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能源來自何處?我們在能源利用方面是如何寅吃卯糧?當能源用盡時我們的子孫會發生什麼事?

 

所有的一切都是起源于陽光。

 

陽光將能源灌注於地球,而能源在無盡的生、死、再生迴圈中,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有些陽光被儲存在地底下,猶如龐大的能源儲存戶頭,可讓我們領取使用。由於我們製造了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機器,它們都需要燃料與電力,因此人類的文明發展出一種對地下能源之強烈饑渴。

 

但是,我們的儲蓄正逐漸減少,這可能會導致一段非常艱困的時期。

 

本書第一部分將會呈現現狀的全貌,以作為爾後規劃應變計畫之基礎。其中包括以下主題:

 

◆陽光在人類故事中之歷史

 

◆為什麼表面看起還不錯,然而其實卻是岌岌可危

 

◆樹的重要性—它們在可再生環境中的三個重要角色,以及一些對伐樹後果所做的令人警惕的統計

 

◆世界和氣候的改變所造成之物種的加速滅亡

 

讓我們從頭開始—這在億萬年前賦予這個星球生命的燃料來源:“陽光”。

 

1.我們是由陽光構成的

“太陽,這愛與生命的爐床,灌注燃燒的愛至其喜愛的地球。”—蘭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

 

我們都是由陽光做成的,此言絕無虛假。

 

陽光散射熱量、可見光、紫外光,是地球的生命來源。每種你看見的生物之所以存在,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植物可以捕捉並儲存陽光。

 

所有的動物都是依靠這些植物而活,無論是直接的(草食動物),或間接的(吃草食動物的肉食動物)。哺乳動物、昆蟲、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細菌…所有生物都是這樣。所有在這個星球表面的生物之所以能存在,都要拜植物收集並儲存陽光的能力所賜,惟其如此,他們才能經由吃植物而將陽光能量變成身體的動力。①

 

因此,我們人類食物的供給是否足夠,多由陽光照射到地面的多寡而定,一直到幾百年前才發生變化。而對於地球上非人類的生命形式而言,現在仍然如此—你可以看到在赤道附近浸泡在陽光下的區域,充滿了各種植物與動物,然而在陽光相當缺乏的兩極地區,生物的數量和種類卻少了很多。

 

植物界儲存陽光的方法很直接。我們的大氣中含有上億噸的碳,大部分都是氣體的二氧化碳(CO2),植物吸入這些二氧化碳,並使用陽光的能量來推動其葉內稱為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這種作用會將二氧化碳的兩個氧原子與碳原子分開,產生自由碳(C)和氧分子(O2),然後碳會被植物用來製造碳水化合物,例如纖維素和幾乎所有其他植物體—根、莖、葉、果實、果核—而氧則當成廢氣排出。

 

我遇到很多人都相信植物是由土壤形成的,例如,你可能認為你家屋外的大樹大部分是由它成長之地的土壤所組成。然而這是個很常見的錯誤,其實樹的大部分是由空氣中的一種氣體(二氧化碳)和水(氫和氧)所形成的,樹可以說是固化的空氣和陽光。

 

植物的葉子捕捉陽光並以其能量來吸取空氣中二氧化碳,與水中的氧和氫結合,形成糖和其他複雜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是由碳、氫、氧共同組成的),如構成根、葉和樹幹的纖維素。

 

當木頭燃燒時,陽光能源就會以(火的)光和熱的形式被釋放出來。此時木頭中大部分的碳會進行逆轉光合作用。

 

只有燃燒剩餘的一小堆灰燼是大樹從土壤中得來的礦物質,而其他都是從空氣中得來的氣體:碳、氫和氧。

 

動物,包括人類在內,無法像植物一樣,直接從陽光、水和空氣製造身體組織,所以人口數就受限於可取得的植物食物量(和那些吃植物的動物食物)。正因如此,從人類的出現(大約20萬年前)到大約4萬年前,全世界從未多於500萬居民人民,比現今底特律的人口數還少。

 

我猜想這麼低的全球人口是因為當時的人只吃野生食物。如果陽光僅照在100英畝的野地而生產足夠10人的食物—包括可吃的水果、蔬菜、種子和那些吃植物的動物—則該地區的人口密度將會維持在這程度。對各種動物數量的研究顯示,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沒有足夠食物維持該區域的個體數之情況下,會變成較無生殖力,而且死亡率會升高。這是大自然對所有動植物個體數的控制系統:個體數被限制在當地植物食物可供給的範圍內。

 

同樣的,當時人們的衣服和棲身之所也是由植物與動物的皮做的,這些動植物是因著當時的陽光,那些於他們數年的生命中照射在地球上的陽光而活。換言之,我們用動物皮和樹(那些消耗近幾年陽光的事物)來製造衣服和房子,而所有這些都是由當時的陽光構成的。

 

擷取更多陽光—經由其他動物

大約4萬年前,一件重要的事情發生了:人類發現一種方法可以改變自然的形態,而使人類比其他物種得到更多的陽光/食物。以前我們的食物來源僅限於周遭自然生長的植物與動物,人類食物供給量完全決定于當地森林可提供多少鹿和兔子,或好土壤可生長多少可吃的植物。

 

