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自律的孩子,未必是因為父母管教不嚴。不少孩子甚至經常遭受嚴厲的體罰,即便小有過錯,父母也會劈頭蓋臉地打過去:掌捆、腳踢、鞭打、拳擊,可謂花樣翻新。這種教育不僅收效甚微,甚至反而使局面惡化。

 

父母本身難以自律,就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父母常常告誡孩子:"照我的話去做,不過別去學我。"他們酗酒無度,或在孩子面前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他們缺乏起碼的自制力,缺少長輩的尊嚴和理性;他們形容邋遢、一塌糊塗,甚至偷懶耍滑、背信棄義。

 

他們的生活毫無章法,卻強迫孩子有條不紊地生活。可想而知,假如父親動輒毆打孩子的母親,那麼母親因兒子欺負妹妹而對其施以體罰,又有多少意義呢?如何又能指望兒子聽她的話,控制好情緒呢?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像上帝那樣位高權重。孩子缺乏其他模仿的對象,自然把父母處理問題的辦法全盤接受下來,並視為金科玉律。父母懂得自律、自製和自尊,生活並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神會,並奉之為最高準則。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任意妄為,孩子們同樣照單全收,並視為不二法門。

 

父母的愛心至關重要,即便家庭生活混亂,倘若有愛存在,照樣可以培養出懂得自律的孩子。父母身為醫生、律師、企業經理、慈善家,即便在職業上得心應手,生活方式也相當嚴謹,倘若缺少愛和溫情,他們培養的子女,就和成長在貧寒、混亂家庭的孩子一樣,照樣不懂得自律,照樣隨心所欲、無法無天。

 

愛,關乎心靈的健康成長。在本書後面部分,我將就此深人探討。愛,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有必要瞭解愛的實質,以及愛同自律的關係。

 

我們愛某樣東西,就會樂於為它付出時間。譬如,某個青年終於擁有心儀已久的汽車,你就會發現,他把多少時間用在汽車上面:擦車、洗車、修車、給汽車美容、不停地欣賞它、整理汽車內室…你也可以觀察,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如何照料他的花園:澆水、施肥、修剪、除蟲、嫁接、移植…對子女的愛也同樣如此,我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們、陪伴他們。

 

讓孩子學會自律,也需要時間。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就無法深人瞭解其需要,就不知道他們在自律方面,還需要哪些條件。遺憾的是,即便孩子明顯需要紀律訓練的時候,我們可能照樣無知無覺,甚至不管不顧。

 

"我沒精力管你們,你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最後,到了危機時刻,孩子的錯誤導致我們惱怒,我們就會把滿腔怨氣發洩出來。我們根本不願去調查問題的本質,也不考慮哪種教育模式最適合。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是教育,而是發洩怨氣和不滿。

 

聰明的父母決不會這樣做。他們願意花時間瞭解孩子,對症下藥地教育孩子。哪怕孩子犯了大錯,他們也恰當運用敦促、鼓勵、表揚,或必要的警告和責備。他們靈活調整孩子的發展方向,認真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吃蛋糕、做功課、撒謊、欺騙、逃避任務…他們也會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在對孩子的管教上,他們掌握分寸,張弛有度。他們給孩子講有意義的故事,適時親吻、擁抱、愛撫他們,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

 

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愛心的父母,善於審視孩子的需要,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他們也可能在面臨痛苦抉擇時,與孩子一道經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當然會逐漸意識到,父母甘心陪著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

 

他們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願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於自己的痛苦。"-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感受到的重視程度,就越是強烈。有的父母為掩飾在家庭教育上的失敗,就會不停地告訴孩子,說自己是多麼愛他們,多麼重視他們,云云,但真相無法逃過孩子的眼睛。孩子不會被謊言和欺騙長期蒙蔽,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父母一再出爾反爾,只會讓他們漸失信心。

 

即便他們表面不會牢騷不斷,或大發雷霆,可父母的教導和許諾,近乎一錢不值。更為糟糕的是,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那些沐浴著父母的愛的孩子,心靈卻可以健全發展。

 

他們也可能因父母一時的忽視表示不滿,然而他們對父母的愛感激不盡。父母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為人生起點,這有著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了這樣寶貴的認知,便構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自信須從幼年培養,不然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孩子幼年起就享受到父母的愛,成年後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幼年培養的強大自信,也會使其鼓足勇氣,勇敢地戰勝困難,而不致自暴自棄。

 

自尊自愛的感覺,是自律的基礎。自律的核心,就是學習自我照顧,承認自我價值的重要性,並採取一切措施照顧自己,這是走向自立的關鍵。假如懂得自我珍惜,我們就會合理安排時間。那個拖延工作的財務分析師的問題,就在於她一度忽略和漠視時間的價值,因此鬱鬱寡歡,無謂地虛度光陰。

 

童年時,她曾有過不幸的遭遇:親生父母有能力照顧她,可是每逢學校放假,他們都會拿出錢,把她送到養父母家中,她從小就體驗到寄人籬下的感覺。孩子覺得父母不重視她,也不願意照顧她,她從小就覺得低人一等。她長大以後雖聰明能幹,自我評價卻低得可憐。所以,她不得不從最基本的自律做起。意識到時間有多麼重要,她終於重新設定時間表,讓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到充分利用。

 

孩子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就會擁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遺棄。孩子到了六個月大,就會意識到自己與父母彼此分離,這使他們感覺無助。他們知道,依靠父母提供物質資料,才能獲得生存,遭到遺棄就無異於死亡,所以害怕任何形式的遺棄。

 

父母對此都有敏銳的直覺,他們向孩子做出保證:"我們是愛你的,永遠不會丟棄你不管"、"爸爸媽媽當然會回來看你,我們會永遠陪伴在你的身邊"、"我們是不會忘記你的"…父母做出保證並以切實行動配合,孩子到了青春期和青年時期,潛在的恐懼就會消失,就不會只貪圖一時的安逸,甘願以某種方式推遲暫時的滿足感。他們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們的需求最終都會實現,就像家庭和父母做出的保證一樣。

 

很多孩子沒有這種運氣,從幼年起就遭受父母的遺棄、忽略、毆打乃至死亡的威脅,或者就像那個財務分析師,一向缺少父母的疼愛和關心。即便沒有類似不幸,也會因為沒有父母的愛的保證,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中。

 

有些父母貪圖省事,想讓家庭教育更快生效,動用威嚇性的"遺棄"手段告誡孩子:"照我的話做,不然我絕不會愛你。你可以想像,你會落得什麼下場!"-那當然意味著拋棄和死亡。父母把愛心丟到一邊,取而代之的,是缺乏人性的專制,這使得孩子對未來充滿恐懼。

 

他們覺得世界不安全,甚至把世界看成是地獄,這種感覺會一直帶到成年時期。他們不願延宕滿足和安全感,更想選擇當即透支快樂和滿足。他們覺得未來遙遠而渺茫,讓他們缺乏起碼的信賴感,哪怕未來要比現在好過許多倍,他們也寧可選擇得過且過。

 

要讓孩子養成延宕滿足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養成自律意識,對安全感產生信任,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這些心靈的財富,來自父母表裡如一的愛,來自父母持之以恆的照顧,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假如這些禮物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孩子也有可能從其他渠道得到,不過獲得禮物的過程,必然是一場更為艱辛的奮鬥,通常要經過一生的賡戰,而且常常以失敗告終。

 


 
文章來自網路,內容有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需要詳細內容請搜尋相關網站或購買書籍,謝謝!
 

少有人走的路  The Road Less Traveled
線上閱讀: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0822.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