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唯識法相-密宗的基本理論

 

懷師:因為包卓立提出了佛法實際修證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們做了這次的講課研究。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介紹了現在西方人功夫境界的一些情形,也介紹了西藏修行大德們的修行經歷,按說到這里可以作一個結論了。後來想到密宗修證最重要的基本學理之一是唯識法相學,因此抽出彌勒菩薩的修證法門系統,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法相唯識這一塊,再為人家作一個補充。

 

上座部

 

釋迦牟尼佛快圓寂的時候,他的弟子們就分了好幾派。這里所謂的派系並不是政治上的黨派,而是由於個人修證的心得不同,那些彼此成就相同、比較談得來的,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個集團。政治的派系、黨派是利益關系,宗教的派系最初並不是利害關系,可以說是道義上的關系。彼此成就相同,功夫也差不多的自然容易談話,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派系。

 

那麽,釋迦牟尼佛以後分了幾個派系呢?第一是上座部,都是些修行有成就的大阿羅漢。上座在後來中國禪宗也叫首座,都是佛第一流的弟子,修持學理都有心得。比如迦葉尊者,就是禪宗的祖師,得佛的心法,自然是上座里的上座。

 

阿難的故事

 

佛涅盤後,迦葉尊者馬上召集大家,把佛平生所講的佛法法要集中起來,這在佛學上叫結集,就是大家集中在一起,總結一下佛在哪月哪日,在什麽地方講了什麽法。

 

第一次結集,他召集了有成就的大阿羅漢五百人。講到這里,我們要介紹一個很重要的人,那就是佛的堂兄弟阿難。他的長處是記憶力特別好,就像現在的錄音機一般,佛在哪一天講了什麽,他統統記得,我們現在看的佛經都是他講出來的。

 

迦葉尊者第一次結集的時候,不許阿難來,因為阿難當時還沒有悟道。這樣做並不是故意為難他,大家也都知道非等阿難不可,其實這是大師兄迦葉的教育方法。結集時,五百羅漢都進了山澗,迦葉把門關了,不許阿難進來。阿難就講:「你們對佛講的話都有點記憶,可是沒有我全啊,我大小乘都知道!請讓我進來吧!」迦葉說:「可是你沒有悟道沒有資格進來啊!你理論都懂,但還沒有證到。現在門已經關了,你要是有神通、有本事,你就自己進來啊,我們歡迎!」這一下阿難被逼急了,趕快去打坐,七天以後,他所有的都證到了,再來叫門,迦葉說:「你進來吧」,阿難就進來了,這是第一次結集的情形。後來迦葉是禪宗第一代祖師,阿難是第二代。

 

一切有部

 

後來派系分得很多,好比說有一派叫「一切有部」,他們也是跟佛學的,了解到一切皆是有,不是空的。換句話說,空就是有。以後一切有部的發展,形成了彌勒菩薩這一派講的法相唯識。其實一切有是講畢竟空,真正的空。像般若講空,其實是一切有,空也是有,所以很難講佛法本體究竟是空還是有。講到修持就是一切有,比如講到五蘊解脫,色的邊際是空,與空相對的邊際就是色,是有。在空、有之間也是有,叫中有。究竟是空還是有?這是最高哲學的問題。「一切有部」發展到密宗,密宗的基本理論是法相唯識,講一切有,那是法相之有,不是法性。法性是空的,起作用以後就一切都是有了。

 

因此,現在為大家介紹大乘法相宗,也就是密宗的根本修持原理《解深密經》里面的第六品,。這一章最重要的是講到修奢摩他--修止和修定,以及修毗婆舍那--修觀。所有佛法的宗派,不管是密宗還是顯教,都是要修止觀。止就包括得定,包括四禪八定,止是屬於功夫方面、實證方面的。觀是慧的方面,是般若。不管是顯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的修法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止觀。到後來的宗喀巴大師,他最著名的著作《菩提道次第論》,就是宏揚這一方面的佛法,講漸修次第,一步一步的修持。

 

《菩提道次第論》是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來的,菩提就是成佛之路的意思。阿底峽尊者是中國宋初一個很了不起,有成就的印度出家人。他的《菩提道炬論》應該是根據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來的,嚴格來講,《瑜伽師地論》應該是根據佛說的《解深密經》來的。關於《解深密經》的第六品,這里只是給你們大概介紹一下,你們回去以後自己要仔細研究。八、九年前我剛來香港的時候,就講過這部經,後來就沒有興趣講下去了。這個東西和打牌、跳舞一樣,要有好對象才好玩,否則很難繼續下去。

 

彌勒菩薩的法相唯識這個系統,是根據《解深密經》《華嚴經》《勝鬘夫人經》這些來的,學的人要有很高的邏輯修養才行。我們中國人天性不大喜歡這種分析來分析去的東西,什麽東西都喜歡大概,差不多就可以了。講到這里,我想起一個笑話。滿清滅亡後,那些王族還是喜歡擺擺架子,叫傭人去買醬油和醋,但是只給一塊錢。傭人很為難:「老爺,一塊錢能買什麽啊?」,「想辦法給我去買!」沒有辦法,傭人只好去店里,把那一塊錢往櫃臺上一放:「買醋了!」派頭還是很大。雖然民國已經把清朝推翻了,老板還是給了一點面子,把一塊收了,給他裝一點醋。「哎,錯了!我要的是醬油!」老板只好把醋倒出來,給他換成醬油,所以他一塊錢醬油買了,醋也買了。中國人醬油、醋是不分的,反正醬油、醋差不多,都是黑黑的。中國人作學問也是這樣,不喜歡分析來分析去的學問,所以學習唯識法相就很難了。

 

《解深密經》說什麽

 

