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至此為止,我們審視了被誤解為愛的諸多方面,接下來,我們進一步體察愛的本質。

 

我們知道,要實現真正的愛,必須付出切實的努力。堅持實現自我完善,是愛的基本前提,這就如同我們必須堅持多走一步路,才可以逐步對抗與生俱來的惰性,抵禦因恐懼而產生的排斥心理。

 

擴充自我界限,意味著擺脫惰性,直面內心的恐懼,這就是說,愛可以使我們勇氣倍增。所以,愛也是獲得勇氣的一種特殊形式。愛是為培養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持續努力而表現出的一種勇氣。

 

當然,為了愛之外的其他事物(或目標)付出努力、產生勇氣,也是我們的一種慣常的狀態。因此,並非所有的努力或勇氣都是愛。不過真正的愛,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氣,不然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愛,這一點毋庸置疑。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必須把成見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對對方的關注,是出自自我意願、摒棄惰性的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說過:如果用現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願,我們就會發現,愛的意願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關注。為了完成意願所需要的努力,就是關注的努力。我們要讓頭腦清醒,讓心智健全,這是體現關注的基本要素。

 

體現關注,一種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聽別人說話,可多數人卻不懂得如何傾聽。

 

一位企業心理咨詢家告訴我:學校教育學生學習各類科目耗費的時間,與學生長大後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可能恰恰成反比。例如,一位出色的企業管理人員,每天大約用一個小時閱讀,兩個小時談話,八個小時傾聽。

 

但在學校裡,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教孩子閱讀,教他們說話的時間卻少得可憐,而在教孩子如何傾聽上,學校幾乎從未做出任何努力。我當然不認為學校應該按照學生成年後使用知識的範圍和頻率來安排課程,但我相信,教孩子學會傾聽是明智之舉。

 

即使取得的成效有限,起碼也應該使孩子明白,傾聽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更應認真對待,不能敷衍了事。傾聽是對他人表達關懷的具體表現。大部分人不懂得傾聽,是沒有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或者不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不久前,我有幸聆聽過一個知名人士的演講,題目是討論宗教與心理學之間的關係。我對這一題目頗感興趣,而且早有涉獵和思考。那位演講者開口不久,我就意識到他絕非等閒之輩,他是具有真知灼見的業界專家。

 

他在演講中,提供了大量具體、生動的事例,顯然是想把諸多抽像的概念,清晰地傳達給場下聽眾,我也聽得格外用心。他演講了大約一個半鐘頭,禮堂裡溫度很低,我卻聽得滿頭大汗。由於太過認真和專注,竟然感覺頸部僵硬,頭也隱隱作痛。

 

他演講的內容豐富而深刻,我估計自己能吸收的頂多不到一半,但已是受益匪淺了。演講結束後,聽眾們都去參加茶會,我在茶會會場的文化人士之間走來走去,傾聽他們的感受和意見。我發現多數人都對演講失望,他們慕名而來,卻感覺毫無收穫。

 

他們不理解演講的大部分內容,認為演講者不是他們希望的那種一流的演說家。一位女士甚至說:他到底講了什麼?他沒說出什麼有價值的內容啊!旁邊的人也紛紛點頭,對她的話表示同意。

 

我無法贊同他們的看法,我理解演講的絕大部分內容,主要原因在於:首先,他是傑出的學者,我相信他掌握的知識富有價值,所以從頭到尾都在認真傾聽。其次,我對他的演講題目很感興趣,希望通過傾聽演講提高我的認識。

 

我認真傾聽演講,就是愛的付出,愛的行動。我願意思考演講的一字一句,認可他為演講而做的努力,我也願意為心智的成熟付出努力。至少在我這一方面,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我熱衷於聆聽他的演講,是因為我想有所收穫。與此同時,演講者能從聽眾當中,感覺到特有的關注、理解與愛,這對於他也是一種回報。

 

愛,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那樣,接受者要懂得給予,給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其實是一種"雙向車道",一種典型的互惠行為。

 

