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個穴道幫助腸胃消化、消脹氣
 

消化不良可以按壓

 

【足三里穴】

位置 : 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按壓 : 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複10次

功效 : 治消化不良、胃炎、腹,可促進胃酸分泌還能止疼

 

【內關穴】

位置:手腕橫格紋以上約2寸處

按壓:用另一隻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壓20-30次,並且按摩1分鐘

功效:寬胸利膈、打開消化道

胃脹氣可以按壓

 

【中脘穴】

取穴:肚臍正上方4指幅處

按壓:以食指按壓約2~3分鐘

功效:調節消化道機能、消除胃凸和胃脹氣、幫助排便、和胃、寬中、消食

 

【水分穴】

取穴:肚臍正上方1指幅處

按壓:以食指按壓約2~3分鐘

功效:緩解胃痛、清理小腸、分清別濁、利水、消漲

 

【關元穴】

取穴:肚臍正下方4指幅處

按壓:以拇指按壓約2~3分鐘

功效:促進腸道蠕動、改善小腸機能,加速腹部脂肪的代謝,還可以緩解經痛、緩和體溫、益腎氣,利下焦

 



8穴道提升代謝瘦小腹

 

【中脘穴】

功效:提升代謝,改善胃的運作

位置:位於肚臍與劍突(胸骨尾端)連線的中間點

 

【水分穴】

功效:有助於消水腫、促進新陳代謝,可避免食用冰飲造成氣血循環不佳和肥胖問題

位置:在肚臍以上約1指寬處

 

【大橫穴】

功效:調理腸胃蠕動、保健大腸

位置:天樞外側三指寬處

 

【帶脈穴】

功效:幫助全身新陳代謝、調帶脈、助瘦身、利腰腹

位置: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章門)直下一寸八分,與肚臍相平處

 

【天樞穴】(左右各1個穴道)

功效:助於促進脂肪代謝,尤以避免腹部脂肪囤積最有效,此穴亦有增加腸胃蠕動、避免便祕的效果

位置:肚臍兩側約3指寬

 

【氣海穴】

功效:幫助脂肪燃燒,可順通氣血循環,還可以改善經期不順、生理痛、白帶分泌異常、浮腫等問題

位置:肚臍下2指寬處

 

【大巨穴】(左右個1個穴道)

功效:消除腹部脹滿、減少便秘助排便、排出體內多餘水分

位置:肚臍下3指寬,再往左/右各3指

 

【關元穴】

功效:消除水腫,緩解經痛、益腎氣

位置:肚臍下4指寬。

按摩方式:用拇指按壓3秒後停下,重複10次。也可用原子筆圓滑尾端幫忙

 

小提醒:穴位按摩時,一定要注意力道的拿捏,避免太過用力,造成身體傷害。一般來說,穴位按摩的施力方式,最好是以指腹出力的方式去按壓,約按至感覺微微痠痛即可。

 



六穴位提昇代謝、調養體質

 

遇到節慶大家難免會吃的比較豐盛,但滿足了口腹之慾之後,也可能讓人胖了一圈。腹部脂肪是身體最先累積的多餘脂肪,想要避免肥胖,除了往後的幾天飲食要清淡一點之外,其實穴道也能夠助你一臂之力,幫助代謝消脂喔!中醫認為透過按摩與針灸、刺激穴道經脈,可以暢通體內氣血循環、活絡內臟機能。因此只要活用按摩穴道的原理,按摩這些特定穴位,就可以促進體內代謝,同時治療便秘、調養體質。

 

【中脘穴】
功效:提升代謝,改善胃的運作。
位置:位於肚臍與劍突(胸骨尾端)連線的中間點。

 

【水分穴】
功效:消腫排毒,調節體內水分的巡行。
位置:在肚臍以上約1指寬處。

 

【天樞穴】(左右各1個穴道)
功效:緩解便秘,改善腹部機能。
位置:肚臍兩側約3指寬。

 

【氣海穴】
功效:幫助脂肪燃燒,可順通氣血循環。
位置:肚臍下2指寬處。

 

【大巨穴】(左右個1個穴道)
功效:緩解便秘,消除腹脹、排出體內多餘水分。
位置:肚臍下3指寬,再往左/右各3指

 

【關元穴】
功效:消除水腫,滋養元氣並紓解亂經與婦科病。
位置:肚臍下4指寬。

按摩方式:用拇指按壓3秒後停下,重複10次。也可用原子筆圓滑尾端幫忙。

 



 

 

按摩4穴道,顧胃養胃治胃病

 

胃部疾病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毛病之一,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不良,經常會導致腸胃消化不良,產生腹脹、腹痛等症狀。雖然吃藥可以舒緩這些不適,但想要徹底改善「胃」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從生活習慣去改善。除此之外,按摩穴道也是個顧胃養生的好方法喔!經常按摩以下這些穴道,就能有效舒緩胃不適、促進消化。

 

可以按壓或熱敷這些穴道,就達到緩解胃部不適症狀、顧胃癢胃的效果喔!按摩的方法,可以使用大拇指、食指或中指等好施力的手指,用指腹壓3-5秒,休息2-3秒,再壓3-5秒,重複3-5次。

 

【內關穴】
位置:手腕橫紋中點往上3橫指寬,在兩筋之間。

 

【陷谷穴】
位置:位於足背,第2、3蹠骨結合前方凹陷處。

 

【中脘穴】
位置:肚臍上方約4橫指寬處。

 

【足三里穴】
位置:於外膝眼下約4橫指距離。

 