《解深密經》分八品,所謂「品」就是「篇」的意思。第一篇是,解釋佛為甚麽講解這本經,這部分很短。第二是 。佛學有個名詞叫「性宗」,講般若的,性宗講空,畢竟空,一空空到底,甚至最後成佛也是空,由空才能成佛。講到一切有的話,就講到了法相唯識,講勝義有,一切皆是有,就連空也是有。這里為什麽叫「勝義有」而不照普通那樣就叫「有」呢?因為一講有,人們就容易把它和現實世俗上的觀念混淆了,以為我有錢,有太太,有兒子的有與那個有是一樣的,那就錯了。所謂勝義有是指最高最高那個本體的空。所謂空,是顯教最高的理論,你的確可以證到空,可以成佛,的確有那麽個東西你可以證到,那個空就是有,是「勝義」。勝義就是最高的道理,這個道理是有的,不是空的。般若講空是破除世俗一切執著的那個有,所以是不得已才給他講空。等你真正證到空性成佛了,是有個東西成佛,那個東西不是物質的,不像物質一樣的有,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所以叫勝義有。佛法的道理就是講「畢竟空」「勝義有」。

 

能即生成佛嗎

 

自從佛涅盤後,畢竟空與勝義有的爭論持續了兩千多年,現在還在爭。主張勝義有研究唯識法相的人,根本不相信即生可以成佛,他們認為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性宗的人講理論,當然可以這一生就成佛,可以馬上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像我年輕的時候,聽到要三大阿僧祗劫,要數不清那麽多輩子才能成就,我就說這麽沒有希望,我不幹了,不學了。後來學禪宗,屬於性宗這一方面,講直指人心,立地成佛,這可以幹。有人問我:「依教理,不是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行嗎?怎麽這一生就會成就?」我就說:「佛修了三大阿僧祗劫,最後那一天在菩提樹下成佛,對不對?」

 

那人說:「是啊!那是佛最後生,三大阿僧祗劫修完了,到最後生。」我說:「那好,你怎麽曉得我不是最後生呢?」他們只好說:「你這個人,真是沒有辦法!」

 

我告訴他們:「我看你們才是真沒有辦法!」這是講到勝義有、畢竟空順便講到的。本經的第二篇就是講勝義諦相(現象),講勝義有、一切有,成佛也的確是有佛可成。

 

這本經的第三品是,介紹心意識起作用的現象,這篇最後有一個偈子很重要,我以前講解過的: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與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第四品是,講的是一切法界的現象是怎麽生起的,大概介紹了唯識的三個要點:依他起,徧計所執,以及圓成實相。我們的心理狀況,從前生到將來,包括入胎變胎兒等等一切都是依他起。我們的心是本來空的,現象都是外界所引起的。見到一個影象,我們的根根就栽進去了,等影像一起來,我們就會把它抓得牢牢的。如果能夠對境心不起,不依他起,把自己的固執成見放掉,圓滿清凈的自性就會現前了。

 

第五品是,一切法無自性。比如說這個茶杯是一切法,佛說它無自性,我們聽了會覺得莫名其妙,茶杯不是可以裝水裝酒,它不是有茶杯自己的性能嗎?佛說茶杯以及一切東西都無自性,因為他們本來是沒有的,只因為因緣湊合,人的力量或者其它的力量才造就成了這個東西,它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所以沒有自己獨立、單獨、自在的東西,所以叫做無自性。換句話說,一切法、一切相、一切作用都無自性,都可以破掉。只有最後那個東西,萬有總體的那個東西,那個就叫做佛如來。所以諸法無自性,痛苦、快樂、功夫,一切無自性,沒有一個單獨存在、永恒不變的東西。

 

佛法的重點

 

第六品是,我們稍微講仔細一點,瑜伽的意思很難懂,大概就是相應的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一種交感、互相感應的作用。禪定、打坐、作功夫都屬於瑜伽,這一品就是專門講止與觀。四十五頁起: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摩訶薩」就是大菩薩,「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又稱慈氏菩薩。觀世音是大悲菩薩,彌勒是大慈菩薩,也叫大慈氏。奢摩他是「修止」,毗缽舍那是「修觀」。這位叫彌勒的菩薩向佛請問:佛啊!請問您,這些大菩薩們修大乘的法門,修止觀,是依據什麽?住在什麽境界啊?彌勒菩薩首先問的這個問題,是修行成佛的中心問題。他用「何住」而不用「定」字,就是說,他想知道修行的立足點是哪個方法,應該從哪里開始。所有佛法修持歸納起來就是止觀兩個字,修止是修定,修觀就是修慧。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為依、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佛就告訴彌勒菩薩說:孩子啊,你應該知道,大乘菩薩一切法皆是方便假立的,包括念佛、準提法、參禪、密宗,等等,百千法門都是假設的。按現在話說,佛法都是假的。

 

為甚麽說假安立呢?因為本體本來是空的,一切萬有現象就像《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所有作為和修法都是夢幻泡影,是真空的,妙有也是假有,所以叫做假安立。

 

即然念佛、準提法、參禪、四禪八定、神通、成佛放光等等都是假安立,那麽佛法的重點在那里呢?佛法的重點在於不舍離一個目標,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證得本體,明心見性。只有這個是最重要的,其它的方法都是假安立。所以佛告訴彌勒菩薩這個原則,要修一切法,但不要被一切法困住;也就是要法無我,要以三藐三菩提為依,要根據這個道理、這個原則修行,要在這個願力上面安住,發起堅求無上正等正覺的願心,才是大乘的止觀定慧。

 

四種所緣修法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毗缽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接著彌勒菩薩又問:我平常跟你那麽久,聽你說分析歸納起來有四種修行的方法。這時彌勒菩薩是直接向佛發問了。這里先解釋一下「所緣境事」的意思。「境」就是境界。緣是心掛在那里,抓住一個東西的意思。好像我們一般人想要心定,我們一定要抓住一個東西才能定,這個抓的東西是假立的。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四種修行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意思是有分別心,有思想的,以這個分別思想為所緣來修行。比如說禪宗參話頭,念佛的是誰?能講話的是誰?身體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些都是從思想來的。再比如密宗講的閻曼德迦,也就是文殊菩薩大威德金剛,有三個牛頭、兩個角、三十六只腳、十八只手,每只手部拿著東西,每只腳也都踩著東西,前面還掛了很多珍珠瑪瑙寶石之類。這些都是有分別影像。再比如說修氣脈,甚麽打通任督二脈,打通中脈,這也都是有分別影像。有分別影像的修法有很多,這里是講總的,沒有詳細分析。

 

第二種是「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意思是甚麽心都不用,都放下。有人還有感覺,哎呀,我腿痛,我這里氣動了,我的手有感覺,這都是因為你念動了,都還是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是一切不起分別,但也不是無想定。

 

第三是「事邊際所緣境事」。不一定打起坐來才算修道。你每天做人是追尋事,做布施、做好事、做福利事業都是追尋事,做功夫也是追尋事。一切事到最後都是空的,在事情上磨練自己,做事時心中隨時都還在修行,這叫「事邊際所緣境事」,是菩薩境界。菩薩大慈大悲是真慈悲,我們一般人的慈悲是假慈悲,事沒有到邊際。

 

第四是「所作成辦所緣境事」,這就很高了,這時你的心念功夫到了,你念頭想到甚麽就成功甚麽,是佛的境界,佛的所緣境界。

 

包卓立:事邊際與所作成辦的境界有甚麽不同呢?

