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缺乏故事傳述者的文化終將趨於衰亡。”—美國原住民靈師

 

今日我們所失去最重要的“古老文化與先民的生活奧秘”的其中一項是:“如何進行儀式與典禮?”不過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不能全然精確地說“失去”。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把那些可以提醒我們所有生命的神聖的儀式,轉變成商業消費的嘉年華(這已儼然是一種現代生活信仰)。現今的文化,將神聖從日常生活中去除,並把有神聖涵義的節日變成單純的假日。

 

無怪乎梭羅會寫到,“大部分的人過著平靜而絕望的日子”。大部分的人的確如此。因為很多時候,生命,這個上天所賜予我們的非凡的禮物,這個奇妙的體驗世界的機會,因我們所處的文化而褪去了敬畏與好奇。商業公司所為更甚於此:透過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年收看兩萬多個商品廣告,他們傳遞出“人生的目的就是消費”(更多、更好、更新、更先進、更高級)的資訊。因此可以說,我們不僅讓我們的生活離開了常軌,我們甚至褻讀了它:大多數的人每天把他們的希求、恐懼、夢想都置於消費宗教的祭壇上。“他們希求更好的車,害怕失去工作,並且夢想有更大更豪華的房子。

 

儀式並未消失,只是變了樣

 

不論我們是否留心,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充滿了儀式的。早晨的一杯咖啡、收看晨間新聞、看報紙、開著車去上班、享受午餐時光、觀賞最喜愛的電視節目、晚上上床睡覺。對多數的人,這是我們“無意識”的儀式。我們在過日子時用不著多想,也不曾去思考它們實已佔據我們生活的大部分。它們就是我們的生活。

 

古人或稍早提及的部落人們,他們以日常的儀式來提醒自己,喚起生命中的非凡精神力量。我們還可以在類似飯前禱告這樣的儀式中,發現古老經驗的遺跡,但就連這儀式在現代的社會也已大抵消失。一個阿帕切的長者曾告訴我:“當我們準備舉行某種典禮時,我們會到森林裏尋覓合適的柴枝,我們必須徵詢每一柴枝是否願意成為典禮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聆聽回答並慎重處置,那些回以“不”的,我們就必須放下。不僅尋覓典禮用的柴枝如此:每一天每一時刻的每件行動,都是我們與存在於萬物且透過萬物說話的偉大心靈溝通的機會。”

 

在消費宗教的祭壇上,我們因迷信更多的消費是通往快樂的道路,已失去了很多,兩個星期前,我到東北部某州的一家巴諾(BarnesNOble)書店演講與簽名。我講的內容是有關“注意力缺乏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我第六本書書名),當中提出一些雙親和孩子要如何處理這類問題及其他學習障礙的建議。講完後,我坐在一張小桌前為讀者簽名,一對大約四十出頭的夫妻走過來。先生穿著上班的西裝,太太則穿著昂貴的名牌連衣裙。他們說剛剛才從先生公司客戶的聚會中過來,接著當著我及其他圍在桌邊可能超過十幾對夫妻的面,這位太太說了些讓我心中刺痛的話。

 

“你知道多少人有度假屋、一艘遊艇,一年一度巡航嗎?”她這樣開始。我點頭卻不知她接下來要說什麼。她的聲調含著怨懟,帶著仿佛生命曾遭逢不平境遇的苦痛。“晤,比利就是我們的遊艇,我們的巡航,我們的夏令度假屋。”她接著說。

 

“他有ADD的問題,在一般學校裏不能適應,我們只好送他到寄宿學校,結果在那他竟然翹課而後被員警逮捕。接下來在臨時拘留所又與一個據他說試圖強暴他的警衛打了一架,現在他被判襲警,他只有16歲,已是個少年犯。我們花了3000美元請律師向法院換來一個緩刑,現在他住在一家兒童精神病院。這些花費勝過一艘遊艇和一間夏天的度假屋(即便是含稅),而且這樣的花費,在他18歲可以自主前,我瞧不出有停止的跡象。到時候也許我們已經破產。”

 

她的聲音裏有著明確的怒氣、苦痛,當她的先生點頭表示同意時,我也可以在他的眼中看到相同的情緒。他們認為,他們的孩子掠奪了社會可望提供他們的享受。這孩子偷走了他們通往快樂的機會,他奪走了他們多年奮鬥所欲達成的生活目標。

 

在他們的心中,生活裏最神聖最有意義的儀式就是去住在度假屋,駕船於湖上,或年度的巡航。我只能看著他們說:“我希望你們的孩子能安然度過,精神病病院對孩子而言是個痛苦的地方。”

 

“喚,他會撐過去的,”爸爸說。“他還有一輩子可以過,我們就不知撐不撐得過?”

