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職業生涯的過往中,我們清楚的看到,不少人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職場疲憊或職業枯竭的現象。他們雖然收入可觀,職位顯要,可總是缺乏工作動力,喚不起自由的激情和快樂的感受,您認為背後原因是什麼?
 

胡因夢:通常的教育尤其是華人的教育體系,就是教人如何挖掘自己的能量以適應生存的壓力。這個基本教育就錯了。我們知道拋開生存的壓力去追求內在的召喚的創造力才是生命的本質。
 

如果一個人活不出他天職的召喚的話,他不可能對這份工作有愛,這份工作只不過是謀生的工具,那他內在的許多潛力都不可能發揮,而是把自己的能力降低到最動物性的生存的層面,久而久之,這個人內在的能量就枯竭了。
 

就像我放棄演藝工作,放棄拍一部片子能掙幾百萬的片酬去掙一個字四毛錢台幣的翻譯費,這個對比的差異太大了,但是在做翻譯的過程中,我有愛,很快樂,那些真理的文字充滿了感動和喜悅;而在拍片的過程中,我拿了很高的片酬,可是過程讓我痛苦萬分,因為我覺得我只是導演的一個工具,完全沒有辦法表達我的人生觀,我的見解。最後讓我覺得,我真的快要活不下去了,真的不能再做那份工作了。我想人的生命到了個瓶頸的時候,一定得做出個選擇,要聽從內心的召喚,你的創造力在哪裡。
 

人必須超越自我中心才能有愛,你到底是愛工作中的你,還是愛你心中的這份工作?藝術也是一樣,你究竟是愛心中的藝術還是藝術中的你?到底是以自我中心出發還是拋棄了你的自我中心,去追逐你真正專注的那個對象?你本身能不能融入進去,忘我的融入進去?
 

從極致的程度看,眼前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變成愛,只是我們太有抉擇性,如果我們把每份工作都當作走路一樣,每一步都認真的走,即使目前你做的這份工作不是真正內心召喚的工作,你也還是可以愛這份工作。
 

只是,大部分人是在滿足自我,而不是說為了工作完全付出,可以忘掉我自己的選擇,去融入眼前的事情。全然地投入本身就有喜悅。


問:因為工作的原因,接觸到許多社會公認的「成功」人士,他們頭上罩著炫目的光環,有著光鮮的外表,住別墅開名車,彷彿都是呼風喚雨。可當我與他們進行深層對話時,能時時感覺他們精神的困惑和幸福感的缺失。我看過一份調查報告,說財富階層的成功人士,有20%的人群有宗教需求,您對此有何看法?
 

胡因夢:能追求到財富、名利、聲望的人,大部分是傾盡全力向外追求的人,是目標導向型的人。目標導向本身就容易忽略身心。在向外追求的過程中,他一定是在奴役他的身體,驅使他的身體獲得他要獲得的東西。這個過程中,他會忽略身心、耗費能量。
 

事實上一個人的幸福感、對生命的美感、愉悅感,甚至是一種高層意識,完全取決於身心的健康和能量的飽足。為達到成功的目標,付出的代價就是喪失從心靈存在的源頭湧出的愉悅感。人們從外部取得的愉悅感是暫時的,跟身心無關,與存在無關。擁有財富後,才會體會到財富並不能帶來他所想要的生命的高品質,這時他會覺醒,才會開始意識到應該向內探索,這也就是心路的歷程,從追求「外在」到追求「內心」。
 

問:我接觸過很多的企業家,不少人說永不放棄是成功的關鍵,還有INTER的CEO也曾說,未來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這種執著與道法自然所展現的生命意義是不是矛盾?這樣是不是偏離了生命的平和與從容?
 

胡因夢:永不放棄就是要不斷地運用你的意志力,意志力在身心的治療中,就是一股內在暴力,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的「無為」是衝突的。
 

無為是不運用意志力,就是內心沒有暴力。沒有暴力時,是最能善待自己身心的狀態。意志力不斷運用的過程,事實上是在虐待身心,是內在的暴力在不停地進行。
 

問:愛是人生永恆的主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在家庭中的親子關係,還是在情愛之中的人,我們看到許多人都是以「愛」的名義去佔有去執著,好像並不是愛,那麼您認為什麼是真正的「愛」呢?
 

胡因夢:真正的愛不一定和感覺有關係,我們會有很多的匱乏,所以我們希望有人能夠填補我們的匱乏,能夠填補得了的話,就能產生好的感覺,填補不了,就會產生失落的感覺。真正的愛是與感覺無關的,你可以對這個人沒有什麼強烈的感覺,但是還是可以有愛,那這份愛是源自精神性的意願,有這個意願要彼此扶持,彼此的轉化和成長。
 

「關係」是成長中的最佳工具,這個「關係」達到成長的功效,就是愛。如果兩個人達不到成長,兩個人是在消耗,就如同我們看見生活中,家長與子女的「爭戰」,夫妻之間的「剝削」,這些都與愛無關。
 

真實的愛是有點違背人性的,人性的需求多半是物化的,把對方當成能夠滿足的物來看待的,如何來超越這個物化的傾向,逆著物化的人性去發展更深的心甘情願的意願,這是非常困難的。
 

「道成肉身」是在關係中完成的,關係是最明澈的鏡子,可以看到我們人性中哪些是自私的,哪些是逃避的,付出的。關係中一定會有不斷的分別意識的反應,包括抗拒的反映,自保的反應,排斥的反應,這些反應提供我們觀察自己的資糧。否則我們怎麼知道自己還有侷限?產生對自己的批判、譴責的反應,都是沒辦法和解的,都是種衝突。在衝突的過程中,不能善待自己,善待自己是要看到自己的這些反映,然後化解,這就是善待自己的方式。
 

問:縱觀人類歷史,好像戰爭從未停止過,許多統治者都以「和平」、「文明」的名義去殺戮。在現今社會,我們隨處覺知到人際相互之間的衝突和內心深埋的憤怒也是越來越多,這些現象背後的動力來自於哪裡?
 

胡因夢:殺戮的動因、戰爭的動因、內心的衝突,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的衝突來自人對自己的衝突,就像我們常講的所謂「人、我」。觀者和被觀者的分離就開始,因為這個無明和不清楚就產生了自己和自己的對立,對立裡充滿了社會化的教育的過程所帶來的標準、批判、要求,形成逃避合理化的壓抑自己的衝突、矛盾。這些衝突、矛盾形成後就會造成內在的焦慮,這個焦慮無法承擔時,就會投射在別人的身上。再糊塗一點就是投射在其他民族、其他的國家。集體意識是一群人,每個人都把他的內在焦慮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就變成一個共同業力投射到其他國家和民族身上、另一個宗教信仰的族群的身上,就會產生這樣的對立。所以這個源頭還是他自己的觀者與被觀者的關係。
 

宗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投射。信仰本身是不容置疑的。不能置疑怎麼產生智慧呢?而事實上是:人只有在不斷的置疑中才會不斷的接近真理,才會更有可能用智慧去發現生命的真實,才會讓心靈回歸真正的家園。


來源:《中國報道》雜誌訪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6bc7ca0102ve1f.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歡迎轉載~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