 

懷師:當然不同。像這種最後成果的境界,這本經後面都有討論。像這種經典,我大概不會給你們講下去,太辛苦了,這都是給菩薩境界講的,我們大家都還沒有到菩薩境界,很難聽懂。

 

關於成果的境界其實我以前也講過,你們可以參考一下《圓覺經略說》,這本書現在外面很流行,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佛講給菩薩們聽的。這里為大家簡單提一下,總結來講,就是把禪那、修止、修觀這三個原則轉來轉去,有二十五個法叫二十五輪。可以先修禪,後修止,再修觀;也可以先修止,中修禪,後修觀;也可以先修觀,中修禪,後修止,等等。《圓覺經略說》上詳細說明都解釋了。

 

這二十五輪不是呆定的,是旋轉的,等於這個圓桌一樣,是圓的,從哪一面都可以到達。《圓覺經》的二十五輪與《楞嚴經》中講的二十五位菩薩圓通不同,《楞嚴經》中是一個菩薩講一個法門,《圓覺經》是給大家講三個大原則,應用如何要看個人的情況,所以很難懂,其實這都是密宗的方法。現在我們再回到原文。

 

彌勒菩薩的問題很厲害,他說:這四種修行方法中,哪幾個是修止(奢摩他),屬於止定的境界?哪幾個是屬於觀的毗缽舍那的所緣境?又有哪幾個是止觀一起來的?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毗缽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真要得止的時候,心中沒有思想雜念,意識心不起分別作用。有分別影像則屬於觀,毗缽舍那有觀察、省察、反省的意思。所以真得定的時候,必定是無分別意識,一念不生,清凈圓明,但同時又都知道。

 

前面講的四種方法中,一個是講止,一個講觀,後面的事邊際所緣境事和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是俱所緣境事,有止也有觀,止里頭有觀,觀里頭有止,止觀同時具有。等於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要做事,有的同學要研究經濟學,有的同學要做生意辦公,這就要求你心很定,也就是說要有止。同時還要求你能運用智慧分析事情,要有觀,所以修行與做事的原則很像。修止的時候就要萬緣放下,修觀的時候就要研究透徹。

 

再比如說修準提法,開始叫你修生起次第,先定下來,把地水火風觀起來,觀到菩薩境界,準提菩薩心月輪中,這是有分別影像。最後到圓滿次第,隨時無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才是真正的止,才是定,有分別影像屬於觀。等你修成功了,身心都會起變化,是事邊際所緣影事。最後你大徹大悟成佛是所作成辦的所緣境事。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毗缽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缽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彌勒菩薩接著又問:怎麽樣能夠得定得止呢?又怎麽樣才能善於觀慧呢?

 

注意,這里講得止的時候用的是「求奢摩他」,講觀的時候用的是「善毗缽舍那」,一個是求,一個是善,用的都很準確。

 

佛回答彌勒說,我帶領眾菩薩,講了幾十年的佛法,但所有的佛經都不是真正佛法,都是教育法而已。我對一年級講的是這個,對二年級講的是那個,對博士班講的又是一個,你不要死死認為那就是佛法,三藏(經律論)十二部都是假安立,但也都是真的。一切大菩薩對這些所有經典的道理都「善聽」,聽懂了,就「善受」,接受了。不僅僅是聽進去了,而是都接受了。

 

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這三點很重要,學佛就是要「言善通利」,對每一句佛經文字都明白:另外還要「意善尋思」,要在思想里頭研究了又研究。這還不夠,還要在見地上能達到那個境界,要「見善通達」。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複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

 

這里講到禪定了,禪定是從梵文翻過來的中文,它真正的意義就是善思惟。這里是說在沒有外緣幹擾的地方,自己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果被雜念或者感情、思想岔亂了,就不是內心相續了。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這個才是大乘的定,不是守住某一點小法,而是在道理上定。長久的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慢慢就會有身輕安、心輕安的變化,這一點很重要。你們大家講修氣修脈,甚麽任督脈通了,氣可以轉了,那我問你,你氣脈轉到甚麽時候為止呢?你又何必在那里轉氣脈呢?去買張公園的票,坐穿山車就好了,那是佛法嗎?修氣修脈不是結果,修氣修脈是因,輕安才是果。

 

這里說,你有了正思惟,得了定,身體就可以得輕安了,就無病無惱,健康長壽了。我們身體不舒服,那是身不輕啊!不僅如此,得定後心也可以輕安了,心中沒有痛苦煩惱,沒有悲傷,也沒有甚麽放不開的。這時,即便思想妄念來了,那個妄念情緒黏不上你,都飄過去了,不是你去空它。這才叫奢摩他,叫得止得定。如果你還生氣還難過,那是因為你被困住了,那不是輕安,是粗重。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得了輕安還不是究竟哦!得了身心輕安只是說明你學佛有了拐杖,有了倚杖,等於作生意有了本錢的意思。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毗缽舍那。依據於正思惟和內心得定的三摩地的境界,觀察自己,把心空掉、舍掉。

 

