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種冒險。你投入的愛越多,經受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們一生要經歷數以千計乃至百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自我成長,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朧和混沌狀態,邁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相當於躍向前方的奮力一跳,而不是隨意邁出的一小步。

 

很多人一生都未實現這種跨越,他們貌似成人,有時也小有成就,但直到壽終正寢之際,其心理仍遠未成熟,甚至從未擺脫父母的影響,從未獲得真正的獨立。

 

我是幸運的-即將滿十五歲時,我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當時,我隱約體會到成長的本質,以及與之有關的風險,它帶給我的體驗,我至今難以忘懷。我不知道當時的舉動,其實就是自我成長的體現,但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大步向前,邁向了未知的嶄新天地。

 

十三歲時,我在離家很遠的菲利普斯·艾斯特中學就讀,這是一所很有名氣的男生預科中學(我的哥哥也在這所學校裡上學),也是公認的明星中學。學校畢業生大多都會考入常春籐名校,畢業後如願步人社會精英階層。擁有這所明星中學的教育背景,人生之路可謂光明。

 

我的家境還算富裕,父母有財力讓我接受最好的私立教育,這使我充滿了安全感。奇怪的是,我剛剛進入中學,就覺得與那裡格格不入。那裡的老師、同學、課程、校園、社交乃至整個環境,都讓我難以適應。似乎除了努力學習,以便開拓美好的未來,我沒有任何選擇。

 

經過兩年半的努力,我益發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情緒也更加消沉。最後一年,我幾乎整天睡覺,彷彿只有睡覺,才會感覺舒適和自由。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整天昏睡,可能恰恰是我在潛意識中,為即將到來的跨越做出準備。

 

在三年級春假,我一回到家,就鄭重地向父母宣佈:我不打算再回那所學校了。

 

父親說:你不能半途而廢。我為你花了那麼多錢,讓你接受那麼好的教育,你不明白放棄的是什麼嗎?

 

我也知道,那是一所好學校。我回答說,可是,我不打算回去了。

 

你為什麼不設法去適應它呢?為什麼不再試一次呢?我的父母問。

 

我不知道,我沮喪地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討厭它。我只知道,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

 

既然這樣,那你告訴我們,你到底打算怎麼辦?你好像沒把將來當一回事。你有什麼樣的個人計劃呢?

 

我依舊沮喪地說:我不知道。反正我再也不想去上學了。

 

父母大為驚慌,只好帶我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說我患了輕度憂鬱症,建議我住院治療一個月。他們給了我一天時間,讓我自行做出決定。那天晚上,我痛苦不堪,第一次有了輕生的念頭。既然醫生說我患有輕度憂鬱症,那麼住進精神病院,就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但我哥哥在那所學校很適應,為什麼我卻不行呢?

 

我清楚我無法適應學校,完全是我自己的責任,我頓時覺得自己是低能兒。更糟糕的是,我覺得自己和瘋子沒有兩樣。父親也說過,只有瘋子才會放棄這麼好的教育機會。

 

回到艾斯特中學,就是回到安全、正常的環境,回到被社會認可、對個人前途有益無害的王國。可是,我的內心卻告訴我,那不是適合我的道路。就眼下看來,我的未來非常迷茫,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放棄上學,勢必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壓力,我該怎麼辦呢?我執意離開理想的教育環境,是不是果真精神失常了呢?我感到害怕。

 

就在沮喪的時刻,彷彿神諭一般,我聽到一種聲音,一種來自潛意識深處的聲音: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這聲音給了我莫大的啟示,儘管我的想法和行為,與社會公認的規範不相吻合,甚至使我看上去像個瘋子,但我應該選擇自己的路,於是,我終於安然睡去。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見心理醫生,告訴他我決定不再回艾斯特中學,我願意住進精神病院。就這樣,我縱身一躍,進入了未知的天地,開始了我的獨立人生,自行掌握我的命運。

 

成長的過程極為緩慢,除了大步跳躍以外,還包括進入未知天地的無數次小規模跨越-例如,八歲的孩子第一次獨自騎車到遙遠的郊區商店購物;十七八歲的孩子第一次與異性約會等。如果認為這些經歷算不上冒險,那你顯然是忘記了當初有類似經歷時,心中強烈的緊張感和焦慮感。

