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揭示更多「四句問話」和「反向思考」的運用方法,並提供一個全新的視野,讓你的「反躬自問」更深入,也更清晰。我的目的,是為了幫你在展開無垠的心靈航行之際,明白那裡沒啥好怕的。無論遨遊到何處,「反躬自問」都會確保你安全無虞。
「轉念作業」永遠會把我們帶回真正的自己。當一個信念經過仔細審查,獲得充分瞭解之後,下一個信念便會自動浮現。你化解了一個,接著再化解一個,再下一個,然後你會訝異,自己居然在「盼望」下一個信念出現。化解至某個階段之後,你發現每個想法、感受、人物和情境都成了朋友,而你只不過在跟老朋友會晤而已。到後來,你甚至會期望出現一些「問題」。然而,直至最終,你可能連續多年下來,竟然連一個問題都遍尋不得了。
第一句反問:那是真的嗎?
面對「反問」之際,有時候,練習者會立即明白自己寫的答覆並不真實。因此,如果你對這個第一句的反問,非常明快地回應「不」,此時,建議你直接跳到第三句反問。若是不然,我們就有必要在第一句反問上,作進一步的審查。
事實是什麼?
回應第一句反問,如果你回答「是」,請再追問下去:「這情境裡的事實是什麼?」
讓我們來審查這個說法:「保羅不該看很多電視。」事實是什麼呢?根據你的經驗,他真的看了很多電視嗎?是的,「事實」是:保羅幾乎每天看六到十小時的電視。但我們何從判定保羅「該或不該」看這麼多電視呢?他分明就是這樣,那是事實,也是真相。小狗汪汪叫,小貓喵喵叫,而保羅則是看電視,那的確是他在幹的事,或許他不會永遠這樣,但至少目前是如此。你認為「保羅不該看這麼多電視」,這想法不過是你內心「在跟事實爭辯」而已,那不會帶給你任何好處,也改變不了保羅,它只會使你倍感壓力。一旦你接受他看這麼多電視的事實,誰知道你的人生會有如何的大逆轉呢?
對我而言,事實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出現在你面前的一切或是所有正發生的事情。不管你喜不喜歡,現在正在下雨。「不該下雨」,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事實上,根本就沒有「應該」或「不應該」這類事情,那是我們硬套在事實上面的一些想法。心靈就像木匠的水平測量儀,當我們認為「它不該下雨」,氣泡會跑到一端去,我們便知道心靈陷入它的想法裡了;而當我們說「天在下雨」,氣泡會跑到中間,我們明白它正處在平穩狀態,表示心靈接受了事實真相。由此觀之,心靈回到中心點時,必會有效地、明確地、正常地發生正面的變化,我們無需知道變化是「如何」形成的,但它必然會來臨的。
那是誰的事?
當你思索自己寫下的某個想法時,你是在管誰的事呢?當你認為有待改變的,必定是某個人或某事物,而不是你時,你的心早已離開自己的事了。如此一來,你當然會感到分裂、孤單、焦慮。此時,請反問你自己:「我該看多少電視是誰的事呢?保羅該看多少電視是誰的事呢?從長遠來看,我真的知道怎樣做對保羅最好嗎?」
第二句反問: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嗎?