這時不能說沒有思想,還有一個影像在哦。「善思惟法內三摩地」不是講身體,而是講你內心的那個境界。「觀察勝解」,仔細的觀察,更求進步。所謂勝解是不用心意識,不用思想,一切都是自然的,舍離心相,不用心了。到了這個空的境界還會有岔路有偏見哦!所以還要「正思擇」,還要靜靜的思考、選擇,「最極思擇」就是到了極點的思擇。還要「周徧尋思」,到處找啊,找清楚。還要「周徧伺察」。尋思與伺察的意思差不多,但是不同。尋思就好像拿著手電筒在黑暗里找東西,伺察就好像等在那里看住,像貓看住老鼠一樣,老鼠連跑都不敢跑。這時,身上快感起來了,智慧也打開了,見地也懂了,也能觀察得很清楚了,這才叫毗缽舍那修觀。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彌勒菩薩接著問:那些初學菩薩們,在內心上用功夫,還是正思惟,可是他還沒有在身體上求證到輕安。心也沒有得到輕安,這又叫做甚麽呢?佛回答說:這個還不算是定,但也不錯了,算是往求定的路上走了。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毗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毗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彌勒菩薩接著問:有些人身心未得輕安,可是他在用思想,在觀察內在作功夫,這個叫甚麽呢?佛說:這個不算是正修觀,但算是向修觀的這條路上走了。

 

這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很仔細,很邏輯,但是有點羅嗦。如果是鳩摩羅什翻譯,那就不同了。下面還有很多,你們自己回去研究。接著我們看本經的第五十五頁,第二行起。

 

七種真如

 

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凈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性。如五數蘊、六數內處、六數外處,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凈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

 

佛告訴彌勒菩薩,我們現在是「雜染清凈法中」,我們凡夫的內心是雜的,汙染的,不幹凈的。但是我們凡夫心中就沒有幹凈的一面嗎?其實也是有的,我們本來就是佛嘛!要「盡所有性」,就是要把道理都通透了,比如五蘊是甚麽,六根六塵是甚麽等等。要「如所有性」,就是要合於本體道理,所以唯識建立了真如,也就是本性的意思。阿賴耶識轉成佛的境界叫真如,一共有七種真如。

 

真如是佛學的名稱,就是佛,如來藏,在禪宗也叫明心見性的那個本性、本體。所以佛法是真正破除迷信的,沒有佛也沒有菩薩,那個東西叫真如,其實真如也是假立。真如這個詞,佛學翻譯的真是很高明,把真如反過來就是如真,好像有那麽個真東西一樣,其實並沒有個東西,而是空的。「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一切萬法都是真如起的作用,都是真如本體的功能。

 

此複七種: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惟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六者清凈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

 

我現在把秘密都給你們講開了。甚麽叫「流轉真如」呢?一切生命生了死,死了生,或者輪回六道,造了業下地獄,變畜牲,然後修行又跳出地獄畜牲道,重新變人,或者升天。這個過程就像這個轉盤一樣,一直在那里轉動、流轉,這就是流轉真如。一切的行為沒有先後,自性輪回就像這個圓盤一樣,起點就是終點,終點就是起點,是圓滿的。一切眾生的生命就在流轉之中,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但那個能生死的是真如本性的功能,叫流轉真如。

 

第二是「相真如」。一切佛法,一切現象始終無我,像我們這個人的肉體,你說是我嗎?不是我,它會老會死,會變掉;腦筋是我嗎?思想是我嗎?都不是我。「補特伽羅無我性」,就是人無我。最後法也無我,也沒有個佛可成,也沒有個眾生可度,一切法皆是空的,這是「相真如」,現象的真如。

 

第三是「了別真如」。本體是空的,但是它甚麽都知道,甚麽都能了別。之所以能夠知道是心識起的作用。這三種真如最重要。

 

第四是「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這里其實是講教育方法了,等於叫你們出家、受戒、修四禪八定,證得阿羅漢果,叫菩薩修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

 

第五是「邪行真如」。好比說剛才有同學報告說,在西安有人念準提咒,說靈得很,多少年的病,一念咒子就沒有了。那些人就抓住這個了,這就叫苦集滅道,集苦為樂。但是念咒有沒有這個作用呢?有!但這是邪行真如,偏了、歪了。邪就是歪了,但還是在這盤子里頭,不過擺歪了而已,還是真如,是邪門真如。

 

第六是「清凈真如」。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苦集滅道的滅諦。

 

第七是「正行真如」。就是證道。

 

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

 

一切有情眾生都在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當中,所以,上至天人、帝王,下至凡夫、地獄,沒有一個人逃得過這個範圍,所以一切眾生平等。

 

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

 

相真如講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直到自己曉得一切無我,一切都放下了,還有甚麽呢?了別真如講自己有個智慧,自然清楚的。一切諸法平等,你就曉得一切法皆是空。

 

由清凈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滅了,那麽就得道成功了。一切小乘羅漢、獨覺、大乘菩薩都要知道清凈真如平等平等,最後都歸於成佛成道。

 

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

 

修正行真如,萬緣放下,當下即是,不要想別的,就是正行真如。這一篇要好好研究,大乘佛法的定慧都在里面了。

 

附錄

說明

 

講課期間,根據平常的習慣,課余我們還經常就課堂上不清楚的問題繼續請教懷師,有時包卓立同學甚至還用他半生不熟的中國話,直接與老師溝通,說出幾個關鍵詞,用身體做一個動作,然後問老師:「是不是這樣?」「是不是這個意思?」有時候,我們旁邊的人不是很明白他在說甚麽,但老師會笑著告訴他對或者不對。那種情形也真是十分的有趣,當然,這種溝通方式也可能導致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老師課余的開示只是點到為止,沒有長篇系統的論述,而且也沒有錄音。我們根據這些課余開示,以及我們自己平時修持的心得,就上下冊分別整理出兩篇

 

附錄,希望對廣大讀者能有所裨益。文字內容多是拾老師牙慧,並非完全自己的發明。但如有不準確的地方,咎在我等,敬請各位先進不吝賜正為感。

 

包卓立

趙海英(佩瑜)

二00三年九月四日晚於北京

 

普通人修持案例小結

 

首先需要給大家交代的是,一般人以為這些就是拙火發動的現象,其實,這些人都還沒有達到真正修氣的階段,更枉談修脈、修拙火。這些現象都不是真正的三摩地境界,大部分都是身心稍微寧靜以後,風大在經脈中移動所自然產生的現象。真正氣脈成就的人,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會感到充實、溫暖、祥和,遠超過性交的快感。要想達到這種成就,你需要經常靜坐,不放縱欲望,積累功德。

