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老師跟家長會反映一個問題:"老師,你們把孩子教得這麼善良,他出去一定會被人家欺負。"諸位朋友,你有沒有這個問題?



很多人都怕把孩子教得太善良。我問:"那你把孩子教得不善良就好了嗎?"教得不善良,他的不善良第一個對誰?我接著說:"我畢業都已經十年了,勉強來說還算個小善人,我這十年來也沒有被人家欺負過。"所以很多人杞人憂天,煩惱一大堆事,這個煩惱不只影響自己,還影響孩子。很多為人子女的都覺得父母緊張兮兮的,好像他們做什麼父母都很擔心,這都太過了。


我們思考問題不能隨著自己的煩惱、慣性,要循著天理,循著真理去思考。《易經》裡提到一句很重要的教誨,"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就告訴我們,善人會跟善人在一起,惡的人會跟惡的人在一起,一丘之貉,酒肉朋友。所以你的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來善的人,就好像磁鐵一樣。

 

如果你的孩子吸引不來善的朋友,遇到惡的朋友又不懂得判斷,就不會離開。你看那個水果爛了兩三顆,其它好的過幾天都一起爛掉了,因為這個爛掉的汁流出來,其它的就被污染。所以他假如沒有辦法離開惡的朋友,就會慢慢受到不好的影響。所以要有智慧分辨好壞,才懂得取捨,懂得對惡人要敬而遠之,保持距離。


經典也教導我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擦亮自己就可以感來很多的光芒,就像眾星拱月,你把自己擦亮了,很多星星都靠過來。所以真正會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諛奉承,送人家東西,討人家喜歡,你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時時處處讓人家跟你相處都是如沐春風,那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就慢慢出現了。


再比如誠信。很多人說誠信是美德,但是現在好像不適用。"教了誠信,到時候人家都騙我兒子怎麼辦?"當別人都不誠信,你的兒子誠信的話,會發生什麼情況?所有的人都要找你兒子,你兒子就變總裁了。你把事情要交給言出必行的人,才有保障。所以當別人都不誠信,只有你兒子誠信,他是大有機會。

---

長善救失

〔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智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謂學習者有四種不同的缺失,教師施教時必須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人貪求多學而過於龐雜,因而未能融會貫通;有人好高騖遠,而所學粗略不實;有人見異思遷,不知取捨,而學不專精;有人畏懼困難,畫地自限而不求上進。


這四種缺失,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心性不同,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心性,然後才能補救學生的缺失。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心性缺失,助長其善;失之多者使其能夠融會貫通,失之寡者使其能夠進於篤實,失之易者使其能精於所知,失之止者使其能夠勉於所行,力求上進。如此方能長善而救其所失。


---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德之人能自我反省,不斷積善累德,在世上絕對不會孤單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前來親近,相互切磋琢磨,比鄰而居。」


「德不孤」,直心是「德」,心不直就立刻修正使它直起來,這樣本性明德就顯現出來了。自己立住了德,天下的眾善就歸向了自己。例如善言聚集、來了良朋,自然就不會孤單一人,這正是修德有功。


「必有鄰」,「必」字猶如一首詩的詩眼,非常重要,不可滑口讀過。「必」是肯定而深信不疑。「鄰」,是親近的意思。「方以類聚,同志相求」,同類的自然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也相互求為朋友。起初雖然不相識,也會自然相互感召,所謂「有朋自遠方來」比鄰而居,彼此深造之以道,不亦樂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051570102wjn7.html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024/?index=6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5/4-25.htm







 

友善提醒: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擔憂、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世界正在往好的方向轉變~感謝一切~歡迎轉載~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