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敲經活絡」,首先我們要瞭解經絡。中國傳統中醫認為人體有十二個經絡,配合五臟六腑,就是「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膽經、小腸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三焦經」,另有一個叫作「心包經」。屬於臟器的經絡為陰經、屬於腑的經絡為陽經。


經絡學說在中醫的診斷及治療裡擁有重要的地位,認為它可以決定生死、治療百病。經絡不通則生病,經絡通則病癒。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透過「敲打」的方法,疏通我們身體的經絡。


敲打經絡是有方法的,敲對了才有效果,而且根據身體不同的症狀要敲打不同的經絡。以下分別說明:


敲肝經:肝經有病,可能會出現:腰痛得不能伸、面色晦暗、咽乾、胸部感覺被東西堵住、腹瀉、嘔吐、疝氣或腹部兩側疼痛。若是平時較愛生氣,屬於肝氣鬱結體質者,就要每天敲肝經。肝經就在大小腿的內側,敲打力道不用太大,稍微感覺痛就行了。一開始肝經瘀滯比較嚴重時,敲上去可能沒感覺,但連敲三天以後就會感到酸痛難忍,再敲一段時間就會有比較舒服的酸脹感。


敲胃經:若是經常出現像發高燒、咽喉腫痛、牙齒痛、流鼻血、精神容易受驚狂躁、吃多且易餓、胃脹、腹脹等症狀,那表示可能是胃經出現問題。胃經在腿的內側,肝經比它更後面一點,因為拳頭敲打的範圍比較大,所以有時候會兩條經同時敲打到,一舉兩得。因為胃經的湧泉穴就在足底,每天可泡腳十分鐘,逐漸地你會發現自己臉色紅潤,身體的精力也旺盛了。


敲肺經:肺功能失去平衡時,除了會出現咳嗽、氣喘、胸悶等呼吸方面的疾病外,還可能會有皮膚發紅、怕熱、易過敏、皮膚暗黑無光澤等症狀;在情緒上則會有悲觀、自卑、易哭泣、心理負擔過重等情況。肺經在手臂的陰面靠外一點,輕點敲,敲到皮膚微微發紅就行。


敲心經:《黃帝內經》說,心經異常之人身體會出現心胸煩悶疼痛、口渴、眼睛發黃、手臂陰面靠小指側那條線疼痛或麻木、手心熱等症狀。心經在手臂的陰面靠內側一點,敲心經的時候,可能出現麻感、點擊感,這都是正常現象。調整之後很快就能見效,短時間內臉色可由黃轉為紅潤,恢復一切正氣。


敲脾經:簡單從五官來看,若是舌根發僵、飯後即吐、不自主地流口水,這些病徵該由脾經著手。女性如果月經不規則、面色容易暗沉、經期拖得長,容易貧血、面色蒼白或萎黃等,也都可以敲足太陰脾經。脾經在腿的內側,在肝經與腎經的中間,尤其在腳內踝骨頭上四個手指處,有一個穴位叫三陰交,是婦科病的要穴。敲脾經敲到三陰交時,就會強烈地感到酸脹。等到月經順了,氣血充足,自然就會有好氣色。
 

經絡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若能充分掌握其中的奧妙,便可用以保養青春、治療百病。上一篇文章我們已經介紹了五條經絡敲打的方式,這一篇我們將再介紹其他六條。記住,配合十二經脈氣血流注全身的時辰敲打經絡,養生效果會更好。


敲膽經:口苦、心脅痛不能轉身、腳面外側發熱、腋窩痛、出和打寒顫、外踝前及各關節都痛、足小趾、次趾不能活動等,都是膽經出現問題的表徵。而且膽經不通的時候,臉就像蒙了一層薄薄的灰土,怎麼也洗不乾淨,身體皮膚沒有脂潤光澤。肝經和膽經都是五行屬木的,樹木都喜歡自由自在地向外生長,不喜歡被壓抑,因此當人心情抑鬱的時候,膽經就會瘀阻。膽經在腿部的外側,敲膽經時要均勻有力地慢慢敲,每天來回敲十來分鐘即可。


心包經:心悸、暈車、走路時呼吸不順暢、低血壓、晨間臉部浮腫、手部腫脹、手腳無力、心跳過速等可能都是心包積液過多的因素,雖然心包積液過多不算是很嚴重的疾病,但是它卻會使心臟的效能受到影響,進而使其他臟腑的效能大幅度下降。改善心包積液過多需要在膀胱經的崑崙穴、任脈的膻中穴和兩手的心包經上按摩;心包經在手臂內側的中心線上,按摩從中衝穴開始,依序為勞宮、大陵、內關、間使、卻門、曲澤、天泉、天池等九個穴位。


三焦經:三焦經的終止點叫「絲竹空」,正好在我們臉上長魚尾紋的地方,所以刺激三焦經可以防止這部位長斑和減少魚尾紋。這條經繞著耳朵轉了大半圈,所以像耳聾、耳鳴、耳痛都可通過刺激本經穴位得到緩解。這條經從脖子側後方下行至肩膀小腸經的前面,所以和小腸經合治肩膀痛;還能治療頸部淋巴結炎、甲狀腺腫大等發生在頸部的疾病。由於順肩膀而下行到臂後側,因此又可治療肩周炎,再下行通過肘臂、腕,那麼網球肘、腱鞘炎也都是三焦經的適應症。


膀胱經:膀胱經為排毒總通路,無時不在傳輸邪毒,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進行,最後也要並歸膀胱經。所以欲驅體內之毒,膀胱經必須暢通無阻。疏通這條經絡對感冒、失眠等有很好的療效,不過膀胱經大部在背後,可能較難自行調理。


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跟面部、下齒、鼻子等關係密切,所以氣血有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火」時,會有眼乾、流涕或鼻出血、牙齦或咽喉腫痛等一系列症狀。大腸經起於食指的尖部,循行於大拇指及食指之間,沿著前臂側部及上臂外側前緣,直走至肩部上方,在此,經脈分為兩條支脈,其一進入體內及肺,經過橫膈膜,與大腸相接;另一支脈在體外經頸及面頰,進入下齒及牙床部位,並繞過上唇,交過另一端及鼻側。


小腸經:臨床上經常用瀉小腸來去心火,比如口舌生瘡、舌尖紅痛等都是此經的適應症。小腸經的循行和大腸經較相似,只是位置上要比大腸經靠後,它從小指外側向上走,沿著胳膊外側的後緣,到肩關節以後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後向前沿著脖子向上走,到顴骨,最後到耳朵。

 

 

參考資料
http://www.epochtimes.com/b5/7/4/10/n1674031.htm
http://www.39.net.cn/dermatology/1/5/49277.html
http://cht.naturalnews.com/chtbuzz_buzz001655.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世界正在往好的方向轉變~感謝一切~歡迎轉載~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NPeace 的頭像
    LoveNPeace

    LoveNPeace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