 

第二,如何看待這些身心轉化的現象呢?我們特別向大家推薦懷師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這本書是修行者必備的參考書,對靜坐的原則有詳細的說明,前面案例中講的每一種情況,都能從中找到答案和解釋。舉例來說,案例二、三、四、六、七、九、十一、十二都提到,左腳拇指會有疼痛、腫脹或抽筋的感覺。我們生命的能量與腿腳密切相關。比如說,嬰兒躺在繈褓里,他隨時都在玩自己的雙腿,慢慢長大了,開始到處爬,甚至到處跑,一刻也不願意停,那是因為生命的能量和氣機很充實,他們有使不完的勁。但年紀大了就不同了,人老首先就是從腿開始,腿沒有力量了,走不動了。通過靜坐,可以打通腿部氣脈,讓你更健康長壽。腿內側一直到腳指頭的氣脈最難打通,一些重要的氣脈末梢就在腳指頭部位。僅僅是打通腿的氣脈這一點,就需要整整一章,甚至整整一本書來說明。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指出:「人的根源在於頭頂,頭頂以上的虛空,就好比是植物的大地,而人的雙腿雙足,等於是植物枝葉的顛末。修習靜坐作工夫,如果氣機沒有到達兩腿雙足而暢通四肢的神經末稍,等於一株枝葉枯落的枯木,雖然幹身尚未腐朽,那也只是‘不亡以待盡’而已,畢竟未能恢複生機。」初學靜坐者,很容易感覺氣在腳拇指和大腿內側間移動,「(這種現象,)實在是氣機開始發生了反應的作用。因為氣機在筋脈血管肌肉之間,不能暢通流行,所以有了脹痛麻木的反應感覺。換言之,這便證明了在生理上陰蹻、陽蹻的氣脈上,已經有了後天的障礙。反過來講,當腿麻到不能過份忍受時,只須輕松的放開兩腿,慢慢地讓它自然舒暢之後,便會感覺到由於經過這一段短暫時間的壓迫,而換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實上,當靜坐功夫到達某種適當的階段時,無論盤腿或不盤腿,這種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長期永恒地存在。此時,雖然長期盤腿而坐,不但沒有妨礙,這種舒服和快感,反而愈來愈盛。」(《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第八十六頁)。

 

佛在幾千年前就指出了腳對修行的重要性,譬如在不凈觀及白骨觀中,都叫大家從左腳大拇指開始觀起。長生不老的仙人修法也強調要做到氣通足底,道家則說「至人之恩以踵」(《莊子》)。所以說腳、腳拇指很重要。因為腳拇指與腦有關,左腳大拇指對應的是右腦。現在流行的足反射療法,也間接證明了腳拇指與腦的關系,尤其是與腦下垂體和松果腺的聯系。這些案例之所以常常提到左邊身體的反應,是因為左邊對應的是氣,右邊對應的是血,氣比血更容易轉化,靜坐初期的反應多是從左邊開始。前面案例中,很多人提到腳大拇指,印證了佛說的話。所以,修行是大科學,需要大智慧,絕對不是迷信。密宗認為身體有二十四個主脈,分為三組,每組八個。每個主脈又可以細分為三個小脈,全身一共七十二個小脈。每個小脈又可以細分為一千個微細脈,因此全身有七萬二千個微細脈。印度教說有三十五萬個微細脈,等等。這些數字沒有關系,重點是說明,身體內有很多微細的能量通道,就像無數的遍布全身的神經網與微細血管一樣。

 

第三,案例中經常提到刺麻、刺痛等觸受感覺,其實,靜坐的觸受感覺很多,如酸、痛、脹、麻、癢、耳鳴、耳塞、冷、熱、抽搐、痙攣等,這些都是身心初步寧靜時身體四大自然的反應。靜坐時的身心變化現象,還與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年齡、性情、職業等有關系,要想了解一個人靜坐的現象及對治法門,需要像中醫看病一樣,全面了解一個人的生活。譬如,如果身體內濕氣太重,則靜坐時容易出汗、產生熱感;如果身體太寒,靜坐時會感覺有「冷氣」往外冒。了解道家、佛家的氣脈理論,及地水火風四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修行時的一些身心現象。

 

第四,一般來講,長期靜坐的人身體比較敏感,對外在環境如風、溫度、濕度、氣味、天氣,以及疾病和旁邊的人等,反應比較敏銳。所以,當他們身體有問題時,很快就會知道,可以及時治療。一般人生病了自己都不知道,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身體內日積月累,甚至會變成嚴重的疾病,如風濕病、癌癥等。所以當他們發現問題時,一般都已經太晚了,無法用改變生活方式或食物治療等方法保養身體,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

 

千萬應該注意的是,靜坐時身體不適的感覺,都是因為早已有病根在內,靜坐時氣脈通不過,所以有堵塞、疼痛、麻脹等感受,因此靜坐可以幫你及早發現身體的病癥,而不是因為靜坐而導致這些病癥。如果堅持靜坐,可以促使內在體能發生自我治療的功效,如果持之以恒,再配合藥物的治療,必然可以使自己恢複絕對的健康。所以,自古修道者,都必須對醫理有所了解。

 

案例中的這些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病態,其實,世界上沒有真正健康的人,只有佛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在道家也叫真人。通過靜坐,你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毛病,而且是在發病以前,在病患潛伏期時就可以發現,比什麽X光啊、核磁共振啊還靈光。同時,靜坐也可以幫助你身體自我治療。在中國道家,我們平時吃的中藥啊等等叫外丹,通過靜坐而自己產生治療效果,叫內丹,程度高的叫天丹。當然,很多情況下,修煉內丹也需要外丹的配合,需要用外丹調理身體。且不說修行,如果你每天都能花點時間,讓自己靜一靜,把那些雜亂的念頭空一空,身心真正休息,將對身體利益無窮,是最好的「補藥」。以後的科學會證明這一點的。

 