針對第一句反問,如果你回答「是」,請再追問下去:「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嗎?」在很多案例裡,多半的答案看起來「好像」是真的-當然如此,因為那些概念全都奠基在你這一生從未審查過的「似是而非之證據」上。
一九八六年,我了悟事實真相之後,每每注意到,不論人們尋常交談或傳播媒體、無數的書籍,經常有諸如此類的說法:「世界缺乏諒解」、「太多暴力了」、「人們應該更彼此相愛」。這些都是我過去深信不疑的「故事」,它們似乎充滿著感性、仁慈和關懷,但每當我聽到這些話,我發現,愈是堅信它們,只會愈加深我的焦慮,甚而失去內心的平安。
例如,當我聽到「人們應該更有愛心」的說法時,內心便會興起一個疑問:「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嗎?我心裡真的能百分之百肯定人們應該更有愛心嗎?即使全世界的人都這樣說,但那是真的嗎?」令我驚訝的是,當我往內聆聽自己的心聲,才看到那就是世界的真相─不多也不少。「事實真相」完全不在乎「應該是什麼」,只在乎「它是什麼」,也就是它在此時此刻所呈現的樣貌。毫無疑問,真相不僅凌駕一切故事之上,真相也「先於」每個故事而存在,遺憾的是,所有的「故事」,在未經審查之前,都有遮掩真相的重大嫌疑。
如今,我終於能質問任何可能引起自己不快的故事:「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嗎?」每次坦然地回應「不」的答案時,就像這句反問一樣,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一次次地,我穩穩扎根在那個答案裡-單獨、寧靜、自由。
「不」,怎可能是正確答案呢?我所認識的人及所有的書都說:答案應該是「是」。然而,我慢慢看出事實就是事實,它不聽任何人使喚。不論我贊成與否,在內心出現這個「不」的同時,我看到世界永遠是「該怎樣就怎樣」。於是,我學會全心全意擁抱事實真相,而且無條件地愛這個世界。
讓我們斟酌一下這個說法:「我覺得心痛,因為保羅對我生氣。」你可能會回答:「是的,那是真的,保羅確實對我生氣。他不但臉紅脖子粗,還對我大吼。」證據確鑿。但是,請再往內走,你真的知道保羅氣的是你嗎?你真的知道別人的內心發生什麼事嗎?你從這個人臉部表情或身體語言就能知道他真正的想法或感受嗎?例如,你是否曾經在害怕或生氣時,覺察到你自己正帶著既無助又恐懼的情緒,譴責你最親的人?即使對方告訴你實情,你真的能體會他當時的感受嗎?你能確定他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都瞭若指掌嗎?你是否曾經搞不清楚自己在氣什麼,還裝模作樣地生氣,或故意扭曲你所氣的事情呢?你能肯定保羅真的有意對你發脾氣嗎?
進一步說,你能肯定你的傷心只因保羅生氣的緣故嗎?你的傷心真的是因保羅生氣而引起的嗎?有沒有一種可能,你以另一種心態面對保羅的大發雷霆,而自己完全不「隨之起舞」呢?如果你只是聆聽,既冷靜又有愛心地聆聽他說的一切,結果將會如何呢?那是我「反躬自問」後的親身經驗。
假設你說:「保羅應該戒煙。」毫無疑問,他理當戒煙!每個人都知道吸煙會減少肺活量,造成肺癌和心臟病。現在,讓我們進入內心深處問自己:你確實知道「保羅應該戒煙」是真的嗎?你敢確定:他若戒煙就會活得更好,或活得更長久嗎?或許他明天被車撞了。從長遠來看,你確實知道保羅戒煙對他或對你是最好的嗎?(我並非說它不是最好的)你能確定在保羅這一生裡,怎麼做對他最好嗎?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保羅應該戒煙」是真的嗎?
如果你的回答仍是「是」,很好,表示事情理當如此。倘若你認為對方的一切所作所為果真如你所寫的那樣,而且如果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那麼你可以繼續往下做第三句反問。但萬一你感到似乎「卡住」了,不妨練習下列幾種方法。
當你相信「那是真的」
有時候,第一句和第二句反問都回答「是」,可能讓你感到不太舒服,使你的「反躬自問」停滯不前。你很想挖深一點,但你寫的答案或那些折磨你的想法卻好似一個無可反駁的事實。這兒有些方法能誘使你的念頭鬆動,進而激盪出新的答覆,讓你更深入「反躬自問」,釋放積存已久的心理壓力。
「那表示」
最有力的腦力激盪法,就是在你原先答覆的後面加上:「那表示」。你的痛苦可能是你對那事件的詮釋造成的,而不是來自你所寫的那個想法。這附加短句會引出你對事實的詮釋,為了「反躬自問」,你對這短句的回答顯示出:「你認為你的原有答覆是什麼意思」。
讓我們來談你所寫的:「我很氣我父親,因為他打我了」。是的,那是真的:你「的確」生氣了,而且,在你小時候,他「的確」多次打你。請試著在這句說法的後面補上你的詮釋:「我很氣我的父親,因為他打我。那表示...或許你會補上:「那表示:他不愛我。」
你知道自己的詮釋後,便針對它,反躬自問:請寫下這新的答覆,並用四句問話和反向思考來審查它,到最後,你可能明白:自己對事實的詮釋本是造成心理壓力的真正起因。
你認為會從中得到什麼?