上面說的傾聽模式,其實是"接受者的傾聽模式",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給予者的傾聽模式",最常見的就是傾聽孩子說話。根據孩子年齡不同,選擇的傾聽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六歲孩子,說起話來可能滔滔不絕、沒完沒了,對於這種情形,父母如何處理呢?一種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讓孩子閉上嘴。在有的家庭裡,父母甚至做出規定,決不允許孩子說個沒完。自然這樣的家庭決不允許童言無忌。

 

第二種方式是不管孩子說什麼,大人都不做理睬,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只能自言自語,或只有跟空氣對話了。他們跟大人之間,絲毫沒有互動,沒有交流。

 

第三種方式是假裝傾聽,實際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想著自己的心事,偶爾說一聲"嗯、啊"或者"好極了",以此應付孩子。

 

第四種方式是有選擇地傾聽,孩子說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時,家長才會豎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試圖以最少的努力獲取最多的信息。

 

當然,大多數父母未必受過專門訓練,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選擇能力,所以,通常會遺漏許多重要信息。最後一種方式,當然就是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盡可能去理解它們的含義。

 

在以上五種傾聽方式中,父母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說一種比一種多。你或許以為,我推薦的是最後一種方式,因為它能體現父母對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不過,你卻想錯了。

 

首先,六歲大的孩子很愛講話,如果聆聽他們的每一句話,父母就沒有時間做好其他事情。其次,努力傾聽並認真分析孩子的一切話語,這將使父母感覺筋疲力盡。最後一點,六歲大的孩子說的話,大多單調而乏味,整天傾聽,只會讓你感覺無趣而厭煩。最好綜合以上五種方式,有選擇地權衡運用。

 

有時候,讓孩子直接閉嘴大有必要,尤其是在他們喋喋不休的時候。他們連珠炮似的說個不停,只會讓父母分心,無法專心做好別的事。你和別人講話的時候,孩子也可能故意插嘴,表示他們的敵意,或故意引起你的注意。

 

在大多數情況下,六歲大的孩子並無明確意圖,常常只是為說話而說話,不一定需要你的傾聽,須知他們即便自言自語,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不過有時候,孩子也渴望與父母親近,需要父母聽他們講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需要的不是言語交流,而是和父母間的親密感,因此只要假裝傾聽就足夠了。

 

其實孩子也能夠意識到,父母有時是在有選擇地傾聽,但這種"傾聽原則",同樣會使他們感到滿足。六歲大的孩子,已經可以接受這種傾聽規則,而且在他們大量的話語中,只有少部分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反應。父母最為關鍵的任務之一,就是在聽與不聽之間,做出恰當的選擇,找到最佳平衡點,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種平衡點很難掌握。儘管傾聽孩子講話的時間本就有限,許多父母在這有限的時間裡也不肯付出精力用於傾聽。他們可能認為,假裝傾聽或頂多是有選擇地傾聽,已經是真正的傾聽了。這只是自我欺騙,目的是掩蓋其懶惰。

 

真正的傾聽,不論時間多麼短暫,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首先,它需要傾聽者做到全神貫注。你不可能一邊"傾聽"別人說話,一邊去忙別的事情。父母應該把別的事放到一邊,真正把傾聽的時間用於孩子,而且它也必須是屬於孩子的時間。不願把別的事放到一邊,包括你不佳的情緒或別的念頭等等,就意味著你不願真正傾聽。

 

其次,把注意力放到六歲孩子的講話上,需要的努力甚至多於傾聽一次演說。六歲孩子的講話通常是不規律的,有時語言像泉水那樣汩汩湧出,有時中間還有大量停頓和重複,更使你很難集中注意力。

 

另外,孩子所說的事情,難以讓成年人持久地感興趣;出色的演說家卻能夠使觀眾聚精會神,認真聆聽他們的演說。換句話說,傾聽六歲的孩子講話,通常是相當枯燥的,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假如你能夠做到,就是真正的愛的行動。事實上,沒有愛,父母就難以產生傾聽的動力。

 

