什麼」?
8.除了陪伴孩子,找個好的心理諮商師,可以做家庭諮商的也會很有幫助。好的諮商師可以協助打開一個人的心,也可以讓家人之間的愛重新流動。
哈佛醫師許瑞云的診間奇蹟:我不只醫病,更醫受傷的心
出處:https://happy1013.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_26.html
介紹:https://san23.pixnet.net/blog/post/69351908
部落格:https://happy1013.blogspot.com
友善提醒:閱讀文章時請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或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個活在永久和平、自由、繁榮與實現真善美之新世界的可能。感謝所有光愛存有們的付出,感謝一切美好的發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