氣脈打通時,會有很痛的感覺。譬如說,心脈輪打開時,你甚至會有心臟病發作的感覺。禪宗二祖神光(慧可)氣通頭骨時,他以為自己要死了,因為頭骨實在是痛得很厲害。這些大師生活在古代,吃的都是自然的食物,也沒有化學、殺蟲劑、食品添加劑的汙染,但他們的身體仍然有很多的堵塞和毒素,需要精進修持才能排出去。現代人更是如此。很多「新時代人類」(New Age)用意識力量強行導引,這些方法都是錯誤的。真正的法門是空,把身體都空掉,自然身體的氣脈會充滿起來,力量會越來越大,直到打通氣脈,將毒素排出體外。

 

西藏密宗案例小結

 

第一,飲食與修行。以中國文化來講,食物就是藥,所以適當的飲食對修行非常重要。現代社會一般人都是營養過剩,因此妄念、欲念特別多,修行更加困難。寺院里要求出家人過午不食,就是為了減少性欲和過多的妄念。寺院里還要求大家清晨三點到五點就開始作早課,因為這段時間屬陰,特別容易夢遺,這樣做可以幫助出家人避免漏精。所以修行的很多做法和要求都是很科學的,不是隨意制定出來的。

 

辟谷、斷食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門,但大家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方法,不能隨便斷食,不要因饑餓而傷害了身體。從前面的材料可以看出,移喜磋嘉幾年時間沒有吃食物,而是以草藥礦物精華及服氣為生,這就是道家講的辟谷。密勒日巴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們之所以可以辟谷,以氣為食,因為他們修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已經有了很高的三摩地境界。但即使如此,他們仍然經歷了很多艱難困苦,因為身體四大還沒有完全轉化。

 

雖然斷食是重要的修持法門,但必要的時候也需要有營養的食物。像釋迦牟尼佛,只有在吃了牧羊女供養的奶酪,恢複了體力後才能悟道。密勒日巴也肯定需要有營養的食物,他遵照師父錦囊里的指示,吃了有營養的食物,身體恢複體力後,才有了那些神通和證悟。但他太久沒有食物了,身體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這種情況,因此剛開始的時候,密勒日巴吃了妹妹帶來的食物,心中妄念增加、感到迷惑,這是因為食物使得氣上升到大腦的緣故。僅僅是飲食一事,就有這麽多的學問,所以修行要有智慧,要知時知量。

 

第二,苦行與魔障。前面介紹的三位西藏密宗祖師,都經歷了很多的苦行與魔障的考驗,有時甚至是死的考驗。像移喜磋嘉,她修行的過程中有六七次要死的經歷,但真正的修行人,為了求道,可以生死與之。所以修行需要大智大勇。就像禪宗講的,若要人不死,先要死個人。

 

那麼,大乘路線也會經歷很多困苦嗎?大乘的困苦更大,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大乘修行的魔障更大,不僅僅是身體的痛苦,開眼閉眼都有魔障。在家里有魔障,到了工作的地方也有魔障,那些讓你煩惱的事情和人都是你的魔障。

 

真正修行,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魔障,這些魔障都是來測驗你的。你越是修持有進步的時候,越可能遇到各種魔障,譬如你靜坐剛剛寧靜一點,突然電話響了,或者身體病了,或者生意賠錢了,工作遇到困難了,性欲控制不了了等等。而這里介紹的移喜磋嘉、密勒日巴的苦行多是身體的痛苦,不過這也是很難的,現代人根本做不到。重點是大家不要被這些花花現象迷惑住了,要有般若智慧,要透過這些覺了本心,覺了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本心,真正解脫。

 

如何運用方便法門處理這些魔境,反映了一個人智慧的高低。根據聖經的記載,有個女人被指責犯了通奸罪,一群人把她帶到耶穌面前,問該如何處置她,並說:「根據摩西約法,這個女人應該被石頭砸死。」如果耶穌回答說「是」,這個女人會被殺死,人們也會指責耶穌博愛的教導很虛偽;相反,暴徒就會指責耶穌違背了摩西的約法。面對這個難題,耶穌在地上列出了人類的原罪,並說,「請那些沒有這些罪業的人擲第一塊石頭。」沒有人符合這個條件,於是人群就散去了。誰能說這不是智慧的方便法門呢?

 

第三,性與修行。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自認沒有資格討論這個課題,只是想借此機會補充一點資料。

 

對修行人來說,守戒非常重要。佛在《楞嚴經》中告訴我們,不斷淫欲而想得定,無異煮沙成飯,是絕不可能的。憨山大師沒有動過欲念,所以他功夫進步很快。移喜磋嘉也沒有動過欲念,她知道,如果漏失明點,就會成就殺不變光佛之業,而將投生至金剛地獄;她有不被色欲染汙的喜樂,有脫去心意造作的三摩地;她沒有昏沈,時刻融於覺性之流;所以她才有資格修持雙修法門。性與健康也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在西方,很多運動員在大賽前,都會盡量避免多行欲事,但是一般科學家會嘲笑他們迷信。到目前為止,西方醫學還無法證明,是否常常漏精的人更容易得病,甚至容易早亡。但根據中國傳統醫學道理,過份縱欲對身體是非常有害的。在這方面,西醫與中國和印度醫學分歧很大。

 

那麽禁欲是否就健康呢?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那些年老的和尚、尼姑、修女,以及任何實行禁欲主義的宗教人士,他們很多人身心緊張僵硬,氣色很難看,身體問題很多。他們只是守住了戒律的形式,但他們沒有真正達到清凈的定境。只有達到清凈的定境,才是真正的守戒,才能煉精化氣,軟化自己的身體和性情。

 

