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托夫模型之相關性

 

運動性跡象與癥狀腦波:可能會刺激與群體肌肉運動(像是擺姿勢的反射動作)相關之運動皮質層,或是視丘中心。這些運動中,有些具有明顯的非特定性,這可能意味著刺激的焦點是在腦部深處,而非皮質層。呼吸模式也可能是由類似的刺激方式產生,而麻痹,如前所述,則可能是一種從屬性的效果。

 

身體感覺:這些感覺也許可以歸因於產生在兩個人腦半球的腦波,直接刺激負責感覺之皮質層的結果。受影響的身體部位之特殊順序,乃與他們在感覺皮層對應位置的順序相符:先是腳趾,然後是下肢、背、頭、眼、臉、喉嚨,乃至終結於對應在顳葉正上方的腹部。根據班托夫的模型,拙火歷程中最早出現的身體感覺是發生在腳部,特別是對應於腦的中央溝之左大拇趾。(神聖的恒河據說是發源於神的左腳大拇趾;在無上瑜伽體系中,導師的雙腳是特別尊貴的部位,尤其是大拇趾)。典型的生理拙火循環中,刺激之順序與感覺皮層對應位置之順序完全相符的事實,給與班托夫的模型(至少在這一方面)強有力的支持。

 

有趣的是,請註意在這個模型中,喉嚨和腹部是最後開啟的部分,指示循環的完成。喉嚨的重要性在傳統上早已被認定。拙火的密教名稱之一,便是「瓦格-艾希瓦瑞」,意即「言語的女神」。也許,要在開喉之後,傳說中大師神奇的力量才會大大地顯現。

 

冷熱感:這些感覺可能是由下視丘的刺激造成。下視丘與身體部位的對應關系,並不像皮質層那樣明確,這也許是冷熱感的移動較不規律的原因。單靠班托夫的模型,很難解釋極端熱度之客觀顯現。這模型與此現象並不相沖突,而是暗示了這種拙火現象可能還涉及其它因素。

 

光與聲音現象:這些現象可能導源於靠近視丘中側膝與中膝區域的刺激,以及產生於腦室中的持續腦波。這些現象通常沒有特定的形式,可能是由於此回路與皮質量中,代表聲光的部位距離太長之故。至於具有特定形式的聲音和幻象,則可能意味這刺激已傳至代表聲、光、語言的鄰近相關區域。假使這些現象是由心靈因素所決定的,它們可能會有相當不同而未知的來源,當然,光的客觀顯現,如經證實,自也需要超越我們現有知識的解釋。

 

疼痛:產生於腦部的波,在遭遇某種不易克服的阻抗時,便可能會引起疼痛。疼痛的感受可能會播送出去,而似乎像是來自身體的各個部分。或者運動性的刺激,也可能在周邊部位本身造成緊張而引起疼痛,實際上,這些雜質,或是拙火能流的阻塞物,究竟是如瑜伽學者所稱一般,位在脊椎軸中的脈輪,或是在身體周邊部位,腦中特定區域,或是心靈中某種更微妙的層面…這些都不會造成什麽差別。這些不同的可能性,並不互相排斥,而其最後結果,也都是相同的。

 

情緒及思想過程的扭曲:這些現象與班托夫的模型並不抵觸,但因為過於複雜,該模型至今還無法被解釋。

 

抽離與解離:潘菲爾德曾報導,直接刺激大腦皮質層第三十九號區域,會致使抽離或解離的現象發生。如此它們便可能是周行的腦波造成的單純結果,或者它們也可能有更為微妙的心理原因。

 

單視與大身:這些經驗與班托夫的模型並不沖突,但至今仍無法為該模型所解釋。

 

體外及心靈經驗:班托夫的模型並未對這些已被客觀地證實了的現象,提出一個解釋,但他的確為這種研究,提出了一個可能大有斬獲的方向指標。在下一章的結尾,我將再談談這個問題。

 

拙火:傳統與臨床

 

如我曾經解釋過,拙火活動主要有兩個模型。一方面是印度瑜伽及坦特羅典籍所描述的傳統模型,另一方面則有班托夫的生理學模型,以及這本書中所提出的臨床觀察。

 