自我激盪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先念出原先的答覆,然後反問自己?從你的觀點來看,如果你事事如願,你認為你會從中得到什麼?假設你原先寫「保羅應該告訴我他愛我」,而你對於「你認為你會從中得到什麼」的答覆若是:「如果保羅告訴我他愛我,我會感到更安全。」那麼,請寫下這個新的說法,繼續針對它來「反躬自問」。
最糟糕的結果是什麼?
當你的答覆牽涉到自己最不想發生的事情時,請一邊念,一邊想像:萬一它真的發生了,最糟的結果是什麼。循著你最害怕的情形一直想下去,把它們全寫在紙上,徹底一點,讓你的想像力發揮到最大極限。
例如你作業單上的答覆可能是:我心碎了,因為我太太離開了我。現在反問自己:「最糟的結果是什麼?」把你認為即將發生的可怕事態當成你目前處境的結果,然後列出一張清單。每當任何恐怖情景由內心浮現時,便想像接下去會發生什麼,然後會再發生什麼事?然後再接下去呢?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徹底一點,無需任何保留。
寫完後,從你的清單最上方開始,把每一條最糟的情況,都用四句問話反問,接著反向思考,去「反躬自問」你所寫的每一個答覆。
『應該』是什麼
第四個腦力激盪的有效方法,就是從你原有的答覆裡找出:『應該』和「不應該」的字眼。如果你的怒氣是從「事實應該有所不同」的信念發出的,那麼,你或許能把「我氣我父親,因為他打我」重新改寫成「我父親不應該打我」,這個說法或許更易於審查。因為它的最初形式「我父親打我」,我們全都知道(或是自以為知道)是真的:「那是真的嗎?千真萬確。」我們把一生都投注在那個節骨眼,一旦重寫成「父親不應該打我」,我們便不敢輕易認定它,而願意試著敞開心胸,探索另一個更深的真相。
你的證據在那裡
有時候,你根本沒有仔細瞧瞧你所謂的「證據」卻認為自己的答覆是真的,而且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如果你真想知道事實真相,不妨公開你所有的證據,並用「反躬自問」來測試它的直實性。以下舉出一個實例:
原有答覆:保羅傷了我的心,因為他不愛我
保羅不愛我的證據是:
1有時候他從我身邊走過,一句話都不說。
2當我走進房間,他連看都不看我一眼。
3他沒跟我打招呼,繼續埋頭做他的事。
4他不叫我的名字。
5我請他倒垃圾,他卻假裝沒有聽見。
6我告訴他晚餐的時間,但他有時候沒回來。
7我們交談時,他心不在焉,好像他還有更重要
請把上述每個「證據」,用四句問話和反向思考來審查,例如:
1有時候他從我身邊走過,一句話都不說,足以證明,他不愛我,這是真的嗎?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他是否可能正在想其他事情呢?)請繼續用四句問話反問並反向思考。
2當我走進房間,他連看都不看我一眼,足以證明,他不愛我,這是真的嗎?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他是否可能正在想其他事情呢?)請繼續用四句問話反問並反向思考。
請用這種方法測試整張清單,然後回到原先反問:保羅傷了我的心,因為他不愛我。那是真的嗎?