所以,不管你是什麼宗教,不管你走的是什麼修行路線,練習清凈的禪定都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據記載,印度教大師拉摩克利斯那(Ramakrishna)有很多的三摩地境界,也很少漏精,但他很年輕的時候就死於喉癌。這說明他還沒有打通任脈,任脈打通的人,喉嚨不會出現這種問題。更正喉輪打通的人,就能夠掌握生死了。從拉摩克利斯那的例子可以看出,簡單的禁欲也可能對身體有害,硬性的忍精不放是不健康的,重點是你要能夠煉精化氣。前面懷師講過,性欲發動的時候,其實就是拙火在動,道家講的煉精化氣就是通過拙火化的。修持拙火有一個難關,在拙火發動以前,修持會使身體變得更健康,精氣神更充滿,性欲會比平常人更強烈,如果不能煉精化氣,在性交中把精氣神都消耗掉了,就永遠也無法達到拙火的境界。這個關口很難過,很多人到了這個關頭是屢戰屢敗,浪費了前期功夫的積累。這時性欲的增強,說明生命力更強了,如果不配合性欲的觀念,一念清凈,空掉身體的感受,功夫就能更上一步。性欲發動,一方面是心理的原因,一方面也是身體生理的原因,說明身體有阻塞,不通暢。從生理的角度來講,性欲強的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精力旺盛、身體很好的人,一種是身體弱但阻塞嚴重的人。性欲這種不通暢的壓力,要麽通過性交泄掉,要麽通過修持化掉,總之,它要找到一個出路。身體絕對健康的人,精氣神真正充滿了,身體通暢了,反而沒有性欲的壓迫了,正如道家講的,「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就像前面提到的,其實這種境界的快感比男女交媾的快感要高多了。

 

第四,密宗與禪宗的流弊。印度與西藏特別註重轉化色身的修法,比較容易著相。達摩祖師初來中士的時候,就知道中土有大乘氣象,所以他介紹了禪宗。

 

當時,中國有道家、儒家、小乘佛法等等各宗各派,但禪宗從來就不強調身體觸受、功夫等外在現象,以免大家太著相,而忘記了本心。正所謂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禪宗法門走的是般若智慧的路線,是直取無上菩提,根本不在這些路邊小景上下工夫。但即心是佛也有其流弊,變成了口頭禪。不是即心是佛不對,而是眾生智慧不到,所以產生了流弊。

 

其實禪宗真正的中心,是達摩所提出來的行入,一般人都把那些應機教法如拈花微笑、棒喝餅茶當成了禪。其實即使是禪宗,開始修持也要從小乘修起,小乘都沒有修成,還談什麽大乘呢?如鳩摩羅什大師,他修持所走的路線,還是小乘禪觀的法門,也就是十念當中,念身的白骨觀,或不凈觀這一類法門(《如何修證佛法》第一百七十頁)。禪宗六祖慧能,聞《金剛經》悟道,但仍然要悟後起修,到現在他的肉身還完好無損。所以禪宗真正成就的,色身也會成就的。

 

禪宗天王道悟大師的故事最能說明禪宗與密宗的不同特點。據記載,這位禪宗祖師很有「架子」,他整天打坐,縣老爺來訪他也不理,縣長被惹惱了,叫人把他扔到河里,結果河里浮出一座蓮花,他就坐在蓮花上面,因此感化了這位縣長,成為他的皈依徒弟。後來,天王道悟生病躺在床上,疼的哎喲哎喲叫,旁邊服侍的徒弟說,師父,您叫輕點好不好?您是悟了道的大和尚,議人聽見,多丟臉啊!您當年的威風哪里去了?

 

天王道悟一聽不再叫了,說:「哦!不對呀?我痛得叫哎喲哎喲里,有個不痛的,你們知道嗎?」徒弟都說不知道。你看,禪宗就是這樣教育人的,叫你找到那個不痛的。但他也有功夫,能空能有,不是紙上談兵。歷史上的西藏大德,也不全是偏重色身轉化。下面我們再為大家介紹一位女成就者:瑪吉瑙準,她就是走的般若智慧路線。她是西藏「斷境施身(Chod)大手印」傳承的創始人。

 

瑪吉瑙準的修持

 

瑪吉瑙準、移喜磋嘉都是得道的大成就者,都對西藏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與其它文化一樣,西藏文化更重視男性成就者。佛性是無男女相的,但作為本體的化身,男女在身心結構與特性上確有不同,因此他們修持的方法也有微妙的區別。其實,不僅僅是男女有別,每個眾生都是獨特的、不同的,煩惱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對治法門。因此,一切法門都是對應眾生某種煩惱的方便法門。

 

比較而言,女性得定易,得慧難;男性得慧易,得定難。蓮花生大士也曾教導移喜磋嘉說:「身體是修行的基礎,男女並無重大區別,但如果已經有修行的願心,則女性的身體更利於修行。」因此,相對而言,男性很難解脫生理煩惱的束縛,如性欲等,而女性則更難解脫心理煩惱的束縛,如情感等。女性起步易,身體容易有各種各樣的氣脈反應,但後期智慧開發較慢;男性起步難,但一旦能脫開身體的束縛,後面的智能開發就相對容易一些。以五蘊來劃分,男性更難突破色陰的束縛,而女性更難突破受陰、想陰、行陰的束縛。成佛最終是智慧的成就,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歷史上有更多的男性成就者。

 

瑪吉瑙準與移喜磋嘉的修持方法不一樣,移喜磋嘉比較偏重身體的修持路線,而瑪吉瑙準則比較接近於般若智慧的路線。密勒日巴與甘波巴走的是拙火路線,也比較偏重於身體的修持。因此,我們很幸運,能在藏傳佛教中找到這麽一個案例,而且還是一位女成就者。當然,移喜磋嘉、密勒日巴、甘波巴最後也都

 

有智慧成就,瑪吉瑙準也有色身轉化的成就,我們這里只是強調一下,他們修持路線偏重之不同。

 

瑪吉瑙準年輕時,就學習了所有的大乘般若經典,為她日後的修行打下了基礎。但她的一位老師索南喇嘛(Kyoton Sonam Drag -Pa )告訴她,修行不能僅僅停止在書本上,般若智慧的教法一定要與身心行為相聯系。

 

 

「你似乎已經學習了所有的般若經典,但你真正明白經典的內涵嗎?」索南上師問。

 

「我明白。」瑪吉瑙準回答。

 

「那麼,請你給我解釋一下。」

 

她仔細解釋並評論了菩薩十地、五位修行次第,及最後證道成佛的教義。

 

「看來你確實了解了經典的教義,但你還沒有把你心念的瀑流融於佛的教義。」

 