 

四個改善臟腑機能的穴位

 

根據臨床統計資料示,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脾與胃是相互聯繫的,食物透過胃吸收消化,再透過脾運輸到每個需要的地方。因此,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與脾胃經脈息息相關。因此,從中醫的觀點,可以常按4個穴道提升胃部健康。

 

人體的穴道多半位在人體經絡上,適當的刺激可以增加對應組織或器官的活性,平衡或改善臟腑的機能。以下就介紹4個改善胃部健康的穴位,除了可以透過中醫師針灸,也可以自己在家也可以簡單按壓。


1.內關穴:改善火燒心、胸悶、心悸


位置:腕橫紋上兩寸。內關穴位於左右手的手腕內側,約距離腕橫紋(手掌與小手臂交界處)3隻手指頭(食指、中指、無名指)的距離,手腕內兩條筋之間的位置即為內關穴。


主治:依前人背記10大特效穴的〈十總穴〉歌謠「內關心胸胃」,即按壓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可以對胃氣上衝的胸悶、心悸、咳嗽,與胃食道逆流上衝的「火燒心」症狀有改善的效果。

 


2.足三里穴:改善胃脹氣、排便不順、蠕動差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脊旁開一寸。採坐姿後,雙腳踩踏地面、膝蓋彎曲成90度。找到膝關節外側凹陷處(外膝眼),此處直下4橫指即是足三里穴。


主治:足三里為胃的保健要穴,對強化、保健脾胃非常有效,能緩解胃食道逆流伴隨的胃脹氣,也改善胃蠕動功能不佳與排便不順的困擾。除此之外,足三里也被稱為「長壽穴」,古時便有「灸足三里得長壽」的養生祕訣。

 


3.中脘穴:改善打嗝、食慾不振、噁心感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體下端和肚臍連線,距離肚臍四指位置。躺平或站直時,胸骨體最下端跟肚臍連線的中間點,即中脘穴。


主治:治療胃病的主要穴道之一,對於胃脹氣、呃逆(打嗝)、食慾不振、胃炎、胃潰瘍等,皆有保養或改善的效果。除了直接按壓外,亦可以中脘穴為中心,在穴位周圍熱敷與按摩,有助改善消化不良。


4.太衝穴:因情緒波動造成的逆流症狀


位置:腳背上,第一趾骨跟第二趾骨接合處,其上方5公分位置。在腳拇趾與腳食趾指縫交界點,往上2橫指(食指跟中指)處,即是太衝穴。


主治:按壓太衝穴具有緩解心情焦慮、緊張、煩躁鬱悶與失眠的功用。適合因工作壓力大及受情緒波動所造成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如泛酸、胃痛、火燒心、胸悶等。

 



哪些穴道可以消腹脹?


在中醫的理論中,腹脹還分為實性腹脹跟虛性腹脹,台北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任江昆壕說,若按壓腹部後會覺得比較舒服,大多是虛性腹脹,可能代表脾胃蠕動、消化能力不足,產生許多氣體;若按壓腹部後反而覺得更加不舒服,大多是實性腹脹,可能代表有些食物囤積或是身體其他功能出現問題。


一般針對腹脹,可以考慮選用肚臍四周的穴道,像是肚臍左右2旁2寸的天樞穴、肚臍上方1寸的水分穴、肚臍上方4寸的中脘穴、肚臍下方3寸的關元穴。


江昆壕說,針灸古籍記載中,天樞、水分、中脘等穴道可以治療腹脹,關元穴主要用於各種虛證,所以又特別指可以治療虛性腹脹。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可以活化腸胃的功能作用,其他的穴道則屬於任脈,而任脈可以調節全身陰經的氣血,有「總任諸陰」之說,可以主治主治腹、胸、頸、頭面的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


還有什麼穴道可以用?


若是時機場合不適合使用腹部穴道時,可以選擇按壓前臂內關穴、小腿的足三里穴,江昆壕說,中醫針灸有十總穴歌訣,其中有二句是「內關心胸胃、肚腹三里留」,也就是指胸部、胃部不適可以選用內關穴,腹部不適可以選用足三里穴。


內關穴的位置,約在手腕橫紋中心點往手肘方向數2寸的地方,穴位在前臂中線、兩條肌腱之間;而足三里穴的位置,則在膝蓋外側凹陷的膝眼處(犢鼻)往下數3寸,用中指根部對準膝眼,穴道剛好會落在差不多指腹的位置;或是按照圖示,從外膝眼下數4指寬度的位置。


而按摩的方式,建議可以單獨使用拇指,或是食指、中指併成劍指,或用手掌小拇指下的小魚際部分與掌根,輕輕按在穴位上進行輕揉按壓;每穴只需要按摩5~10分鐘,每天1~2次,江昆壕也提醒不可以太用力,避免傷害皮膚,而寒性腹脹可以在按摩中途進行熱敷,舒緩體內的寒氣。


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也表示,熱氣可以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祛寒除濕,補足身體虛、功能不足的部分,明顯改善病人體力。而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道教的丹經《修真十書》提到,「腹中常暖者,諸疾自然不生,蓋血氣壯盛也。」所以常保肚子溫暖,也可以改善消化不良、容易覺得疲倦的問題。

 

 

 

 

出處:https://heho.com.tw/archives/42675

 

 

 

 

 

 

 

友善提醒:閱讀文章時請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或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個活在永久和平、自由、繁榮與實現真善美之新世界的可能。感謝所有光愛存有們的付出,感謝一切美好的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