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醜聞還處在初期階段,但已經出現了兩件讓人大吃一驚的事情。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
 

第一件事是,銀行業者、交易員、高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會如此公開地,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得意洋洋地串通起來、為了牟利而操縱這項關鍵利率。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銀行業的許多齷齪行為已被公諸於世,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有新的醜聞可供揭露,這的確令人驚訝。畢竟,我們已經目睹了掠奪性的按揭貸款、信用評級欺詐、過度承擔風險,甚至利用客戶處理有毒按揭的做法。

 


儘管有了此前的事件,Libor醜聞仍然能令人感到震驚。Libor是銀行間相互提供無擔保貸款的一系列利率。更重要的是,許多金融工具將Libor視為基準利率,與其掛鈎。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估計,約有價值350萬億美元的衍生品,以及價值10萬億美元的貸款以Libor利率為基準。正是因為這個委員會堅持對舞弊行為進行追究,才揭露出了這起醜聞。
 

鑒於這項關鍵的利率關係重大,其可靠性根本不應該受到質疑。然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稱,從2005年開始,“大到不能倒”的英國銀行巴克萊銀行(Barclays)衍生品交易員說服了銀行的同事,讓他們對提交的Libor數字做出調整,以確保自己的交易獲利。其他尚未公布名稱的銀行也有交易員積极參与其中。就連因為這起醜聞丟掉工作的巴克萊銀行前首席執行官(CEO)小羅伯特·戴蒙德(Robert Diamond Jr.)都說,閱讀這些交易員的電子郵件讓自己“身體上感到不適”。
 

2007年,金融危機正在醞釀之中,銀行也開始出於另一個原因提交虛假的Libor利率。您可能還記得,Libor這個指標可以讓外界理解銀行處境的好壞。借款時需要承擔的利率越高,在人們心目中銀行的狀況就越差。因此巴克萊銀行開始提交低於實際水平的利率,英國銀行業監管機關似乎也參與了合謀。巴克萊銀行高管透露,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巴克萊銀行“引火上身”。
 

直到現在,巴克萊銀行還辯稱,後一種做法算是金融危機之下的緊急措施。可是在這個問題上,銀行錯了。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提交錯誤的數據都是違法行為,況且本質上也是在辜負別人的信任。這件事再一次讓人相信,銀行業者既不受法律的約束,也不受道德的約束。
 

這點讓我想起了第二件讓人震驚的事。英國和美國對Libor醜聞作出的反應截然不同。英國對此事予以了狂熱的關注,媒體報道鋪天蓋地,就連最值得尊敬、最傾向於商界的出版物也表達了憤怒。巴克萊銀行確實是一家英國銀行,Libor的確也是“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然而《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是發表了一篇關於這個醜聞的報道,標題十分簡短,“銀行匪幫”(Banksters)。
 

可是在美國,人們的反應大多是見怪不怪地聳聳肩。見識了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各種苦難、高盛(Goldman Sachs)醜聞,以及最近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交易虧損,我們可能已經患上了銀行醜聞疲勞症。又或者人們根本不理解Libor是怎麼回事。
 

但是這一次英國人做對了。他們或許未必比我們更了解Libor的複雜細節,但他們強烈地感覺到,銀行業又一次嘲笑了社會賦予他們的信任。
 

聯邦金融分析公司(Federal Financial Analytics)執行合伙人卡倫·彼得魯(Karen Petrou)說,“為什麼這起醜聞在英國引起了公憤?因為它的確讓人忍無可忍。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他們都不應該操縱這一利率。”
 

她接著說,“投資者把錢給你,就需要能信任你才行。如果只有通過監管才能信任你,那還不如把你變成一種公共服務。如果投資者不確定銀行是否能管理好自己的交易台,那麼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銀行業的整個模式。”佩特魯並不支持大蕭條時代通過的拆分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不過她說,由於爆出了Libor醜聞,她完全理解為什麼拆分銀行業務的呼聲越來越高。
 

然,巴克萊銀行恐怕並不是唯一一家為了找樂或牟利而去操縱Libor指數的大型銀行。它只是第一家承認存在過失,並與政府達成和解的銀行。據傳,幾乎所有大型銀行都在接受相關調查,其中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團(Citigroup),以及其他總部位於美國的金融巨頭。
 

這就意味着,美國人還有很多機會被這起醜聞激怒。也許,他們能夠在最後一刻痛下決心,徹底改造銀行業。

 

喬·諾切拉 報道 2012年07月12日
翻譯:王童鶴

 

原文:http://cn.nytimes.com/article/opinion/2012/07/12/c12nocera/zh-hk/

 

 

 

 

 

 

 

 

提醒:內容提供參考,請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困擾、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歡迎轉載~ NAMAS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N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