可是,你又何必為此感到煩惱呢?為什麼不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傾聽一個六歲孩子單調、枯燥、喋喋不休的話語上呢?首先,願意這樣做,證明你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尊重。你給孩子的尊重,等同於給某個一流演說家的尊重,孩子就會感受到你的愛,進而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讓他們懂得自尊自愛。

 

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們有價值的表達也就越多。第三,對孩子傾聽得越多,就越是能夠意識到:在無數的停頓、重複、結巴,乃至似乎有著某種口音的嘮叨當中,孩子的確說出了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傾聽孩子的人都會承認:從孩子的嘴裡,往往能說出最偉大的智慧。你會意識到,你的孩子極可能是個獨特而出色的人。意識到孩子的特別之處,就會更加願意傾聽他們的話語,對他們的瞭解也就更多。

 

第四,對孩子瞭解得越多,就越是願意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你對孩子的瞭解少得可憐,那麼你教給他們的東西,不是他們無意去學習的,就是他們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理解還要深入。最後一點,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們就會覺得,你把他們看成是出色的人。這樣一來,他們也就更加願意聽你的話,並給予你同樣的尊重。

 

如果你瞭解孩子,教育得當,孩子就渴望從你那裡學到更多。他們學到得愈多,就愈有可能成為出色的人。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從愛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長和進步的力量。價值創造價值,愛誕生愛,父母與孩子在愛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雙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轉,而且動作流暢、敏捷。

 

上面針對的是六歲的孩子。其實,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聽與不聽的平衡點也會改變,但總的原則沒有什麼變化,即,不論年齡有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儘管父母與年幼孩子的溝通,更多的是通過非言語的形式,不過仍需給予全部注意力。

 

你不可能一邊想別的事情,一邊和孩子玩拍手遊戲。玩遊戲時三心二意,你就有可能培養出做事三心二意的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需要父母傾聽的總體時間,顯然要少於六歲時期-他們講話的目的性更明確,不像幼兒時期那樣隨意。不過一旦他們開口講話,和小時候相比,就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

 

子女需要傾聽,這一點永遠不會過時。有一位30歲的專業人士,因過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憂鬱症。他清晰地記得,同樣是專業人士的父母,幾乎從不聽他講話,偶爾勉強聆聽,也每每抱怨他婆婆媽媽、說話鑼嗦。

 

22歲時的一件事,最令他痛苦和傷心。當時,他寫過一篇畢業論文,論述當時廣受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他的論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對他有過高期望的父母,也為他的優異表現感到驕傲。遺憾的是,儘管他把論文影印本放在家裡,而且是位置最明顯的客廳,但整整一年時間,父母都視而不見。他再三暗示父母:有時間去讀一讀,但他們根本未曾翻過一次。

 

要是我主動開口,要求他們閱讀我的論文,他們一定不會拒絕。在治療即將結束時,他說,只要我鼓起勇氣說,拜託你們讀讀我的論文好嗎?我希望你們瞭解我寫的東西,評價一下我的想法。他們一定會答應的。可是,那樣做,無疑是哀求他們聽我說話。我都22歲了,還主動要求他們關注我,這讓我無法接受。靠哀求才能如願,對我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呢?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此時,傾聽者能夠暫時把個人想法和慾望放在一旁,盡可能地體會說話者的感受。說話者和傾聽者都能感受到愛的力量,進而都能實現自我完善。

 

傾聽者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話語上,會使說話者心有靈犀,更為坦誠,更願把心靈全部敞開,而不是有所隱藏。這能增進雙方的理解和信任,心心相印,共同跳起愛的雙人芭蕾舞。這是耗費精力的過程,而且須以愛為出發點。

 

基於共同成長、自我完善的意願,才能夠達到傾聽的目的。但是,我們通常缺少傾聽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務活動還是在社交生活中,長時間傾聽他人講話,是叫人難受的事。我們只是有選擇地傾聽,頭腦中早已有優先項目安排,所以,我們總是一邊傾聽,一邊想著怎樣盡快達到目的,怎樣使談話盡早結束。我們也常常轉移話題,靈活地把談話主旨加以調整,以便讓自己感到滿意。

 

