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黃帝內經—靈樞—天年篇》
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不要嬌生慣養,這樣帶大的孩子身體不會出毛病。換句話說,就是別嬌生慣養。別讓孩子吃得太多,穿得太暖,適當地凍著點、餓著點,對孩子是有好處的。“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是宋代兒科名家錢乙所言,其稍後的元代著名兒科醫家曾世榮在《活幼心書》裡加了一句很多不為人知的一句話:“忍一分飢,勝服調脾之劑;耐一分寒,不需發表之功。”
中醫的兒科理論認為,小兒天生三臟不足、兩臟有餘,也就是脾常不足、腎常虛、肺常不足,心、肝兩臟有餘。過去的老前輩講,小兒病就是“二太病”。即太陰脾的消化病和太陰肺的風寒症。小兒“三分飢”原則是要使小兒吃到七分飽留有三分餘地。嬰幼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消化吸收功能還不健全。
保持七分飽,臟腑就不容易損傷,不易患肚子脹、肚子疼、腹瀉等腸胃病,自然用不著服什麼調理脾胃的藥物;小兒元陽充足天性好動,如果衣服過暖,容易出汗受涼,導致傷風感冒。“三分寒”的本義並不是讓小兒去受凍,而是讓小兒處於七分暖的環境中,也就不易患咳嗽、哮喘、發燒等肺部病,因而用不著服什麼解表發汗的藥物。
家裡養過寵物的朋友,可以觀察到這麼一個現象,小動物吃飽了以後,多一口它都不吃,如果你再給它,它拿爪子蓋上,好像它在說:“別動,這東西是我的,雖然我現在不餓,但我可以把它藏起來明天吃!”這是動物的一種先天本能,吃飽後多一口也不吃。對於小孩來說,他不想吃也是一種先天表現。孩子不想吃飯時,父母不要追著餵飯,等他喊餓的時候,再餵他吃。
早在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一書中也告誡我們:“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凡小兒不易太飽,飽則嘔吐。”所以,有節制的飲食,適時的衣著,才能更好地促進小兒健康成長發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讓天下的父母都成為孩子的健康守護神,讓寶寶快樂茁壯成長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bc7060101esng.html
友善提醒:閱讀文章時請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或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個活在永久和平、自由、繁榮與實現真善美之新世界的可能。感謝所有光愛存有們的付出,感謝一切美好的發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