 

我環顧四周,發現這些等著簽名的十幾對為人父母者,有近半數點頭同意這對夫妻的見解。他們也一樣擔心,擔心孩子的“障礙”將奪去消費宗教所宣揚的,他們終有一日會得到的快樂生活。

 

四天前,我在德國與我的良師益友米勒一起,我們沿著他最愛的林中小徑(他管它叫“先知之路”)散步,他指著一棵長在山邊的樹,那樹的根順著、包裹著裸露的岩壁,粗糙的棕色根條盤踞在深灰的花崗岩上。“看!那些根找到了他們的路。’他說,“這就是生命,充滿智慧、靈動。’”

 

他以手觸摸樹身,說:“謝謝你展現於此的生命力,因為你,我的生命豐富了。”

 

我也觸碰了樹,在心底默禱。

 

再往前走幾英尺,他駐足指向覆蓋滿山遍谷初冬的樹葉,此刻我們腳下數百英尺寬的施泰納赫河正泊泊躍動流去,空氣中聞得到雪的氣息,冷冽騷動我的鼻頭。“看看這些,湯瑪斯!”他說:“你可以聽到河的流聲,感受空氣的清冷。”淚水湧現在他眼眶,在84歲—他常說行將就木的年紀。“‘生命是如此的稀奇、珍貴。”他說:“想想所有曾活過的而今日不在了的人,他們會願意付出什麼代價來站在這裏,呼吸這空氣?生命真是神的恩賜。”

 

對於像米勒及其他活在古老文化的人而言,生命中每一天的儀式都充滿神聖的啟示。在每一時刻,我們可以得到年輕文化消費/商業宗教承諾千百次,卻始終無法真正給予我們快樂與生命的意義。

 

有含意的儀式

 

在每日的儀式(平常的儀式)之外,我們也有一些有意識的、有含意的儀式。包括:結婚、上教堂,及其他人生重要的。大事、慶典。

 

幾乎所有人類的社會裏都有這般的儀式,這些個典禮標記了人生的里程碑。到了現代社會,這些儀式大部分已落失,有的則被轉換成為商業祭司操縱的“消費的嘉年華”,比如像婚禮顧問公司、百貨公司的耶誕節禮物區和陪你照相的聖延老人。

 

這對於我們的孩子特別具破壞性—人生大事的典禮從一季接一季而後長大成人,隔著歷史的長流向遠古呼應這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高中畢業典禮和入伍儀式是僅存的,對大多數的孩子,甚至這些也越來越沒什麼大不了。那些在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成長的孩子還有成年禮的儀式,這已是絕無僅有。在勇往直前追求“更好生活”的潮流下,有越來越多的雙薪家庭將文化儀式置於腦後。

 

然而,我們的孩子需要標記生命章節的儀式:根據美國健康統計中心的資料,1519歲的孩童自殺,從1970年到1990年變為兩倍。自殺與兇殺占美國青少年死亡的13

 

儀式,在很多時候是很重要的類似接膠水的成分,它把文化、社會、家庭,還有人際關係給湊緊起來。在現代社會,我們見證了儀式的快速崩解,把非常的轉成平常的。一些機構的領導者似乎因有儀式的存在而感到不適,所以迫不及待地要加以“破除”;其他的人則似乎只關心是否能快點回家看喜愛的電視節目。一個朋友在看完本章的初稿後EMail給我,他說:

 

我想這不是意料之外的事,今晚我也正思及儀式(即便是非宗教的)這回事給人感覺已大不相同。今晚小女正式在她學校的一個重要的組織就職。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主席在此時,通常會談論有關這些被表揚的孩子們所體現的價值,這位主席則用了開頭1/4的時間,以青少年已不如從前的內容搞笑。我知道這種儀式不是你所談的那種(宗教和文化),但我想它們有些共通之處—對於何為重要的認知已在衰退中。

 

在我的書-先知之路中,我將曾親睹的一個阿帕切女孩的成年禮—從少女過渡到成年女性,詳述下來。這一儀式已傳承數千年,並明確轉化了這個女孩。類似的儀式也存在於我所研究過的古老文化社會中。

