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過愛是行動,愛需要與懶惰對抗,與恐懼較量。現在,讓我們從愛的行動轉向愛的勇氣。愛,意味著自我完善,即讓自我進人陌生領域,塑造出不同的、嶄新的自我。在此過程中,我們接觸的是從未接觸過的事物,並由此獲得改變。不熟悉的環境、不同的規章制度、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動,都可能使我們面對痛苦,並由此而產生畏懼。
目前分類:少有人走的路I (65)
- Jun 15 Wed 2011 15:19
死亡的風險
- Jun 15 Wed 2011 15:15
愛,不是感覺
愛是實際行動,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聲稱富有愛心,充其量只是渴望愛的感覺,他們所做的事情,沒有愛的成分,甚至具有破壞性。真正有愛心的人,即使面對他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也能表現出愛的姿態,他們心中蘊藏的愛,才是真正的而非虛假的愛。
- Jun 13 Mon 2011 16:55
精神貫注
過分依賴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和心智的成熟無關。過分依賴者只關心個人的滋養,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過得豐富而充實。他們渴望快樂和享受,卻不關心心智的成熟。他們也不能忍受成長的痛苦、孤獨和寂寞。
- Jun 13 Mon 2011 16:53
依賴性
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將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心理醫生天天都會碰到這類問題。這種情形,多出現在因情感失意而極度沮喪的病人身上。他們無法忍受孤獨,甚至產生輕生之念或以自殺相威脅。
- Jun 11 Sat 2011 23:56
自我界限
我說過,墜入情網通常只是幻覺,卻可以騙過大部分世人,使人們神魂顛倒,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是因為墜入情網的感覺,跟真正的愛極為相似。
- Jun 11 Sat 2011 23:47
浪漫愛情的神話
墜入情網,可以造成"愛是永恆的"這一幻覺,這一事實推動了婚姻和家庭的運轉。這一幻覺的起源,多半來自童話式的浪漫愛情。王子和公主享受世人的簇擁和歡呼,幸福地步人婚姻殿堂,一生一世,相親相愛。
- Jun 11 Sat 2011 23:39
陷入情網
古往今來,關於"愛",有過各種荒謬的認識。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說,墜入情網起碼是愛的體現。墜入情網的人,常常激情洋溢地表白:"我愛他(她)!"這只是一種主觀願望罷了。
- Jun 11 Sat 2011 19:16
放棄與新生
前面提到的最後一點,即放棄自我與生命本身,似乎過於殘酷,也彷彿足以證明一個結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因為現實的殘酷性,我們感覺不管怎樣努力,人生的意義都會蕩然無存。
- Jun 11 Sat 2011 19:15
抑鬱的價值
對那些有勇氣承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選擇放棄,是獲得成功必經的一步。在心理治療中,病人常常要經受多次的放棄,其經受的重大改變,甚至多於一般人一生的改變。他們須在短時間內,放棄同等比例的"過去的自我"。
- Jun 11 Sat 2011 19:14
保持平衡
自律,是艱苦而複雜的工作,你需要擁有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你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為使人生規範、高效、務實,必須學會延宕滿足,要把眼光放遠。還要盡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要通過適當的努力,讓人生的快樂多於痛苦。換句話說,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約束",我稱之為"保持平衡",這也是自律的第四種原則。
- Jun 10 Fri 2011 17:26
隱瞞真相
謊言通常分為兩種:白色謊言和黑色謊言。所謂黑色謊言,就是徹頭徹尾地撒謊,敘述的情況與現實完全不符;所謂白色謊言,其本身或許能反映事實,卻有意隱瞞大部分真相。
- Jun 10 Fri 2011 17:24
迎接挑戰
獻身真理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要自我反省。我們通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我們不僅要觀察世界本身,也要對觀察世界的主體(我們自身)進行反省。
- Jun 08 Wed 2011 16:59
移情:過時的地圖
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漠然置之,是構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這種情形,心理學家稱之為移情。不誇張地說,有多少心理學家,就有多少關於移情的定義,而我的定義是:把產生於童年時期,並似乎一直適用的對於現實的觀念和反應(它們通常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當地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
- Jun 08 Wed 2011 16:57
尊重事實
尊重事實,是自律的第三種原則。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虛假、錯覺和幻覺,只能讓我們不知所措。
- Jun 08 Wed 2011 16:30
逃避自由
經心理診斷而患有人格失調症的人,逃避責任的程度常常相當嚴重。人人都有逃避責任的傾向,哪怕是以微妙的方式逃避,我本人就是一個例子。我在 30 歲時,幸運地得到了麥克·貝吉里的指點,才克服了輕度人格失調傾向。
- Jun 08 Wed 2011 15:46
神經官能症與人格失調
求助於心理醫生的大多數人,不是有神經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調。它們都是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其表現症狀卻恰恰相反: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