 

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孩子,他們初次步入成人世界,除了興奮和激動,想必也不乏遲疑而膽怯。他們不時想回到熟悉、安全的環境中,想做回當初那個凡事依賴別人的幼兒。成年人也會經歷類似的矛盾心理,年齡越大,越難以擺脫久已熟悉的事物。

 

我記得十四歲以後,每天都要經歷不同的變化: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感覺,對於心靈而言,這都是極好的滋養。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可幾,我經歷過各種小跳躍,偶爾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大跳躍。

 

我離開艾斯特中學,無疑是告別傳統模式的價值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模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成長。儘管他們看上去像個成年人,心理上卻仍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性。他們沿襲上一代的價值標準,做任何事都要得到父母的批准,即使父母早已離開人世,他們心理上仍舊難以擺脫依賴的情結。他們從來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

 

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躍,大都出現在青春期時代,但實際上,這種跳躍可以在任何年齡進行。有一位35歲的女士,她有三個孩子。她的丈夫獨斷專行,以自我為中心,生活在這種陰影下,經歷過長時期的痛苦,她終於意識到由於對丈夫和婚姻過於依賴,使她被剝奪了一切人生樂趣。

 

她曾想通過努力,讓婚姻變得正常,但其努力最終化為泡影。她鼓起勇氣,和丈夫辦了離婚手續,忍受著丈夫的指責、鄰居的批評,帶著孩子離開了家門。她冒著風險,走向不可預知的未來-恰恰從這一刻起,她有生第一次成為她自己。

 

還有一位52歲的企業家,他經歷過嚴重的心臟病發作,情緒極為消沉。他回顧追名逐利的一生,覺得那一切毫無意義。他意識到長期以來,他不是為自己而活著。他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取悅他的母親-他的既專制又挑剔的母親。

 

他一生拚命苦幹,只為得到母親的認可,按照母親的標準塑造自己。經過深思熟慮,他第一次抗拒母親的心意,也不顧妻子和兒女的反對,到鄉下開了專營老式傢俱的小店。到了他這樣的年齡和地位,進行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心裡的壓力和痛苦可想而知。

 

可是,他還是表現出超人的勇氣,實現了年輕時的夙願,當然,這也得益於他能接受心理醫生的幫助。接受心理治療,未必就會降低成長的風險,心理治療的價值,在於它能提供恰當的激勵,給予病人足夠的勇氣,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心智的成熟,除了愛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並將自我延伸到新的領域,還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在上面談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這一因素:自尊自愛。原因是:首先,敢於追求獨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愛的體現。

 

我尊重自己,才不願得過且過,去維持在艾斯特中學的可憐狀態。我不想忍受不適合我的成長環境。同樣,家庭主婦珍愛自己,才結束了限制自由、壓抑人性的婚姻。商人懂得關心自己,才不再如過去那樣,凡事只為滿足母親的要求。這樣一來,他才沒有精神崩潰乃至選擇自殺。

 

其次,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願,還需要強烈的安全感。以我本人為例,父母很早就傳達給我這一信息:不管什麼時候,你都是有價值的人。他們告訴我:你是我們所愛的孩子,你是可愛的人。無論你做什麼,無論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只要你努力而且敢於冒險,我們始終都會支持你、愛你。

 

父母的愛,給了我安全感,教我懂得什麼是自尊自愛。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就沒有勇氣自主選擇前途,就會漠視需要,抹煞個性,一味被動地接受他們安排的生活模式。一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願望,敢於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且使心智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

 

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絕非僅僅為了滿足他人的願望。放棄真正的自我,我們就無法進入愛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愛,必然是自由狀態下的自主選擇,而不是亦步亦趨、墨守成規,不是被動而消極地抗拒心靈的呼喚。

 


文章來自網路,內容有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
作者:斯科特.派克
翻譯:張定綺
來源:http://blog.sina.com.cn/chuangyeziliao

線上閱讀: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0822.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NPeace 的頭像
    LoveNPeace

    LoveNPeace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