找出你的「事實證據」
請在你的一生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找出一位你認為不愛你的人,然後把你認為真正的證據全列在一張清單上。
現在,把你寫的每項:事實證據,逐一用四句問話反問,並反向思考。
第三句反問:當你持有哪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因這一反問,我們開始注意到因果的內在關係。你將看到當你相信那個想法時(你可以相信它),便會不由自主地湧現一股不安的感覺,那種干擾可以從輕微的不舒服,一直到強烈的恐懼,甚至於驚惶失措。因為從第一句反問,你可能已覺察出,那個想法對你而言不是真實的,而且也見識到謊言的威力。你的本性是直理,一旦與它對抗,你就會感到失落或焦慮,而焦慮從未像平安那樣讓我們覺得自在又自然。
四句問話進入我生命之後,我注意到「人應該更有愛心」之類的想法經常勾起我的不安。我也注意到,這念頭出現之前,我內心原是寧靜的,既無壓力,也沒有不適的生理反應,這是未孳長任何故事之時的我。然後,在寂靜覺知中,我開始看到「相信或執著那一念」所導致的種種感受。而且,在這片寂靜裡,我能清楚地覺察,如果我相信那個想法,就會導致不安和悲傷。接下來,會升起「我應該為此做點事情」的念頭,再接下來,內咎之感,油然而生。
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讓人們更有愛心。當我自問:「如果我相信人們應該更有愛心時,我會如何反應呢?」我看到我不僅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很明顯的),腦海還會浮現種種影像:我往昔受到的虐待、人們曾經對我做過的可怕事件、我第一任丈夫對小孩和我的不友善舉動,在在證明了那個觀念真實不虛。頓時我飛入一個不存在的世界裡,那一刻的我,端著一杯茶,坐在椅子上,內心卻活在虛幻的過去裡。我變成痛苦神話裡的角色:一位受苦的女主角,墜入一個充滿不義的世界,而我的應付方式則是活在一個焦慮的身軀裡,透過恐懼的眼光,看著週遭一切,有如一個夢遊者,陷入無止盡的噩夢。治療它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審查」。
我喜歡第三句反問,只要你坦誠回答,只要你看到這念頭造成的因果關係,所有的痛苦便會開始動搖。起初,你也許覺察不到,甚至渾然不知自己已經進步了,但是進步與否,不是你管得著的。只要持續做「轉念作業」,它將繼續把你帶往內心深處。下回你處理過的問題再次出現時,可能你會啞然失笑,也可能感受不到任何壓力,甚至能夠「毫不理會」那個想法了。
你能否找到讓你放下哪個想法的理由呢(請不要勉強放下它)
這句附帶問話,通常緊跟在第三句問話後面,因為它會徹底轉變你的覺知。這隨後接下去的附帶一問,能讓你加深意識到內在的因果關係。「我是否能找到放下那個想法的理由呢?是的,我能,因為在這想法浮現之前,我心裡很寧靜;它一出現,我感到全身緊繃,而且壓力重重。」
最重要的是明白「反躬自問」的目的是讓你「注意」那個想法而已,而不是要你「放下」它,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若認為我在要求你放下想法,請聽好:我絕無此意!「反躬自問」不是為了「消滅」想法,而是透過自覺和無條件的自愛,領悟出對你而言的真相。一旦你看到真相,那種念頭就自動會放你走,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你是否能找到讓你毫不焦慮地持有哪個想法的理由
第二個附帶問句是:你是否能找到讓你毫不焦慮地持有哪個想法的理由?」或許你會找出一大堆理由,但它們全都會引起焦慮,使你感到痛苦,沒有一個會讓你平安。除非你無意終止你的痛苦,則一切另當別論。倘若你找到一個好似有效的理由,不妨問你自己:「這理由會帶來平安,或是壓力呢?持有那想法,會使我的生活更平靜,或是更焦慮呢?當我感到有壓力,或不感到壓力時,哪一種會讓我做起事來更有效率、更有愛心,又更清楚呢?(根據我的經驗,所有的壓力都會造成無效率)
第四句反問是: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你?
這是力道十足的一句話,想像你正站在在你寫的那個人面前,而他沒去做你認為該做的事,或是他做了你認為不該做的事。現在,閉上眼睛,慢慢深呼吸,花一、二分鐘想像:倘若沒有這個念頭,你會是怎樣的人呢?你會過怎樣不同的生活呢?請繼續閉上眼睛,僅僅看著他,千萬別讓你的「故事」介入。你看到了什麼?你對他有何感覺?你比較喜歡加上你的故事,還是放下你的故事呢?你覺得哪一個更友善呢?哪一個更平安呢?
