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名女性被殘暴地強姦後,新德里街頭爆發了抗議  

最近,我結束了在印度的四年駐站期,回到了美國,經常有人問我關於印度的各種事。當然他們也不會放過去年12月那樁殘暴的強姦殺人案。一名23歲的學生在新德里遇害身亡在印度各地引發了大規模抗議,世界各地都對此進行了廣泛報道。人們問,既然性暴力在當地如此普遍且平常(這很不幸),為什麼這起強姦案還會引起如此強烈的憤怒之情呢?

 

該襲擊事件之殘暴,以及這位年輕女性令人鼓舞的故事—她是自己貧窮家族中第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並希望從事醫療工作—使這起案件格外牽動人心。但是,這種罪行及公眾對它的關注不應該被視為特例。實際上,在過去20年,人們對於印度婦女時常忍辱受虐的憤怒已在逐漸累積。去年12月的強姦案之所以會引起公眾強烈的憤怒,可能是因為它集中代表了上億婦女的怨恨情緒。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印度高等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of India)的負責人德韋什·卡普爾(Devesh Kapur)稱,性別暴力成為最重要的公共事件部分是因為其他引起分歧的重大社會問題,即宗教和種姓,對印度團結所造成的影響減少了。雖然印度不同群體之間尚未達到完全和諧的狀態,但是,特別是過去10年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或者不同種姓成員之間的暴力衝突的確有所減少。

 

“在20年里,或者至少是15年里,印度一直對兩大矛盾—宗教和種姓—尤為關注,至少喜歡談論政事的階層是這樣的,”他說。“另一個矛盾,即性別問題,則被忽視了。”

 

這種群體衝突已有所減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多虧了過去20年經濟的較快增長。因為這種情況,公眾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了通常潛藏於表面之下並超越宗教和種姓界線的問題上,其中就包括對女性施暴的問題。這種關注也在部分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女性在教育和健康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進步:2011年婦女識字率從10年前的54%提高到了66%,而2009年的產婦死亡率與1998年相比則降低了將近一半。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印度正在變化的人口結構: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25歲及以下。這個年齡段的人似乎更具有社會意識,也更加崇尚自由,正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例如,新德里強姦案發生後,很多抗議活動都是大學生組織的。

 

年輕人和愈加活躍的媒體迫使政界人士對新德里的強姦案作出回應,他們迅速地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了審判,並成立了一個由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領導的委員會。該委員會就婦女遭受暴力侵害的情況發表了一份全面而尖銳的報告,印度議會上周通過了一項法律,其中採納了該委員會的部分建議。新法律並不完善。例如,它不允許已婚女性對自己的丈夫提起強姦訴訟。但是該法的確有所突破,因為它首次把“跟蹤騷擾”這一嚴重問題定義為犯罪。

 

眾所周知,印度在執法方面一向不甚嚴格,這項法規很有可能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因為執行它的將會是腐敗且未經過良好訓練的警察。但是,它能獲通過這一事實本身就是一個小小的進步。

 

另一種新趨勢也讓一些人看到了希望:現在有越來越多遭受強姦的女性開始報案。專家表示,這說明女性現在更願意談論受害經歷,也能更順利讓警方立案,他們其實非常不願意這麼做。

 

從2001年到2011年,雖然謀殺和暴亂等暴力犯罪減少了,但是每10萬人中強姦案的報案數卻增加了28%。對於一個有12億人口的國家來說,強姦案件的絕對數字仍顯得微不足道:2011年,政府記錄在案的強姦案只有24206起,也就是每10萬人中有兩起。而美國官方同年記錄的強姦案則為每10萬人26.8起(不包括法定強姦案)。

 

“因為女性感到自己更有權力,也更願意站出來,而不是默默地承受痛苦,所以報案的數量出現了增加,從這方面來看,報案數量增加是好事,而不是壞事,”現居孟買的作家、專欄作者魯帕·蘇布拉馬尼亞(Rupa Subramanya)最近寫道。她與經濟學家維韋克·德赫賈(Vivek Dehejia)在他們的新書《印度迷局:讀懂現代印度》(Indianomix: Making Sense of Modern India)中強調了強姦案報案數量的增加。

 

當社會規範和習俗發生變化的時候,就會帶來真正的改變。與大多數中國和越南家庭一樣,大多數印度家庭仍然奉行父權制,非常重男輕女,也常常因為這種傾向會墮掉女胎。這種由來已久的現象使印度很多地方的年輕男性多於女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輪姦案的發生。

 

然而,關於女性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的傳統觀念也在發生改變。新德里強姦案發生當晚,受害學生的父母知道她要與一名男性朋友去看電影,這個事實也讓人感到驚訝。大約15年前,多數未婚情侶都不敢單獨出現在公共場合,更不用說告訴父母了。

 

印度女性現在並不像過去那樣邊緣化,人們對這種無謂殺害的反應也帶來了希望:更大的改變即將到來。
 

維卡斯·巴傑賈 2013年03月30日
翻譯:陳柳
http://cn.nytimes.com/article/opinion/2013/03/30/c30bajaj/zh-hk/

 

 

 

提醒:內容提供參考,請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困擾、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世界正在往好的方向轉變~感謝一切~歡迎轉載~ 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