在拙火歷程中,那些具有純粹生理基礎的各方面,我稱之為生理拙火,而我所作的臨床觀察,多半是屬於此類。這些生理拙火跡象與癥狀,與瑜伽文獻中的描述,有一些重要的不同點。其中最值得註意的,是關於拙火能量上升的路徑,以及與此相關的身體感覺。

 

根據傳統模型,拙火是在脊椎的基部覺醒,或被喚醒,而後直接沿身體的中軸上行,到達頭頂,而完成全程。這個路徑沿線據說有幾個心靈能量的中心。這些中心(或脈輪)中含有雜質,這些雜質必須在拙火能量能夠繼續上行前被清除掉。

 

相對而言,臨床顯示拙火能量始於雙腿,而後沿著背部上行至頭頂,然後再下行至臉部,穿過喉嚨,到達腹部的終點站。

 

這兩套描述之間有些什麽關系?

 

首先,在武斷之余,我們必須了解,瑜伽的記載常常是非常微妙的。西方科學家堅持,感官知覺的真正位置是在感覺皮質層,即使我們感到那感覺是在身體周邊。同樣地,瑜伽行者的意思則也許是那些在身體各部分感受到的感覺、阻塞,和開上(例如喉嚨的開上),是以某種微妙的方式為脊柱中的脈輪所代表。

 

穆克達難陀尊者的一位弟子之經驗暗示了另一種可能。他告訴我,他感到拙火能量遍行全身,但是卻是從額頭下行至臉及喉嚨;然後到胸部、腹部,再到脊椎的基部,然後才會進入脊柱而上行。他更說脊柱中的感覺較之周邊部位更為幽微,而不易察覺。他提出的一個可能的理由是,也許在他的情形中還沒有相當程度的能量進入脊軸。

 

時間因素是傳統與臨床描述之間的另一個不同點。所有生理拙火綜結的特征,都已為傳統描述所囊括,但我們發現相當「平凡」的人往往在數月內,便完成生理拙火循環,而瑜伽典籍卻設了一個長得多的期限—通常是幾年—給道行最高的入門弟子來完成拙火歷程。我們猜想,完整的拙火覺醒是一個涵蓋更廣的歷程,生理拙火循環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生理拙火是一個分離的機制,可以作為完整拙火覺醒的一部分而獨立展開。但現在要下任何最終的結論都嫌太早。

 

許多問題都是來自比較不同階段的困難,而事實上,這些過程許多都是同時發生的。個別差異更使問題複雜化。然而,藉由將拙火覺醒視為一種凈化過程的假設,可能可以澄清一些問題。如果這些雜質,或不平衡,有任何客觀實質,就應該有可能可以藉由生理或心理測試顯示其存在。進而測試除去這些雜質是否能使某些臨床跡象或癥狀消失。既然班托夫模型已解釋了這種歷程可能如何被發動,既然我們知道如何能在此歷程的初期階段將之辨識出來,這種研究合理的下一步,應該是涵蓋整個拙火開展過程的長期案例研案。這些研究將會是無價的:它們能夠證實在某些特定的現象中,拙火歷程是有益無害的。

 

班托夫的模型可以詳盡地解釋許多在拙火覺醒過程中觀察到的跡象與癥狀。即使最後證明這模型只是部分地正確,或只解釋了所有拙火現象中的一部分,在這一點上,這個模型還是極具啟發性價值的。

 

班托夫模型與以往解釋拙火之嘗試的不同,在於它提出更進一步的假設,甚至提示許多實驗來測試這些假設。

 

以下是一些想法:

1依照柏瑞那、威廉生,以及考夫曼等人所提出的方法,測量靜坐高手頭部四周的微弱磁場。

2決定在靜坐的何種階段中,不規則的微顫會轉變為共振的振動。

3發展生物回饋系統,以幫助靜坐者達到共振狀態。

4研究在頭部一側及兩側施以磁場模擬所產生的影響。

5研究靜坐者所報告的光、靜及聲音感覺,並決定其中哪些可能與物理上可測量的狀況具有相關性。
 

 

拙火經驗 (方智出版社)

作者:Lee Sannella

譯者:梅心

轉載:http://hi.baidu.com/theartoflove/blog/category/%D7%BE%BB%F0%BE%AD%D1%E9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歡迎轉載~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