大部分人都會被自己的故事所困,認不出故事之外的真正自己,甚至還一無所知。這一句反問適足以揭開你的「全新身份」,所以,面對這句反問,很多人會回答「我不知道」,有些人則說「我感到自由」、「我感到平安」、「我更懂得愛人」。你也可能說:「我更能掌握現況,而且更能採取有效行動。」沒有自己的故事時,我們不僅能清楚且無懼地行動,還會成為善解人意的朋友。我們會過得很快樂,心中的謝意與感恩,就像呼吸那般自然湧現。對於那些悟出「無需事事知道」,以及悟出「早已擁有一切」的人而言,快樂是此時此刻的本然狀態。
第四句反問的答覆,也可能讓我們失去「舊有身份」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事。除了當下的真相,你一無所有,只是一個坐在椅子上寫字的女人。這可能讓人害怕,因為過去或未來的幻相都不存在了。你或許會問:「既然一切都無意義。那麼,我該如何活下去?我能做什麼?」我會回答:「『沒有過去或未來,你就不知如何活下去』,你確實知道那是真的嗎?『你不知要做什麼,一切都了無意義』,你確實知道那是真的嗎?」請寫下你的恐懼,針對這些細微又錯綜複雜的念頭,再度用「反躬自問」來穿越。「反躬自問」的目標是把我們帶回正念,讓我們親身體會出:我們活在天堂內,卻渾然不覺。
如果你是「轉念作業」的初學者,我建議你一定要使用第四句反問形式:「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當然,你也可以採用另一種形式:「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誰或是什麼人?」讓自己沈浸在那句問話裡。當你沈思這句反問時,允許任何想法或畫面來去自如,那絕對會讓你大豐收。你也可以演練第四句反問的原有形式:「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通常人們對這句問話的回復是:「平安」。容我再接著問你:「連平安那個念頭都沒有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反向思考
反向思考是「轉念作業」非常強而有力的部分。籍著它,任何你寫下對「他人」的看法,都將一一返回自己身上,讓你得以捫心自問,看看是否同樣真實或更真實。「反躬自問」連同「反向思考」合併使用,是發現自我的捷徑。一旦你認為問題的肇因是「在外面」─你認定任何人或任何事物該為你受的苦負責-你就陷入了絕境。這表示你永遠是受害者的角色,而且是在天堂裡受苦。所以,請把真相帶給你自己,並開始釋放自己吧!
例如,把「保羅很不友善」的說法,反轉成「我很不友善」,然後進入內心,找出你生活裡可能發生的情境。你是否曾對保羅不友善呢?(請留意你對這句問話的答覆)當你持有『保羅很不友善』的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如何對待他呢?當你把保羅看成不友善的那一瞬間,你難道不是一樣不友善嗎?體會一下你相信保羅不友善時的那種感受。你的身體可能緊繃,心跳加速,滿臉漲紅-那對你自己是友善的嗎?你或許變得刻薄,加強自我防衛-你內心有何感覺呢?那些反應都是你未經審查的想法所引起的。
例如,當保羅說你壞話時,你心裡重播這個情景多少次,那麼,是誰對你比較不仁慈呢?是保羅(今天侮辱你一次),還是你(一次又一次地在心裡擴大他的侮辱)?仔細想一想:是保羅的行為本身,還是你對他行為的批評,才造成你的感受呢?若是保羅侮辱你,而你根本不知道他說你壞話,你會感到痛苦嗎?請安靜一下,再往深處看,清明地與它一起,好好地面對你自己的心念問題。
要把你朋友當成敵人,在紙上大肆批評,這只是為了讓你看清你心裡暗藏的秘密。由於你心目中的敵人是你想法的投射,一旦透過「反躬自問」,找到了投射者,你的敵人霎時之間變成了朋友。
需要詳細內容請參考書籍或與thework相關網站聯絡,謝謝!
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
作者:拜倫.凱蒂Byron Katie、史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
譯者:周玲瑩
Byron Katie的網站:http://www.thework.com
線上閱讀:http://hi.baidu.com/theartoflove/blog/item/3eb83df1fbb1dcc47831aae3.html
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9a711b01018xk6.html
友善提醒:多一分的了解就少一分對未知的恐慌,對訊息無須批判分析,知悉即可。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困擾、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 NAMAST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