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斷地逃避自我。由於藝術提供了一種使人尊敬而又簡易的逃避方法,所以它在許多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渴求忘我的慾望使得有些人走向藝術,另一些人則沉溺於酒精中,還有一些人則遵循神秘而異想天開的宗教教條。

 

一旦我們意識中或無意識中利用某種事物以逃避我們自己,我們便會沉迷於其中。我們依賴一個人,一首詩或任何其他事物,借此以消除煩惱和憂慮。雖然這種依賴能暫時使人有充實之感,卻在我們的生活中製造了更進一步的衝突與矛盾。

 

在衝突之處,創造的狀態便無法存在。因此,正確的教育應該幫助個人面對他的問題,而非崇尚那些逃避的方法。它應該幫助個人去瞭解衝突,剷除衝突,因為惟有如此,創造的狀態才能出現。

 

脫離了生活的藝術,並沒有多大的意義。當藝術與我們每日的生活分離,當我們的本能生活(instinctuallife)和我們在畫布上、大理石上或文字上的努力之間有了鴻溝,藝術就成了我們想要逃避現實的那種膚淺慾望的表現。要跨過這條鴻溝是有困難的,尤其是那些有天分而且技藝老練的人。然而,惟有跨過這條鴻溝,我們的生活才會完整,藝術才能完整地表現我們。

 

心靈有製造迷惘的能力。如果我們不瞭解心靈的存在方式,則所謂尋求靈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靈感的來臨,是當我們對它開放胸懷之時,而非當我們向它媚求之時。藉著任何的刺激而嘗試去獲取靈感,足以導致形形色色的迷惘。

 

除非一個人覺悟出生活的意義,否則他的能力或天賦便會用來強調自我及其慾望,如此便促使一個人孤立,以自我為中心。他感到自己是個超越的存在體,一個優越的人,這一切都滋生了種種弊害,引起無盡的爭鬥和痛苦。自我是由許多實體(entities)集合而成,每一個實體都和其他實體相抗衡。自我是種種互相衝突的慾望戰爭,「屬於我的」和「不屬於我的」之間的不斷掙扎之處。一旦我們強調了自我,強調了「我」和「屬於我的」,則在我們內心和世界上將會有日益增加的衝突。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超越了自我的虛榮以及自我的野心。具有優越的表現能力,然而卻陷於名利之中,就會造成一個充滿矛盾和爭執的生活。讚頌和阿諛一旦受到重視,便會鼓舞自我,毀滅了感受性,而對任何成功加以崇拜,顯然都危害了智慧。

 

促成孤立的任何脾性或才能,任何形式的自我認同,不論它如何使人刺激興奮,都扭曲了敏感性的表現而帶來了不敏感。當天賦成為私人的東西,當重點放在「我」和「屬於我的」之上—「我」作畫,「我」寫作,「我」發明—則敏感性便麻木遲鈍了。惟有當我們在與他人、與事物、與大自然的關係中,覺察到我們自己的思維與情感的每一個活動時,心靈才是開放的,柔韌的,不受自我保護的需求和追逐所束縛。惟有此時,才能不被自我所阻礙,對醜的事物與美的事物才能有敏銳的感覺。

 

對於美和醜的感覺並非來自迷戀之情,而是來自愛,是當自我所製造出來的衝突不存在時。當我們內心貧乏,我們便沉溺於各種外表形式的賣弄,沉溺於金錢、權力和財物之中。當內心空虛時,我們便聚斂物質。如果我們有錢,我們便購置了自認為美的東西,充塞於我們的四周。由於我們對這些東西過於重視,因此發生於世界上的許多不幸與毀滅,我們都難辭其咎。

 

貪取之心並非是對美的喜愛,它是起於渴求安全的慾望,而置身於安全之處即無法敏感,渴求安全的慾望製造了恐懼。貪取之心觸發了一種孤立的過程,在我們四周築起抵擋的圍牆,而這些圍牆阻礙了對一切事物的敏感。一件東西不論如何美麗,它不久便失去對我們的吸引力—我們見慣了它,於是一件原來充滿喜悅的事物變得空洞沉悶了。美仍在那兒,並未消失,然而我們不再對它開放胸懷了,它被我們每日單調的生活所吞滅了。