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而婚姻是其最佳的表達場所。遺憾的是,很多配偶不懂得傾聽。對婚姻出現障礙的夫妻進行治療,心理醫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教他們學會傾聽。夫妻雙方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對各自的不良習慣加以約束。

 

也正因如此,治療才常常遭遇失敗,這並不奇怪。當患者聽到醫生提出要求,讓他們特地安排時間傾心交談時,他們通常都感到這難以理解。他們覺得這樣太過正經,缺少浪漫。事實上,除非專門為傾聽安排時間,並選擇適合的場合和地點,不然的話,治療就難以順利進行。

 

可以想像,假如夫妻一方正在駕駛汽車、準備飯菜,或下班後感覺疲倦,雙方就難以深入交談。他們彼此的傾聽,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草草結束。如果接受心理醫生的安排,完成一兩次像樣的傾聽,他們會更多地理解和關注對方,夫妻一方甚至可能激動地對另一方說:我們結婚29年了,但似乎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瞭解你。這時我們就可以相信,他們的婚姻正在出現轉機。

 

一般說來,我們在傾聽時,要盡可能集中注意力。心理醫生治療病人時,首先要學會用心傾聽。以我本人為例,在治療中常常晃神,忽略病人說的話,這時我就會歉意地說:對不起,我剛才有點兒分心,沒有集中精神聽你說話。你能否把剛才那句話再重複一遍?

 

病人極少因此而抱怨,他們知道,我能意識到漏聽了某些內容,證明我一直在用心傾聽。我承認自己分心,等於是向他們做出保證: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讓病人體驗到有人傾聽,這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治療。

 

根據我的經驗,在心理治療最初幾個月,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不管他們是大人還是孩子,即便還未接受真正的治療,病情都會有明顯改善。這主要是因為多年來,病人均未體驗過有人傾聽的感受。不誇張地說,有些患者甚至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得到別人全身心的傾聽。

 

傾聽,是表達關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關注同樣重要,尤其是對於孩子而言。比如,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就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對於幼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同他們玩拍手遊戲或者躲躲貓-一種類似於捉迷藏的遊戲。

 

對於六歲的孩子,家長可以跟他們一起玩魔術、釣魚、捉迷藏。對於十二歲的孩子,家長可以和他們打羽毛球等等。給孩子讀書、指導他們做功課都是表達關注的形式。也可以進行其他家庭娛樂活動,比如看電影、外出野餐、開車兜風、出門旅行、觀賞球賽等等。

 

有的關注形式,完全是為了孩子著想,比如坐在沙灘上,專心照看四歲大的孩子,或是專門駕車把孩子送到某個地方。各種關注(包括用心傾聽)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必須在孩子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關注意味著陪伴,注意力越多,關注的質量就越高。父母與孩子相處得越久,給予的關注越多,就越能瞭解孩子的真實狀況: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如何對待家庭作業;如何讀書和學習;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們什麼時候勇敢,什麼時候害怕,一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

 

經常和孩子共同活動,父母可以教給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幫助他們培養自尊自愛的品質。在活動中隨時觀察和教誨,有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也會以做遊戲的方式同兒童患者溝通,同時予以觀察和診斷,使治療取得更好的效果。

 

把注意力放在海灘上四歲孩子的身上,認真傾聽六歲孩子講的不連貫的、漫長的故事,教青春期的孩子學習駕車,以及聆聽伴侶敘述辦公室的一天,或是她在洗衣房的遭遇,認真體會他們的問題和感受,所有這些,都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把其他雜念排除在外。

 

這一切可能枯燥而乏味,讓你感到不自在,甚至要花出很大的精力,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們意味著真正的愛。懶惰者無法把工作做好。如果我們不那麼懶惰,就會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習慣。因為愛是一種特殊的"工作"

 

"非愛"的本質就是"懶惰"。懶惰這一主題也很重要,在本書後面的章節,我將對此專門討論,以便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

 


文章來自網路,內容有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
作者:斯科特.派克
翻譯:張定綺
來源:http://blog.sina.com.cn/chuangyeziliao

線上閱讀: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0822.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