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者:薩古魯,我們是不是應該做好事,讓我們能擺脫我們已經累積起來的壞的業力?
薩古魯:業力是根據性質(guna)來劃分的。什麼是性質?這是一種特質。用特質這個詞也不是很準確。印度教通常說的性質有三種。佛教將性質分為七種。我們能做的分類就是這樣。業力可被分為好的業力和壞的業力。
我要說的是,不管是好的業力還是壞的業力,它仍然是一種束縛。對於那些只想要過上一種舒適生活的人來說,這種分類很重要。這種人總是在想如何去進行好的業力,好讓自己在下一世裡能生來就擁有財富、幸福和舒適。只有對於那種活在二元性中的人,業力才有好壞之分。
對於一個想要超越生死的人來說,好的業力壞的業力都是無用的。於他,業力就只是業力而已,如何分類都無所謂。對於一個進行靈性修行的人來說,所有業力都是壞的業力。好的壞的,對他來說都是壞的。對於一個想要超越二元性的人來說,他要與存在合一,就沒有好壞之分。所有業力對他來說都是一個障礙,一種負擔。他想放下所有的負擔。
這種放下,不是像「你若給我金子,即便是一百公斤的黃金,我也願意扛著,但是如果你給我一百公斤的垃圾,我不會扛著垃圾前進。」這不是該有的態度。對於一個求道者,該有的態度是「我想放下重負」,不管是金子還是垃圾,二者都很沉重,但是其他傻瓜會覺得扛著金子很了不起。你明白其中的區別嗎?要是一個人足夠有智慧,就知道不管是扛著金子還是垃圾,那都是負擔。而有些人就認為金子比垃圾好,因為現在他正扛著垃圾。
求道者:上師,業力是不是不單單受到行為的影響,還受到念頭的影響?
薩古魯:你說這是個好念頭那是個壞念頭,這是個好行為那是個壞行為—如果有人做了壞事他就是個壞人,對不對?「太好了!我是個好人,你是個壞人。」你毫無疑問會這樣想!好和壞主要是由那些販賣通往天堂的入場券的人發明的。
有一次,一個守舊派的傳教士在向人們描述末日審判那天的場景,當然他總是盡可能地使用聖經用語,「啊,我的朋友,」他拖長了聲音,「罪人發現自己被拋在冥冥之中,在主面前消失,被投入永火中,想像一下那時他們的痛苦。
我的朋友,那個時刻,他們會悲歎、慟哭,因痛苦而切齒。」這時,其中一個年長的人打斷了他,「但是,牧師,要是那些絕望的罪人沒有牙齒怎麼辦?」傳教士一拳打在講道壇上,「我的朋友,主並沒有講出細節,確信無疑的是,那裡會提供牙齒的。」這些就是發明好與壞的人。
每一種行為都會帶來結果。當我說「行為」,不僅僅是指身體的行為。行為並不是只用身體做出。行為可以是思想的,情感的,或者能量的。給生活帶來消極結果的行為,你大體上就會把它歸類為壞行為。問題不在於行為是好是壞,只是不同的行為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作為一個人,你的任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做這件事的智能—如果你有足夠的意識,你就知道每一個行為都會有對應的結果。
如果你能愉快地接受結果,你就做你想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今天做了一件事,結果到來的時候你會哭泣,那麼請限制自己的行為、頭腦和情感。不要動手去做那些你無法控制的事情。這無關好與壞,只是要你帶著覺知生活。不要去撿你搬不動的岩石—就是這麼簡單。你去做你有能力操縱的事情。每一個行為就是這樣。如果把這點帶入你的意識之中,你就不必擔心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你就只會做你需要做的事—不多也不少。
譯註:本文節選自薩古魯書籍《神秘家沉思錄》第129-130頁http://blog.sina.com.cn/s/blog_a2236d400101jibs.html
友善提醒:多一分的瞭解就少一分對未知的恐慌,對訊息無須批判分析,知悉即可。閱讀訊息時請保持身心靈的平靜與開放,並善用自己的直覺與內在智慧,感知哪些是對自己有正面幫助的訊息,提取它們,並放下沒有共鳴的部分,無須執著、困擾、恐懼;保持心態的正面與開放,樂觀迎接新的可能,一種接近真善美的可能。
感謝一切~歡迎轉載~ NAMAST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