但是人們發現在那些只能生長灌木叢和野草、無法長成森林的貧瘠土壤上,反芻動物如山羊、綿羊和牛可以吃這些我們無法吃的植物,然後將灌木和野生植物每日捕捉到的陽光轉換成我們可以吃的動物肉體。所以如果可經由放牧和飼養增加反芻動物的數量,我們就可以使用到那些存在于原來對人類無用的植物裏的陽光。

 

這方法提供我們祖先更多有用的能量,包括工作用的動物和作為食物的動物。

 

考古學的證據顯示,放牧和飼養的行為產生於4萬年前,這些行為逐漸盛行各地,因為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在一塊土地上借由動物作媒介而吃到更多近幾年來的陽光。

 

擷取更多陽光—從土地上

大約在同一時期,人類也發現可以用可吃的農作物來取代不能吃的森林。

 

同樣一塊土地,以前只能生產十人份的食物,現在可以用來耕作生產一百人份。這農業的濫觴被稱作農業革命,約於一萬年前開始形成趨勢。

 

因為我們發現並開始使用這兩種方法(畜牧和農業)來更有效地把太陽能源轉換成人類的食物,我們的食物供應增加了。根據自然的基本定律,食物越多,人類就越多,所以人口開始快速成長。

 

從那時起的幾千年當中,我們也發現如何從大地中開採礦石,並從其中提煉出純金屬,以及利用這些金屬製造工具。這些工具,像犁和鐮刀,使我們成為更有生產力的農夫,所以從西元前 8 000年一直到基督出現,人口從 500萬增加到 2.5億,比現在美國的人口略少一點。

 

但我們每年仍然僅使用大約該年的陽光,所以即使消滅了一些競爭食物的物種,我們對地球的負面影響仍極微小。我們尚未使用到儲蓄戶頭來滿足需求。

 

然後,到了中世紀,事情發生了,我們發現一種新的陽光來源(將近4億年前被植物捕捉的陽光):煤,借由取代森林作為熱量的來源以增加農地,煤可用來增加食物的生產。煤和我們的新理論配合得很好:人類可以摧毀食物競爭者,並消耗所有的地球資源來生產人類的食物。

 

古老陽光儲存在地底之時

大約4億年前,有一段時期科學家稱為石炭紀,這個名稱是源於這個時期之初有大量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大氣中。

 

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它像溫室的玻璃一樣,可以維持住太陽照射到地球的熱量,而不讓其逸回太空。石炭紀從4.1億年前至3.4億年前共延續7000萬年,在這期間,地球大氣層充滿二氧化碳以至於當時地球的溫度比今天高出很多。

 

地球約有25%的陸地和75%的海洋,而當時整個地球的陸塊組成一個大陸,地質學家稱之為“泛古陸”。

 

泛古陸的存在早於鳥類與哺乳類,甚至比恐龍還早,當時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只有植物、魚、昆蟲和小型爬行動物。由於空氣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既可以捕捉陽光能源當熱量,又可提供豐富的碳源結植物當原料,因此植物生長得很繁茂。整個泛古陸覆蓋著一層密實的植物墊,矗立雲霄數百英尺高,而地面上厚厚的腐爛和死亡的植物體,在某些地方甚至有幾百英尺或幾千英尺深。這些活著的和死亡的植物墊,在石炭紀的7000萬年中不斷越變越厚。

 

當植物越來越茂盛,它們會從大氣中捕捉越來越多的碳,將其轉換為葉、莖和根的纖維素,而隨著碳以植物體的形式存留在覆蓋泛古陸的植物墊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漸下降。

 

同時,覆蓋地球表面3/4的海洋也是大量植物體的家,雖然大部分的植物只是很簡單的形式,如單胞藻及其他微小的植物體,它們同樣可以捕捉接近海面的太陽能源,用這些能量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為植物體中的碳,等到死亡後再沉澱於海底。

 

大約3億年前,大災難發生了,造成地球史上五次大滅絕中的一次。沒有人知道到底為什麼(可能是與慧星或小行星相撞),但是劇烈的構造運動導致泛古陸分解,並且無法回復地改變了地球環境。地殼多處裂開,火山爆發,而陸塊漂移並擠壓。在那些曾都是泛古陸一部分的陸塊相互撞擊之處,數百萬畝的地球被山和其他土地覆蓋。厚厚的植物墊沉入地下,7 000萬年以來儲存在碳中的陽光能源隨之深鎖地下。

 

5000萬年後,恐龍出現了,並在相當穩定的一段時期稱霸地球,而當時地球上的兩個主要大陸為地質學家所謂的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後來,根據大部分人都接受的科學論點,一顆流星或小行星撞到地球,造成另一次恐龍也無法倖存的大滅絕,致使三疊紀和侏羅紀時期在2.5億年前劃下句點。地球進入另一個地質大變動的時期,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兩塊大陸分裂成更小的陸塊,形成我們今天所謂的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歐洲、澳洲和南極洲。山嶽因各大陸的漂流擠壓而形成,而有些幾百萬年以來在地下幾百英尺的植物體,則沉入地球更深處,在那裏承受著極大的壓力。

 

 

文章內容可能不完整,僅提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古代陽光的最後餘暉-搶救地球資源
作者:ThomHartmann,NealeDonald
譯者:馬鴻文
網頁:http://www.self-learning-college.org/oldsun/index.htm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NPeace 的頭像
    LoveNPeace

    LoveNPeace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