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跨年期間,全球有來自139國、超過萬人聚集在印度中部,每天靜坐7個小時以上,為期兩週不間斷。其中有60多人來自台灣,他們不惜千里、自掏腰包,千辛萬苦為的不只是求取內心平靜,還希望祈願世界和平。他們的努力嘗試,有機會成功嗎?
12月底寒冬的清晨6點,戶外只有約十度低溫,位於印度中部海德拉巴近郊的一處靈修中心,巨大白色帳篷底下,數千人兩眼微閉,全場靜寂,只有微弱呼吸聲此起彼落。
他們這一坐,就是7個小時,除了用餐、如廁外,不做其他事。這樣的靜坐練習,整整持續兩週。
這是全球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運動,在疫情後舉辦最盛大的一次集體靜坐活動,共吸引了來自139個國家、一萬多人響應。
他們希望用這次共同行動,回答一個問題:一群人如果將信念集結起來,專心一致,究竟可以發揮多強大的力量?心靈的共振,能夠改變世界嗎?
65位台灣人,自掏腰包赴印度靜坐
這群靜坐練習者中,有65人來自台灣。他們揮舞著國旗,在人海中特別顯眼。
他們心中有一個共同的夢想:用萬人靜坐、心靈共振的力量,祈願世界和平。
這場全球性的靜坐運動,開始於1950年代末,來自印度的瑪赫西(Maharishi Mahesh)開始向全球推廣他研發的靜坐方式:每天兩次、每次只要20分鐘,就能進入更深的意識狀態。
從披頭四、海灘男孩,到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都是超覺靜坐練習者。最積極的代言人,是因執導《穆赫蘭大道》、《雙峰》聞名的美國導演大衛林區,他在2005年創辦基金會,推廣的不是自己的電影,而是希望把靜坐,帶給全美、甚至全世界的人。
「我們的意識就像一片海洋,」大衛林區基金會執行長羅斯(Bob Roth)在受訪時以海洋比喻情緒波動。
他說,壓力和情緒起伏,就像海面上的波浪。儘管海面可能波濤洶湧,波浪底下卻是無盡的平靜,每個人其實都有這樣的能力,只是平常被太多外界影響蒙蔽,「靜坐是幫助我們找回與內在平靜連結的一種工具。」
又為什麼是一萬人?
羅斯解釋,他們希望展示集體冥想的力量。他比喻:一顆小燈泡可以照亮一個房間,一萬顆燈泡可以照亮整個世界。
台灣超覺靜坐教師林柏虎說,研究超覺靜坐的科學家提出一個假說:若早晚集體靜坐的人數達到整個城市人口百分之一開根號,在此期間,該城市的犯罪率與疾病發生率都有明顯下降,他們稱之為「瑪赫西效應」。
光是冥想,就能維護世界和平?
試圖用冥想帶來世界和平,難道不會太浮誇嗎?
羅斯說,「每個人都質疑我說:『這根本不切實際。』但我反問他們說,『你認為光是靠著炸彈和武器,就能帶來更多和平嗎?』」
羅斯分享自己過往經驗。他曾進到加州最大的死刑犯監獄聖昆丁監獄,帶領囚犯靜坐。他說,透過教導靜坐,他們發現監獄內犯行降低了8成,練習靜坐的囚犯,出獄後再犯率更是降低了5成。
林柏虎也舉了美國另個例子。在1993年夏天,4000人在華盛頓特區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持續靜坐冥想,這兩個月內華盛頓特區的犯罪率下降超過2成。
他與許多靜坐擁護者們都相信,這兩者是有關連的。
「個人內心平安,全世界才能平安」
從個人平靜,蔓延到眾人的平靜,是他們純粹的信念。
這趟前去印度的台灣人當中,來自各行各業、男女老幼皆有。有的是因病痛接觸到靜坐,有的則是經歷人生創傷後,透過冥想得到心靈安適。
76歲的蘇逸玲,是其中一位到印度冥想兩週的人。
她曾是台北榮總護理部督導長,1986年,她成為台灣第一位出國接受愛滋照護專業訓練的護理人員,回台後建立愛滋病患照護標準,更在1997年促成北榮安寧病房成立,協助無數家屬與病友面對生離死別的人生課題。
十多年前,在安寧病房服務時,蘇逸玲認識了台灣首位超覺靜坐老師張潘秀江,她也是基督教女青年會前總幹事。
當時,張潘秀江的先生、前駐巴拿馬外交官張慕飛因洗腎住院,特意找蘇逸玲開會討論後送安寧病房事宜。後來在蘇逸玲安排下,張慕飛拔管後全程由家人陪伴,迅速轉送至安寧病房,還幫張爺爺洗了超音波澡,以及跟在國外的兒子視訊通話,線上與現場的兒孫都哭成一片,溫馨完滿地送張爺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後來,兩家成為莫逆之交。直到5年前,張潘秀江才跟蘇逸玲提到超覺靜坐,結果讓蘇逸玲一試成主顧,認為可以讓腦袋更加清晰,因而成為積極練習與推廣者。
她相信,個人力量有限,但眾人力量無限。「世界紛亂,每個人先要有內心平安,全世界的人才可能平安,」她說。
靜坐不是執著於成功,而是努力過
另一位前往印度的劉怡德,則是專業寵物溝通師。幾年前母親生病過世,讓她開始嚴肅思考人生的意義,超覺靜坐也協助她走出傷痛,以及排解與往生寵物溝通累積的內心壓力。
在印度旅行途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計劃趕不上變化,對她來說都是練習。例如,原本以為會有帳篷,結果到當地才發現帳篷還沒搭好,要先擠在百人大通鋪。
最大挑戰之一,居然是洗頭。留著波浪長髮的劉怡德,學會兩天一次,趁一天最溫暖的時刻洗冷水澡,咬緊牙,一邊發抖、一邊用冷水洗頭,像小美人魚一般,趁著正午暖陽把頭髮曬乾。
萬人兩週的集體靜坐結束了,然而,烏俄戰爭仍持續;中東戰火不僅未歇,甚至還可能擴大。
問劉怡德,看到兩週的努力冥想,並未成功帶來世界和平,會不會覺得失望?
但她一點都不氣餒。
「我們不能光用『成功』或『失敗』來定義每次的嘗試,」她認為,對靜坐與瑜伽修行者來說,重點是「不執著」。不論每次成績如何,還是得繼續盼望。「重點是我們有努力過。」
無論是宗教或哲學信念,每個人都有推動自己努力向前的信仰。對這群超覺靜坐練習者來說,他們已經找到了內在的驅動力量,不論這股信念是否或何時,能夠帶來眾人所盼望的和平,他們都會堅持下去。
原文:https://udn.com/news/story/6841/777007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