 

由於我們內心枯萎,忘了何謂仁慈體諒,忘了如何觀看星辰、樹木、水中倒影,因此我們需要藉著圖畫、珠寶、書本以及無窮盡的娛樂以獲得刺激。我們不斷地尋求新的刺激,新的戰慄情緒,我們渴求日益繁多的感官刺激。這項渴求與它所獲得的滿足,造成心智和情感的厭倦與無聊。只要我們尋求的是感官刺激,被我們稱之為美或醜的事物便只有極膚淺的意義。惟有當我們能夠重新面對一切事物,才會有恆久的喜悅—然而一旦我們被自己的慾望所束縛時,那便不可能了。渴求感官刺激與滿足,阻礙了對恆久常新事物的體驗。感官刺激能以買賣購得,但是,對於美的愛卻是不可能的。

 

當我們覺察到內心的空虛,卻不逃避它而躲入任何的感官刺激時;當我們完全開放胸懷,高度地敏感時,才有創造。惟有此時,我們才會遇見創造性的喜悅。培養外在的事物而不瞭解內在的事物,必然會產生一些使人走向毀滅和悲哀的價值。

 

學習一項技術可以使我們獲得一項工作,卻不能使我們有創造力。然而,如果有喜悅,有創造的火焰,它則會發現出一種表現的方式。一個人不需要去學習表現的方法。當一個人真正想要寫一首詩,他便把它寫下來,如果他有技巧,那更好;然而,如果一個人沒有話說,則又何必強調那僅用來表達的工具呢?當我們心中有了愛,我們就不必尋求如何組合字句。

 

大藝術家和大文豪,他們可能是有創造力的人,然而我們卻不是,我們只是觀眾而已。我們閱讀無數的書籍,傾聽優美的音樂,觀賞藝術作品,然而我們從不曾直接體驗那崇高的事物;我們的經驗永遠需要借助於一首詩、一幅畫、一位聖人的品格。要唱歌,則在我們心中必須要有歌可唱,然而,由於遺失了歌,我們便追求著歌者。沒有作為媒介的人,我們便感到無所適從。可是,我們「必須」無所適從,而後才能有所發現。發現是創造力的開始,如果沒有創造力,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會有安寧和快樂。

 

我們以為,如果學得一種方法、一種技術、一種格調,我們將能富有創造力而快樂地生活。然而,惟有當內心充實,才會有創造性的快樂,這是無法藉著任何方法獲得的。自我的改進—這是尋求「我」以及「屬於我的」安全的另一種方式—並非是創造性的,它也不是對於美的愛。惟有對於心靈的存在方式,以及它為自身所設的種種障礙加以時時地警覺,創造力才能出現。

 

雖然自由創造與自我認識並肩而行,可是,自我認識並非是一種天賦。一個人可能有創造力而沒有任何特殊的才能。創造力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在此狀態中,自我的衝突及其悲哀不復存在,而心靈不陷於對慾望的渴求和追逐之中。

 

有創造力,並非只是寫寫詩、塑雕像或生孩子,而是處於一種真理得以存在的狀態中。當思維完全靜止,真理便出現了。惟有當自我不復存在,當心終止了它的活動,也就是說,當心不再受它的自身追逐所束縛,此時思維才會靜止。當心完全靜止,而非被迫或被訓練而沉寂,當心因自我停止活動而寂靜,則創造便出現了。

 

對美的愛可以表現在一首歌、一個微笑中,或表現在沉默之中,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不愛沉默。我們沒有時間去觀看飛鳥或行雲,因為我們忙於種種追逐與歡樂。當美不存在於我們的心中,我們如何能幫助孩子警覺、敏感?我們盡力對美的事物敏感,卻同時迴避醜的事物,然而對醜的事物的迴避卻不敏感。如果我們想在年輕人的心中培育敏感力,我們自己就必須對美與醜的事物要敏感,而且利用每個機會促使他們觀賞人所創造出來的美,以及大自然中的美,由此喚醒他們心中的喜悅之情。

 

 

 

 

文章來自網路,內容有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一生的學習
轉自:http://www.zhlzw.com/lzsj/xll/162120.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NPeace 的頭像
    LoveNPeace

    LoveNPeace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