 

我曾經參與四大洲原住民的儀式、典禮,每一個儀式對個人與文化都意義深遠。美國原住民最常見的儀式就是談話圈(talkingcircle),儀式中大家圍成圈,把一件聖物(可以是柴枝、老鷹的羽毛,或其他東西)從一人傳遞給另一人。只有拿到聖物的人可以說話,在大部分的美國原住民部落,為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圈子裏的其他成員皆避免與他有眼光的接觸,這更有助於專注聆聽。聖物依次傳遞,除非輪到自己,否則沒有人會打斷或回應他人的話語。

 

如有人強烈同意說話者,他們可以輕聲咕噥或在喉嚨裏發出表同感的聲音,但這已是最上限。當輪到某個人講話時,開始總是感謝:感謝造物主,感謝給予他們生命的父母,感謝圈子裏共同聆聽分享的大家。然後才開始說他們心中的話。這是一個特別的與人相連的經驗,從其中可以學習耐心與尊重。

 

古代人瞭解儀式之重要性,用以充實他們的生活。除了可以對危險的事作預測,也可以不斷提醒他們世界處處存在的神性。

 

德布龍卡特,本書的編輯之一,在聖公會課程中聽到:“聖禮是內在的、心靈的恩賜之外在的、可見的標示。儀式並不僅只為表現:它們可以內化經驗。他說,儀式與典禮是分享的經驗,我們可與先人及後人激蕩共鳴的經驗。我想無怪乎當一個暴虐政權想鎮壓一個文化時,他們會去除它的儀典…而一旦這些儀典仍能秘密進行,則當暴虐政權一去,這文化就能重現。”

 

重建儀式

 

你可以將儀式與典禮重新帶回你的生活,你將發現你的生活品質有立即的改善。它們可以與時變化,它們可以是你自己全新的創造,它們也可以借取於古人。

 

例如,大部分的日子,在晨間妻子和我會坐下沉思幾分鐘。我們常常步行到位於住家附近森林中由米勒所建的祭壇,在那兒禱告。我們在餐前感謝上蒼,在週五晚飲紅酒時有特別禱詞,提醒我們耶穌基督的血和為我們的犧牲。我們進行一個米勒教我們的週五夜安息日儀式,週六我們盡可能休假,用來放鬆、讀書、討論.和在家附近樹林作長距離的步行。我們在醒來後起床給彼此特殊地關注約15分鐘,我們擁抱,談論新的一天,重申對彼此的愛。以上種種儀式,皆是我們有心去創造地,通過這些,我們看到神聖地存在。

 

我們和朋友嘗試諸如談話圈之類地儀式,我們也正考慮”邀人到我們家,進行每週一次的冥想期(如果我的旅遊行程能少些),幾年前我們在密歇根和新罕布夏時,也曾建立些與園藝及藥草採集有關地宗教儀式。

 

你也可以建立起屬於目己的儀式與典禮。經過數周地辛苦,這些儀式會越來越容易而成為生活習慣,從中得到的提醒則曆久彌新。可以設立一個使這些儀式易於記憶並執行,且能更富意義的結構或組織。我們在新英格蘭賽勒姆兒童村的第一年,祖父歐文會在早晨9點和下午3點敲鐘兩次,想要加入的人,就聚集在我辦公室進行15分鐘的默禱和冥想,最後我們手牽著手一起禱告。那些有明確目標的社區,如醫治、拯救地球等,會找到許多將儀式輕易、自然地融入生活的方法。

 

在這些儀式中,在飯前的謝恩或每日森林的漫步裏,或甚至經由在郊區街上注意四周的花、草、樹,你便與你的遠祖重拾連結。如此,你就把他們的智慧、永續的生活方式、世界觀…等等,帶進現在和未來與人分享。經此,我們便能找到轉化年輕文化的最大契機。

 

注釋:

美國公路上最常見的汽車保險杆貼紙標語:“死時有最多玩具的人獲勝”,是這種消費信仰動人的陳述;請注意它提及死亡的字眼,更清楚地界定其為一種宗教的範疇。

 

 

文章內容可能不完整,僅提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古代陽光的最後餘暉-搶救地球資源
作者:ThomHartmann,NealeDonald
譯者:馬鴻文
網頁:http://www.self-learning-college.org/oldsun/index.htm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