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他們腦袋裡的聲音是如此的認同—那個不間斷的、不自主的、強迫性的思想續流,還有隨之而來的情緒—我們可以形容這些人是被他們的心智佔據的。如果你對此毫無覺知,就會認為你自己就是那個思考者。這就是小我的心智。我們稱它為「小我」(egoic),因為在每個思想—每個記憶、每個闡釋、意見、觀點、反應和情緒裡,都有一個自我感(小我感)在其中。從靈性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所謂的無意識。你的思想,你心智的內容,當然是被過去所制約的,過去是指:你的教養、文化、家庭背景等。你心智所有活動的最核心包含了一些重複和持續的思想、情緒和反應模式,這些都是你最強烈認同的。這個實體就是小我的本身。
在大多數的情形中,當你說「我」的時候,其實就是小我在說話,而不是你,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了。它包含了思想和情緒,還有一堆你認同為「我和我的故事」的回憶,還有你不自知而習慣性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集體的認同,像國籍、宗教、種族、社會階級、政治立場等。它還包括了個人的認同,不僅是認同於個人擁有的東西,還包括個人意見、外表、長久以來的怨恨,或是關於你自己比別人好或是不如別人,還有自己是成功或失敗的概念。
小我的內容因人而異,但是在每個小我中運作的結構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小我的差異只是在表象,深究之下都是一樣的。它們是怎麼樣相同的呢?它們都是靠認同和分離為生。當你透過小我而活的時候(小我是心智製造的自我,由思想和情緒組成的),你身份的基礎就是不可靠的,因為思想和情緒的本質就是短促而稍縱即逝的。所以每一個小我都不斷地在為生存而掙扎,試圖保護和擴大自己。為了要維護「我—思想」,它需要一個相對的思想—他人。
概念上的「我」,如果沒有一個概念上的「他人」的話,就無法存活。當我視這些「他人」為敵人的時候,他們是最與我分離的。在這個無意識小我模式天平的一端,是小我強迫性地責怪、埋怨別人的習慣。耶穌對此也曾說過:「為何你只看見你弟兄眼中之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呢?」在天平的另一端,是個人之間的暴力行為和國家之間的戰爭。在《聖經》中,耶穌問的這個問題從未得到回答,但是答案當然應該是:因為當我批評或責怪他人的時候,我覺得有優越感,也比較強大。
抱怨與怨恨(resentment)
抱怨是小我最喜歡用來壯大自己的伎倆之一。每個抱怨都是心智製造的小故事,讓你對它深信不疑。無論你是大聲地抱怨,還是在腦海中抱怨都一樣。有些找不到太多對象可以認同的小我,只憑著抱怨便可以輕易地生存。當你被這種小我牢牢掌握的時候,抱怨,尤其是對他人的抱怨,就成為一種習慣,當然,也是一種無意識的習慣,也就是說,你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為他人貼上負面的心理標籤,無論是當著他們的面,或通常是在別人面前蜚短流長,或是光在心裡上為他們貼上標籤,都是抱怨行為模式的一部分。罵人就是這種貼標籤和小我尋求理直氣壯、凌駕他人的行為當中,最為粗俗的一種:「笨蛋、混蛋、婊子」—如此斬釘截鐵的判定,讓人無力辯駁。這個無意識行為尺度的下一個層次,就是叫囂、痛罵,緊接著就是暴力行為了。
怨恨是伴隨著抱怨和為人貼標籤而來的情緒,它會為小我增加更多的能量。怨恨就是感到苦惱、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你會因為他人的貪婪、不誠實、不正直、現在的作為、以前做過的事、說過的話、未能達成的事、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而心懷怨恨。小我最愛這一套了。你不但沒有忽視他人的無意識,反而還把它變成他們的身份認同。是誰在這麼做的?就是你內在的無意識,也就是小我。
有時候,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錯誤」其實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個誤解,是受到制約的心智為了樹敵,為了顯示自己是對的或是較為優越的,而投射出來的。有些時候,這種他人的錯誤可能確有其事,但是你愈聚焦於它,有時甚至排除了所有其他的事物,就會愈加地擴大它。你對他人內在事物所產生的反應,會強化你自己內在同樣的事物。
對他人內在的小我不予反應(nonreaction),是讓你超越自身小我,同時化解人類集體小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只有當你能夠辨認出他人的行為是出自於小我,亦即出自於人類集體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時,你才可能真正處於「不予反應」的狀態。當你明白他人的行為不是衝著你而來時,你原先想要反應的那股衝動就消失了。
若對小我不予反應,你就能夠時常啟發別人內在健全的心態,所謂健全的心態,就是不被制約的意識,而非被制約的意識。有時候,你或許會採取一些實際的行動,以保護自己不受無意識者的侵害。但是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毋須將他們變成敵人。然而,你(給自己)最大的保護,就是保持意識臨在的狀態。當你把人家的無意識(也就是小我)看成是針對你個人時,就會把對方視為敵人。不予反應不是示弱,反而是顯強。不予反應的另一種表達詞彙是寬恕。寬恕就是去忽略(overlook),或是去看穿。當你看穿了小我,就能夠直視到每個人內在都具有的本質—健全的心態。
小我喜歡抱怨、感覺怨恨,不僅是針對個人,也會針對處境。你針對他人所產生的反應,也會用在針對處境上:把處境視為敵人。它的含義就是:這種情況是不應該發生的,我不要在這裡,我不要做這件事;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當然,小我最大的敵人就是:當下時刻,也就是說,生命本身。
提醒別人他們所犯的錯誤或不足之處以促其改進,和抱怨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避免抱怨不盡然就是必須忍受不好的質量或是行為。當你請服務生把冷的湯加熱的時候,小我並不存在於你的話語之中,只要你謹守事實,事實永遠是不偏頗的(neutral)。
「你竟敢上冷的湯給我…」這就是抱怨了。在這句話之中,有一個樂於被一碗冷湯刻意侮辱的我,而且還打算利用這個機會大肆渲染一番,這個「我」也十分享受指責別人犯錯的樂趣。這裡所討論的抱怨是為小我服務的,而不是真的為了要「改變」什麼。有時候很明顯,小我並不是真的想要有所改變,因為這樣它才能繼續抱怨個不停。
看看你是否能抓住(也就是去注意)那個腦袋裡的聲音,也許就在它開始抱怨的時候,辨識出它的真實身份:小我的聲音。它不過是一個被制約的心智模式,一個念頭罷了。當你注意到那個聲音的時候,你也會瞭解,其實你並不是那個聲音,而是覺察到那個聲音的人。事實上,你就是覺察到那個聲音的覺知。在背景當中,有覺知的存在;而在前台,則是那個聲音,那個思考者。如此一來,你就從小我中獲得釋放,也從那個未受觀測的心智中釋放出來了。
從你覺察到內在小我的那一刻起,嚴格來說,它就不再是小我,而只是一個舊有的、被制約的心智模式。小我指的就是無覺知。覺知和小我無法共存。舊有的心智模式或習慣可能還是會在一段時間內存活並重現,因為它有著幾千年以來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動能在背後撐腰,但是它每被辨認出來一次,就會被削弱一次。
作者:艾克哈特·托勒
南方出版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14b47c60102wpkw.html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世界正在往好的方向轉變~感謝一切~歡迎轉載~NAMAST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