「怎麼做到這點呢?」她問。

 

「你剛才講的那些道理是你對教義的‘理解’,你說的都對,但現在你需要將這些知識與心念相融,合法而行,一旦做到這一點,原本被現象奴役的心靈就會進入全新的、對現象無有罣礙的境界。一旦解脫對現象的執著,你就會解脫主觀與客觀的觀念,解脫一切‘能與所’的法塵境界。不二無對法門是智慧的火炬,能摧毀我見的黑暗。一切教法的中心,不外善知心念。你應依此而行。」

 

瑙準又開始念誦經典,並深深參究索南喇嘛的教導。閱讀到魔障一章時,她忽然明白了老師的教導,一個前所未有的覺悟在心中生起,她解脫了所有觀念的束縛,消除了我執、我見的魔障。無我的慧觀,如陽光驅散了黑暗,永遠滅除了我相的妄想……。

 

二十歲的時候,她是塔巴喇嘛的寺廟的供養僧,負責為他人朗誦佛經法本。有一次,她請求塔巴喇嘛為她灌頂,塔巴喇嘛告訴她: 「因為你和索南喇嘛前生的因緣,我無法給你灌頂,你應該請索南喇嘛為你灌頂…」

 

於是她找到索南喇嘛,並說明了塔巴喇嘛的預言。索南喇嘛見她有成道的根基,答應了她的請求,為她灌頂。在艾岡瓦寺廟,索南喇嘛給瑙準和其它四位修行者作了三灌頂:意灌頂,通過深刻的三摩地了知四灌頂的深意;名叫「開啟虛空大門」的祝福灌頂;及大幻網壇城的灌頂。

 

上述的最後一個灌頂過程中,當祈請智慧本尊,天空的星星開始清晰可見時,瑙準的身體跳起六尺高,示現了天人的二十四種舞蹈姿勢,並用神的語言--梵文唱誦,聲音有六十種功德之相;同時,她證得了金剛般的三摩地,完全進入了無量實相的境界。接著,廟宇的泥土墻不再是她的障礙,她騰空而去,在空中消失了。她在一個叫色拉格之樹的地方落下,樹腳旁有一眼泉水,是忿怒月光龍王的住所。此地非常恐怖,甚至沒有人敢正眼看它。她立即用自己的三摩地之力壓倒了龍王,龍王召集附近的其它龍王,組成了巨大的隊伍,顯示一系列的恐怖神力。

 

瑙準立即將自己的身體變化成食物布施給這些魔鬼。魔鬼無法毀滅瑙準,不得不投降,並供養他們的生命精華,以便能夠保存性命。最後,忿怒月光龍王及其它龍王都成了瑙準的護法,並發誓永不侵害眾生。

 

最後,黎明時分,其它學生終於在色拉格樹下找到了瑙準,他們一起回到索南喇嘛的廟宇。他們說,昨天,瑙準錯過了灌頂的主要部分,但索南喇嘛立即打斷他們:「你們得到的只是灌頂的形式而已,但瑙準得到的是證得實相之真正灌頂。」

 

瑪吉瑙準的故事再次說明了,什麽是真灌頂。現在有很多人像收集獎杯一樣,到處收集灌頂,甚至把得到多少次灌頂當作是衡量修行成就的尺規,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

 

另一點值得註意的是,瑙準處理魔境的方法與移喜磋嘉不同,瑙準沒有與魔鬼進行任何超自然的「戰鬥」,而是將自己布施出去,同時她進入深深的三摩地境界,使得魔鬼無法傷害她,只好歸順於她。瑙準的這個布施教法非常有名,這個方法也是解脫五蘊的重要法門。瑙準開創了「施身斷四魔」(斷境施身法)的法門,也就是通過布施血肉來截斷對五蘊的執著的法門。這個法門基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白骨觀法門類似,主要是通過觀想將身體布施給其它眾生,通過拋棄色法的方法轉化色法。

 

其實,這種布施的法門不僅僅適用於色法。譬如說,如果你能放開對情感、感受的執著,你則能解脫受陰。這就是般若智慧的法門。因此,瑪吉瑙準的修行法門比較類似禪宗,直接放下一切,到達本我,無須像道家或密宗那樣一步一步的轉化身心。

 

後來,她修行日趨深入,荼枳尼(天人)不斷給她傳遞視覺影像和預言,告訴她應該與印度大師拓巴哈紮結合,修持雙修的法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雙修可以幫助瑙準更快的轉化色身。這也是她的宿命因緣。

 

雖然雙修是快速轉化色身的有效法門,但一般人都不能使用這個法門,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般若智慧,沒有穩定的三摩地基礎。修習雙修法之前,你至少需要熟練掌握白骨觀及安般法門,並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和福德。

 

據記載,一位頭戴骷髏冠和瓔珞的深藍荼枳尼(天人)告訴瑙準,「拓巴哈紮是骷髏杯佛化身,與他一起修持智慧、方便雙運的秘密法門吧,如此,你的傳承會增加,你的教法會得到廣泛宏揚,你自己則會證得十地菩薩的果位。」

 

瑪吉瑙準後來在女施主拉摩尊的房子碰到拓巴哈紮。

 

「……瑙準到達後的第十七天晚上,西藏陰歷初八,哈紮和瑙準完成了智慧、方便雙運的使命。這時,光明充滿了整個房子,女施主拉摩尊以為是酥油燈不慎傾倒,使房子著火了,於是上樓看個究竟。但她只看見如彩虹一般的五色光明,充滿整個屋子,在閃耀的光芒下,兩個月亮結合在一起,一個是紅色,一個是白色。除此之外,她沒有看見任河人,她害怕的離開屋頂的佛堂,回到房間睡覺。」

 

瑪吉瑙準走的是般若智慧的路線,但與密勒日巴、移喜磋嘉、甘波巴一樣,她同時還是密宗在氣脈、拙火、脈輪方面的持明者。但她沒有像他們那樣經歷那麽多的身體苦行。

 

http://cityxp.blog.163.com/blog/#m=0

 

 

 

友善提醒:多一分的了解就少一分對未知的恐慌,對訊息無須批判分析,知悉即可。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困擾、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歡迎轉載~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